林毓琦


摘 要:“雙減”背景下,如何高效地轉化學困生成為基礎教育中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筆者結合“研學后教”理念,提出“境—心聯合提升法”,從課堂、同伴、家校、情感四方面出發幫助轉化學困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研學后教;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
經過調查研究,結合“研學后教”理念,本文提出“境—心聯合提升法”來幫助轉化學困生,這里的“境”指一切外在的能夠促進學生進步的條件,“心”指學生的內驅力,包括學習的興趣和對自我的認可。其中,教師、同伴和學困生的關系是我們研究的重點。
一、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想要解決問題,首先要了解問題
通過調查分析,我們將數學學習困難的情況分類如下:
1. 短時性成困。短時性成困指學生在某段時間內對某個知識點理解不到位。這類學生一般都比較容易輔導,針對性講解后練習便能起到作用。但是,教師和家長不能因此輕視。當學生遇到了問題無法解決,我們都應該盡可能地幫助、引導,否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打擊或者對自我產生了懷疑,有可能會變成持續性成困。
2. 持續性成困。持續性成困指學生一直以來無論是在課堂,還是在作業或者考試等,表現都落后于同齡人。這類學生的注意力或者理解能力相對較差,需要教師和家長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嘗試更多的方法來促進他們的學習。
3. 受不良學習習慣影響。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他解決數學問題時,很有可能因為審題不仔細、答題不規范等出現錯誤。
4. 受家庭因素影響。本次調查發現,四分之三的學困生家長沒能很好地陪伴孩子。值得我們留意的是,一線城市也會出現留守兒童。
二、“境—心聯合提升法”轉化學困生的方法
1. 把握課堂,優化教學。教師要把握住課堂的40分鐘,這里借助基于“研學后教”理念設計的課例“乘法運算律復習課”進行說明。
本課例通過創設游玩動物園的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有趣的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幫星一、雅一贏得春筍,體驗商店老板的日常,給游客指路,幫忙整理照片等。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在不同教學環節安排了不同的教學活動,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回顧知識環節,先讓學生看書回顧,然后小組合作完成研學單,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對乘法運算律的知識進行梳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實行了自主思考與合作交流,學困生也能在優生的帶動下完成主要知識框架的構建。在練習鞏固環節,設計了開火車、平板快答等有趣的游戲活動活躍課堂氣氛,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
針對教學難點“乘法分配率”,設計優化了練習。與教材例題不同,讓學生通過數形結合體會98個39加2個39是100個39,從乘法含義的角度進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逆向)。此外,還應用關鍵詞和口訣,例如“見25想4,見125想8”,加深學生的記憶,提高學生的數感,并嘗試借助數據反饋進行個別知識的鞏固,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自2012年番禺區推進“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以來,大量的研究和數據表明,“研學后教”對提升教學質量有很大的幫助。本課例研究是在四年3班開展的,與四年4班的空白對照組形成對比。實驗之前3班有21%的學生簡便計算不過關,4班有14%。實驗之后發現3班的簡便計算有了較大的進步,4班的個別學生對于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的運用還是不熟練。反映本次“研學后教”課例對學生有提升作用。
2. 學生結對,共同進步。作為教師,不僅要上好課,還要管理好課堂、學生,后者是前者的前提保障。有一句話“不會帶團隊,你就只能干到死”,同樣地,教師要善于利用團隊也就是學生的力量來輔助教學。有一些學生,基礎知識扎實,學習習慣良好,并且樂于助人,有耐心和責任心,十分適合當小老師,協助教師輔導學困生。基于此,結合研學后教理念,提出“結對子方法”來幫助轉化學困生(最好在中高年段進行),結對模式如圖1所示,其中學生結對主要分為三種:第一,配合度高,不講不會,一講就明白的學困生與優生結對。第二,成困程度較低的學困生相互結對。這類學生或因懶惰,或因知識點較為靈活抽象,短時性成困,一般情況下,能夠在同伴的監督與講解下掌握知識點。第三,一物降一物類型,主要起互相監督的作用。
在開展學生結對活動之前,教師要根據作業和練習情況精準分析,篩選出結對名單,再按“團輔—分組結對—反饋調整”的流程進行輔導。注意要提前和小老師、學困生說好輔導流程,避免他們發生矛盾。輔導練習也需要教師提前準備好,并根據輔導情況隨時調整。結對期間,教師要進行階段性抽查與指導,有錯糾錯,表現好的及時表揚,盡可能地喚醒學生的內驅力。
我們在兩個班級進行了“結對子”的試驗,最終效果不錯,學困生和優生都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實現了“研學后教”理念從課堂到課外的延伸。過程中也是驚喜滿滿,比如小老師們講解非常到位,如圖2所示;再比如,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某次練習中,有個學困生的成績甚至超過了她的小老師。后續,其他學科也開始嘗試使用“結對子方法”來輔導學困生。
3. 積極溝通,家校共育。一方面,轉化學困生不能只靠教師或者學生,還需要家長的配合教育與引導。持續性成困的學生是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進行輔導的,如果輔導過程中家長能夠給予一定的支持,比如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后續的輔導效率將大大提高,輔導效果也將大大不同。
另一方面,與家長交流時發現,部分家長的育兒觀念或者方法存在偏差。有個家長發現孩子退步比較大,便辭職在家輔導孩子學習,那段時間也比較焦慮,考慮到這個孩子上課聽講比較認真,基礎知識也比較扎實,結合其近期作業情況,教師建議孩子加強計算練習,一開始家長沒有聽取建議,問題也沒有解決。后來教師在班級開展專項輔導和“結對子”活動,僅兩周時間,孩子就有了很大的進步,并且整個過程是相對輕松的,家長也意識到肯定孩子的優點與“對癥下藥”的重要性。
4. 關注情感,給予關愛。現在的學生抗挫折能力比較弱,早熟而敏感,一句“像爸爸媽媽一樣厲害”都會給他們無形的壓力,所以我們要在情感上給予學生更多的支持。輔導過程中發現,大部分學困生對于教師的言語,特別是教師的期待非常在意,所以教師要盡可能地多關心他們,讓他們意識到教師是關心他們的,從而埋下“樂學”的種子。研究過程中也發現,學生對于同齡人的贊同也十分在意,或因自我意識,或是社交需要。所以平日里,教師要教育學生友好相處,學會欣賞他人,肯定自己。
教書的過程更是育人的過程,希望學生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愛和成功的喜悅,學會學習的方法,不怕困難,勇于挑戰,更重要的是學會與人交往、溝通。
參考文獻:
[1]黃日暖.番禺區大力推進“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行動研究[J].廣東教育(綜合版),2013(Z1).
[2]朱艷儀.互動反饋系統在小學“研學后教”課堂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教育信息技術,2015(12).
[3]李云娟.試談與學困生家長的有效溝通[J].快樂閱讀,20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