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淑春
【摘? 要】 紅色文化是我國最重要的精神財富,這些內容的有效運用與傳承,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方面表現出獨特的優勢。新時期的教師應不斷轉化自己的教育理念,通過校本特色課程的設置,來為學生創造出解析與體驗傳統紅色文化的條件,輔助他們實現更深入的理解與感悟,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關鍵詞】 思想理念;革命精神;愛國精神;認知結構;滲透式
一、紅色文化傳承
紅色文化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人民為實現民族解放與自由,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中國的歷史過程中的文化現象。它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紅色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革命精神和民族特色。
紅色文化的根本點在于“紅色”,它象征著革命和斗爭。這種文化主要包括革命理論和革命文藝,以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革命傳統。紅色文化具有傳承革命精神、弘揚愛國主義、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要價值。
二、校本課程開發
校本課程是指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特色和學生需求,由學校自主開發和實施的一種課程。它是一種以學校為主體、以教師為實施者、以學生為受益者的課程體系,旨在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校本課程的開發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確定課程目標:根據學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目標,明確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
2. 選擇課程內容:結合學生的興趣、需求和發展規律,選擇適合的課程內容。課程內容可以包括學科拓展、實踐活動、傳統文化、鄉土教育等多個方面。
3. 設計課程體系:將選定的課程內容有機地組織起來,構建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課程體系。
4. 制訂課程計劃:依據課程體系,制訂詳細的課程計劃,包括課程安排、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
5. 開發教學資源:搜集和整理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源,如教材、課件、教具等。
6. 組織教學活動:教師根據課程計劃和教學資源,開展教學活動,確保課程目標的實現。
7. 進行課程評價:對校本課程的實施效果進行評價,依據評價結果不斷調整和完善課程體系。
三、永春縣橫口學校的紅色基因
永春縣橫口學校是一所由橫口中學與橫口中心小學合并創建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創建于2018年8月。學校依山而建,布局合理,環境優美,坐落在永春縣西部高聳入云的鼎山下,東倚牛姆林生態景區,西臨美嶺,四面群山環抱,翠竹幽幽。朱德曾率領工農紅四軍3000余名將士進駐這里,開展革命活動,留下了光輝的足跡。
學校秉持“厚德、篤行、求實、創新”的校訓,弘揚“敬業、嚴謹、博學、善導”的教風,“和諧、 團結、 文明、法治”的校風及“勤學、好問、善思、樂辯”的學風。本著“弘揚紅軍精神,培育時代新人”的辦學理念。
學校立足實際,著眼未來,努力創建“五個校園”(紅色校園、平安校園、陽光校園、和諧校園、美麗校園),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堅持育人育德為先,堅持以教學為中心,精心培植核心素養,辦老區人民滿意的學校。
1929年8月,朱德率領工農紅四軍3000余名將士進駐福鼎,開展革命活動,留下了許多光輝的革命遺跡和動人的紅軍故事。
學校立足這一“紅色教育”資源,著力打造“紅色”校園,從校園文化建設、特色活動開展到紅色教育的深入,動靜結合營造出濃厚的“紅色教育”氛圍,成為一所典型的“紅色學校”。
四、紅色文化校本課程開發價值
1. 傳承革命文化傳統:紅色文化是我國革命先輩們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付出艱辛努力的見證,通過開發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可以讓學生了解革命歷史、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從而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2. 拓寬課程資源: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可以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為學生提供更多具有教育價值的課程內容。這有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提高教育質量。
3. 推動課程民主建設: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助于促進教育課程的多元化、個性化,讓學校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學生在校本課程中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課程實施的效果。
4. 形成學校特色: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助于學校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品牌。通過紅色文化與教育的緊密結合,學校可以凸顯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學校的整體品質,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和教師。
5.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有助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習紅色文化,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從而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
6. 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文化素養和創新精神。這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五、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實現途徑
(一)引進富有感染力的紅色文化資源:設置主題類的班隊課
學生的思想意識成長離不開更加飽滿的認知體驗,在教育教學的歷程之中,教師群體應全面意識到主題類班隊課活動的有效設計,在活動中更好地體現革命教育空間所表現出來的核心價值,切實展開對先進互聯網技術與數字媒體技術的融合使用,深度挖掘更多優質的紅色文化情景資源,以此明確活動的主題,啟發學生深入領悟紅色文化。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紅色文化資源愈發彰顯出重要的應用價值:
