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腮輝
摘 要:《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應當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探究物理規律,提升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穩步發展。基于此,本文以物理知識的教學為例,首先分析了生活化教學的本質及其優勢,之后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從課前導入、課堂教學以及課后鞏固三個主要方面,對如何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開展物理知識教學實踐活動進行討論,希望為廣大物理教師的生活化教學實踐帶來有益參考。
關鍵詞:物理知識;生活化教學;方法措施
“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是物理新課程標準所推崇的基本理念。眾所周知,知識來源于生活,而生活又是知識的運用場所[1]。物理教師若想要學生學習“有價值”的物理知識,就要在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將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只有讓學生充分感知到“生活處處有物理”,才能幫助學生自覺感悟到物理知識的現實作用[2]。因此,作為一名新時代的物理教師,在進行教學實踐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從課前導入階段、課堂教學階段以及課后鞏固階段三個方面對教學模式進行高效設計,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實現對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切實培養。
一、生活化教學的本質及其優勢
所謂生活化教學,指的就是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所創設的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課堂氛圍。這種教學模式相較于傳統教學來說,既有效改變了教師“教死書”、學生“死讀書”的消極狀態,也在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學生從生活中汲取了更為多元的知識,這既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視野,促使學生獲得更為高階的精神力量,又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夠主動融入生活,去感受,去鍛煉。
二、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展開物理教學的方法
(一)課前導入生活化
前文提到,物理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十分緊密的學科,學習物理知識的最終目的,就是能夠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課堂導入是教學的初始環節,也是幫助學生奠定學習基礎的重要環節,對學生的學習成效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物理教師在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對課前導入的生活化設計,讓學生能夠在初步接觸物理知識時就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受。
1.講述生活故事,激發學習熱情
故事是學生接觸世界的最初渠道,也是學生十分熱衷的一種信息獲取方式。因此,在課前導入階段,物理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喜聞樂見的“物理故事”進行落實,讓學生從“故事”中尋找生活“原型”,主動探究物理問題,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促使學生更為主動地投入知識的學習當中。
在組織學生學習“重力”知識的過程中,在學習此部分知識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力的概念”“力的測量”等知識,而“重力”知識又是學生未來學習其他“力知識”的過渡部分,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在正式教學前,就可以給學生講述一個與重力有關的小故事:亞里士多德學說在16世紀被人們奉為經典,他有關于自由落體運動的經典學說是“物體自高處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簡單地說就是“重的物體與輕的物體在同一高度落下,重的物體一定先著地”。從表面上來看這種想法似乎十分合理,直到一名叫伽利略的年輕人提出了自己的懷疑,并在比薩斜塔上證明了自己的觀點,這就是著名的“伽利略落體實驗”。通過給學生講述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故事進行課堂導入,既有效抓住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又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開始就對學習內容產生強烈的學習熱情,從而為之后更為高效的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2.結合生活經驗,引發情感共鳴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因此在課堂導入環節,物理教師除了可以給學生講述故事以外,還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結合具體的事例進行落實,以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在組織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知識時,“慣性”是此部分知識的重要內容,也是將“力”和“運動”兩部分知識連接起來的紐帶。因此在進行教學導入的設計時,教師就可以以“生活中的慣性現象”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提問,如:
①我們在坐公交車時,司機師傅急剎車時我們的身體會發生什么現象?
②紙飛機離開手之后,為什么還能夠繼續向前飛行?
③當我們關掉風扇的時候,風扇扇葉為什么不會立刻停住?
通過將生活中關于慣性知識的片段滲透到教學當中,不僅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也讓學生提升了自身從理性角度去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課堂教學生活化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最重要環節,也是落實生活化教學的最主要階段。物理教師在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可以通過“分析教材,挖掘生活化內容”“深化理解,進行生活化實驗”“能力提升,組織生活化實踐”三個方面進行教學設計,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促使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中實現知識內化,實現素養發展。
1.分析教材,挖掘生活化內容
教材是教師展開教學的重要工具,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基本素材。雖然學生在小學階段通過“科學”學科已經接觸到了一些物理知識,但是這些物理知識都是一些相對淺表的內容,主要教學目標也是為了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熱情和初級的物理思維。隨著學生年齡不斷增長,學生再次學習的物理知識則大不一樣,無論是在知識的理解上還是內容的涉及范圍上都有了明顯的改變,對于學生來說也有了一定的學習難度。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進行知識講解,不僅能夠大大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往往還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促使學生實現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3]。
在組織學生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這部分知識時,聲音是最普遍的物理現象,通過對該部分教材內容的分析可知,此部分知識包括“聲音的世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是怎么傳播的”三部分內容,在每一部分的知識設計當中,也都融入了與之對應的生活元素,如在“聲音的世界”中囊括了“流水潺潺”“琴聲悠悠”“飛機呼嘯”三張圖片;在“聲音是怎么傳播的”中設計了“天壇回音壁”的知識點等。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可以以教材中的“生活元素”為切入點,充分挖掘其中的生活內容展開教學設計,讓學生在對圖片的觀察中,在對知識點的閱讀中深化知識理解,實現素養提升。
2.深化理解,進行生活化實驗
