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華 楊溢
【摘要】心理健康對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體驗式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備受重視,這是一種強調學生學習主體性、滿足學生學習特點與需求的教學方式,對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從“巧設教學情境”“精編教學活動”“把握分享環節”三個方面,探索體驗式教學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體驗式教學;應用策略
在新課改持續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大家逐步提高了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關注度。作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徑,小學課堂應按照新課改要求優化教學模式,用全新的教學理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非常高的實用性要求,課堂需要大量的有效互動、討論與探究去實現學生知識的拓展。但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多采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以理論、知識灌輸為主,削弱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自主性和互動性。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并未真正領悟知識,心理體驗訓練也無法落實到位,更無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而體驗式教學方式能夠很好地彌補傳統教學在這些方面的不足。
一、創設教學情境,提供實踐契機
體驗式教學強調學生的自我感受,“體驗”指的就是置身于某個情境中去感受的過程。生活即教育,心理健康的發展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需要以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為出發點,圍繞課程教學重點,為學生創設同時貼合教材與生活的教學情境。這樣,才能讓原本枯燥的課堂充滿樂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以《我會謙讓》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創設“爭先恐后要過河”這樣的游戲主題,讓學生參與到“過獨木橋”的游戲中:每一輪游戲安排兩名學生分別站在獨木橋的兩端過河,而獨木橋下是露出尖牙的鱷魚,學生如果掉進河里就會被鱷魚吃掉,視為游戲失敗。游戲過程中學生們的表現各不相同,有的一心想贏比賽,選擇橫沖直撞;有的則以謙讓的方式確保對方與自己都安全過橋。這一教學情境的創設有效地將說教型教學模式轉變為游戲化教學模式,營造了和諧積極的課堂氛圍,讓學生主動體驗、主動思考。學生在游戲情境中懂得了謙讓的重要性,同時也明白如果遇事只考慮自身,就很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
二、設置教學活動,提供教學入口
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多以教師單方面的講解為主,學生多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并未真正完成知識的吸收與內化。這種教學方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新課標下的心理健康教學則是以學生為主體,由教師精心設置教學活動,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提供可行的切入點。
比如在執教《我喜歡我自己》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準備一面大的便攜式穿衣鏡帶到課堂,設計一個“認識自己”的小游戲。游戲內容就是讓學生依次到鏡子前觀察自己,然后在小本上把自己畫出來。首先由教師帶頭,站在鏡子前一邊觀察一邊說:“我喜歡我自己,因為我有一頭烏黑靚麗的頭發。”接著提問學生:“你們喜歡自己什么呢?”引導學生欣賞、贊美、認可自己。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挖掘自己道德品行上的優點,并記錄在小本上。這種精心設計的活動,可以讓學生認真地審視自己,達到自我欣賞、自我悅納的教學目標。
三、利用分享環節,升華體驗教學
體驗參與是體驗式教學的重點。完整的體驗并不是在結束活動的那一刻就停止了,體驗后的感悟分享與交流也是體驗式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利用好分享環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將課堂所學、所感和所悟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這是一個從感官體驗向認知觀念轉變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這種觀念滲透于日常生活,實現對新概念、新意識的強化和鞏固。教師要在尊重學生個人意愿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參與分享環節,從而升華體驗教學。
比如在完成《面對批評》一課教學后,教師在“分享感悟”活動環節讓學生回想平時在生活中受到的批評以及自己當時是如何處理的。能夠正確面對批評的學生都會愿意上臺進行分享,因為他們勇于接受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當然也有學生不愿敞開心扉,選擇自己消化感受。這個時候,教師要通過學生們不同的表現,找到不愿敞開心扉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啟發,幫助他們突破內心瓶頸,正面自己的錯誤與不足,實現自我進步。
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于學生生活實際,在掌握小學生身心特點與思想動態的基礎上,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成長需求開展教學活動。體驗式教學能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促進學生吸收知識,實現學生綜合素養提升。
【參考文獻】
[1]馬海榮.情境體驗式教學法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踐與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21(11):59-60.
[2]李艷紅. 突發疫情下對小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與建議[C]. //中國教育學會基礎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2021年專題研討會論文集. 2021:118-119.
[3]姜紅宇.試論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上旬,2019(7):3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