可以讓學生真正進入其中來解析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將更多的價值理念根植于學生的內心。
從信息技術本身的優勢來分析,其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能夠使抽象的事物變得生動形象。其往往能夠將一些紀錄片內容抑或是紅色資源,以更加飽滿的形式展示出來、帶給學生一定程度的感官刺激,或者說開發他們的視聽覺體驗,幫助學生自然而然地置身于紅色故事的情境之中展開有效的解析。這種模式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對紅色文化課程的學習興趣,更是能夠將學生在此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充分地彰顯出來 在具體的落實過程中,教師則還可以在情景展示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在課堂中舉行一些傳紅歌的比賽活動,讓學生在不斷的審美與表現體驗中獲得成長。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參與講故事表達的活動,具體的主題可以是“朱德來到福鼎村”,學生在本段交互的歷程中可獲得更加深刻的鞏固與記憶,或者說回顧紅色革命的歷程等等。
(二)發掘可運用的紅色基地:明確踐行類的體驗感知類活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新時期的教育歷程之中,教師群體應切實關注到踐行類體驗感知活動的有效設計,在更好地培育學生思想意識提升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優勢,全面展開對當地環境和各類基地資源的有效開發,為學生創造出更加廣闊的感知空間,培育他們接受更具有厚度的革命傳統教育,或者說使他們在親身的經歷過程中來形成一定的愛國主義精神等。
從學生的發展軌跡來分析,他們的真正轉化僅僅依靠對文化元素解析與感知往往是不夠的,其本身需要更多的實踐活動作為支撐,他們才能獲得更多新的感悟與體會,或者說將掌握的一些思想道理實現內化,形成遠大的抱負理想,建立一定的愛國主義情感等,在具體的落實過程中,教師可以發揮一些節日的價值,比如國慶節、建軍節等,形式可以是引導帶領學生參與到革命烈士墓園中,鼓勵學生進行參觀和掃墓等,使學生真正意識到革命先烈的無限付出,以及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等,幫助學生在感悟家鄉悠久歷史的同時,去深刻地理解其中所包含的燦爛紅色文化,培養他們更好地傳承革命精神,讓他們樹立優秀的理想信念;教師也可以發揮一些國防教育基地以及黨史教育平臺的價值,通過有效的探索和整合來將紅軍革命舊址中的場所進行運用,通過其中的紅色文化大講堂、紅色故事館、福鼎村革命斗爭館等來引導學生接受豐富的黨史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幫助他們傳承、建立與發揚優良革命精神和寶貴精神財富的思想。
(三)開拓隱性紅色教育課程:設計沉浸式的校內環境
滲透式的培養模式可成為推進學生成長的關鍵途徑,在當代的教育過程中,相關的教師群體應充分意識到校園內環境與場所的有效設計在更好地推進隱性紅色特色課程生成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全面關注學生密切接觸的校園中的各個方面,以此為導向展開一個整體的統籌與規劃。
學校可在其中融入更多的紅色文化資源,使校園中的一草一木都真正意義地成為紅色資源的縮影,逐漸形成一種沉浸式的感知模式,推動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歷程中獲得升華。
在具體的落實過程中,教師可以明確對一些圖書館閱覽室進行改造,在其中投放更多的紅色革命文化書籍和材料等等,讓學生在不經意間展開來閱覽觀看,陶冶學生的情操。又如,教師可以在教學樓中的走廊、黑板報、墻面等區域投放更多的紅色文化資源,將這種隱性的教育真正地落實,讓校園中到處都洋溢著紅色精神理念,使學生在不經意間接受到渲染,感受革命先輩的優良作風和無私奉獻,將愛國主義教育落實到日常的各個環節之中。
六、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實現途徑
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實現途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學校應充分挖掘所在地紅色文化資源,如革命烈士事跡、革命歷史遺址等,將這些資源整合到校本課程中,使之成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2. 制訂合理的課程體系: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制訂層次分明、結構合理的紅色文化校本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可以包括紅色歷史、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傳承等各個方面。
3. 豐富教學方法: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如講解、討論、情景模擬、社會實踐等,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紅色文化的魅力,提高學習效果。
4. 開展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紅色實踐活動,如參觀革命紀念地、紅色之旅、訪談革命前輩等,讓學生親身感受紅色文化的內涵,增強紅色文化的影響力。
5. 創設特色社團:成立紅色文化相關社團,如話劇社、宣講團等,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參與到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中來,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綜合素質。
6.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對教師的紅色文化培訓,提高教師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和傳播能力,為校本課程的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7. 融入教育教學評價:將紅色文化校本課程的學習成果納入學生評價體系,激勵學生積極參與紅色文化的學習與實踐。
8. 加強與社會合作:學校可以與紅色文化研究機構、紀念館等社會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發紅色文化校本課程,提高課程品質。
通過以上途徑,紅色文化校本課程可以得到有效實施,從而達到傳承革命文化、拓寬課程資源、推動課程民主建設、形成學校特色等目標,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杜雪微. 基于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研究[D].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1.
[2] 韓淑華. 紅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D]. 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0.
[3] 徐晗. 鹽城紅色文化資源在美術校本課程中的開發與實踐研究[D]. 揚州:揚州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