實驗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好物理知識的“必經之路”[4]。因此,在生活化背景下,物理學科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實驗的作用,并不斷創設趣味、多元的物理實驗設計方式,以此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實現知識內化。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基于生活元素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活動,讓學生主動設計實驗流程,在探究中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核心素養的提升。
在組織學生學習“壓力的作用效果”這部分知識內容時,壓強是自然科學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生活中經常能夠運用到的物理知識,在實踐中,教師可以本著“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標要求進行教學活動。首先,在教學開始,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呈現不同的“實驗器材”,如海綿、橡皮泥、肥皂、磚頭、削好的鉛筆、水杯、針、圖釘等物品,之后,教師可以問學生“用手指按鉛筆筆尖,你會有什么感覺?”當學生回答出“疼”時,教師繼續說:“這說明了什么?”以此引出此部分知識的教學主題“壓力”。當學生在教師的講解下掌握了基本的“壓力”知識點之后,教師可以再次給學生呈現不同的“實驗器材”,并讓學生利用上述器材進行實驗設計,證明“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并得出結論。這種運用生活中常見物品進行物理實驗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認識到了生活與物理之間的緊密聯系,也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實驗探究中提升了自身的學習能力。
3.能力提升,組織生活化實踐
沒有實踐的任何教學都是“紙上談兵”,對于具有較強探究性、綜合性的物理知識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在生活化背景下,物理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實踐的意義,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門、走進自然、走進生活,讓學生置身于生活當中去探究物理問題,認識到物理和生活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親密關系”,如此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又提升了綜合能力。
如:在組織學生學習“動與靜”這部分知識內容時,此部分知識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運動的世界,并且能夠舉例說明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自然現象與運動的關系等。因此在正式教學此部分知識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實踐活動任務,即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結合教學內容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設計“教學課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學生要充分結合生活中的實際現象進行內容填充,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對應知識的展開和說明。當學生完成課件制作之后,每一小組的組長要將本小組的課件傳送給教師,待教師回饋之后再進行完善。在正式教學時,教師再隨機選擇一個課件,讓對應小組成員利用課件給大家講課。這種充滿生活元素的課件制作活動,不僅有效轉變了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主要授課對象的固化模式,也讓學生在搜集資料、制作課件、講解知識的過程中實現了對知識的全面認識。
(三)課后鞏固生活化
課后鞏固環節包括隨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兩個方面,二者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鞏固學生所學,促進知識遷移的重要環節[5]。因此,在生活化背景下,物理教師在進行課后鞏固環節的設計與實施過程中,就可以通過給學生布置生活化的隨堂練習以及設計生活化的課后作業進行落實,推動學生實現物理知識的消化吸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布置生活化隨堂練習
隨堂練習是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最便捷手段,也是學生實現知識查漏補缺的最有效環節,這是因為課堂教學環節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隨堂練習就是在這一環節過后設計的聯系活動,此時知識在學生腦海中十分“新鮮”,教師通過隨堂練習考驗學生在這一“黃金時期”的知識掌握情況,對學生的知識鞏固將大有裨益,而在這一過程中結合生活元素進行隨堂練習環節的高效設計,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在組織學生學習“物體的浮與沉”這部分知識內容時,此部分知識要求學生能夠進行“物體沉浮條件”實驗,因此在教學完具體的知識內容之后,為了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實現對知識的有效運用,教師可以在隨堂練習環節給學生布置一項生活化實驗活動,即讓學生運用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復制”實驗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前為學生準備好各種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鹽、雞蛋、水、塑料水瓶等,讓學生開動腦筋,完成學習任務。這種利用生活材料進行隨堂練習的設計方式,不僅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也讓教師充分了解了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
2.設計生活化課后作業
“雙減”政策的出臺對廣大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作業又是其中的重點內容,高效的作業設計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有著重要意義。因此,在生活化背景下,物理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布置以“解決生活問題”為目標的生活化作業,在進一步提升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同時,使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得到真正的提高。
在教學完“汽化與液化”以及“升華與凝華”知識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探究生活中“汽化與液化”“升華與凝華”的現象,并利用手機等拍照設備將這些生活中的對應現象記錄下來的作業。這種趣味的生活化作業,不僅有效轉變了傳統以書面為主的作業設計形式,也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既實現了對“汽化與液化”“升華與凝華”現象的有效區分,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結束語
總之,物理是教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學科之一,也是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關鍵知識內容。在新課程改革以及素質教育理念不斷深化的今天,物理教師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已是必行之舉。此種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有效突破傳統教學中教師只注重“知識教授”的局限,也在促進教學模式積極轉變的同時,讓學生更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促使學生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引導下獲得更多的學習感悟,感知到物理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在提升學生全面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助力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穩步提升和學習能力的切實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曉強.物理實驗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2022(26):114-116.
[2]周玉.物理課堂生活化教學的實踐[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22):109-110.
[3]姬元武.關于物理生活化教學的幾點體會[J].高考,2019(34):61.
[4]許冬娟.實施生活化教學讓學生愛上物理[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8(23):98.
[5]金毅.實施生活化教學策略有效激勵物理學習應用[J].吉林教育,2015(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