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摘要】 統編版小學《語文》單元學習要素包括文本、詞語、語法和修辭、閱讀理解題目、寫作任務以及課外閱讀建議。這些要素共同促進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為綜合語文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在進行課文教學時,如能有效結合單元學習要素,挖掘文本價值點,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
【關鍵詞】學習要素;文本價值點;小學語文
統編版小學《語文》每個單元主題不同,學習要素隨著主題變化各有側重,但基本都圍繞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擴展詞匯和語法知識、培養寫作技能、培養文學和文化理解等目標展開,旨在全面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在教學時如能結合每個單元提煉出的學習要素,以學習要素為指導幫助學生挖掘出課文中的價值點,能夠有效建立課文學習與單元主題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學習具體課文時培養本單元所要求的語用能力。如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都是圍繞“觀察”這一要素展開的。其中,《搭船的鳥》這篇課文中就有不少關于提升觀察水平、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價值點值得挖掘,有助于學生獲得些許習作表達、語言運用的知識和方法。
一、價值點一:觀察的豐富性表達
“觀察”一詞在商務印書館第5版《現代漢語詞典》里是這樣解釋的:“【觀察】ɡuān chá仔細察看(事物或現象):~地形|~動靜|~問題|。”從例舉的三個短語中不難發現,“觀察”一詞并非只用眼睛看,更需要多種感官參與。《搭船的鳥》一文中的“觀察”就是視覺、聽覺、想象的綜合運用,如描寫小鳥的外形、捕魚場面以及船夫搖櫓的畫面時,主要是視覺的參與;第一自然段中“天下著雨,雨點打在船蓬上,沙啦沙啦地響”一句,就是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巧妙結合,描寫了下雨時的情態;而第三自然段則完全是作者思考想象的產物。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文中具體的語言表達讓學生感知“觀察”一詞的外延和內涵,引導學生將這些外延與內涵運用到有目的的觀察實踐中去,并將觀察所得在自己的言語中反映出來。因此,觀察的豐富性表達就在于不但要描寫看到的(視覺),還要關注聽到的(聽覺)、想到的(想象或聯想、猜想)、聞到的(嗅覺)、品嘗到的(味覺)、手臉腳等身體部位接觸到的(觸覺)等。
二、價值點二:觀察的有序性表達
無論從觀察還是從描寫表達的角度,課文《搭船的鳥》第二自然段中的有序性都是一個重要的價值點。
首先是“總—分”結構的構段方式。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寫了小鳥色彩方面的外形特點,整個自然段緊緊圍繞第二句話“我看見一只彩色的小鳥站在船頭,多么美麗啊”這一中心句展開,接下來分別描寫了羽毛、翅膀和嘴,層次非常清晰。相似的構段方式在本冊教材接下來的單元課文(如《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等)中更是頻繁出現。可見,無論是書面表達還是口語表述,采用“總—分”結構的方式,都更能吸引受眾準確地接受言語的信息。同時,學會這種構段方式,能有效解決學生習作實踐中的“下筆難”的問題。
再有是描寫的順序性。歌德說過,藝術作品的內容人人都看得見,其含義則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卻對大多數人是秘密。因此,學習一篇文章,不但要關注“寫了什么”,更要關注“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那么,第二自然段的“形式上的秘密”是什么呢?細讀此段不難發現,作者在具體描寫三個身體部位及色彩時,是暗含一定的順序的。首先教師要和學生確定下作者觀察翠鳥時的位置,通過閱讀第一自然段可以發現,因為下雨,作者是坐在船艙里的,距離停在船頭的翠鳥距離相對較遠。因此,首先是翠鳥周身大面積鮮艷的翠綠色吸引了作者好奇的目光,隨著作者對翠鳥喜愛程度的加深,觀察也越來越仔細,于是作者的視角逐漸深入到帶些藍色的翅膀和紅色的長嘴(對翅膀和紅嘴的描寫也是為后文描寫翠鳥捕魚的場景作一個鋪墊)。這樣的觀察順序決定了作者寫作時組織材料的順序。當然,教師還需要向學生說明,介紹事物的順序種類繁多,要因時、因地、因物和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選擇。
三、價值點三:情感的個性化表達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德峰曾說,語言是人類的家,不僅是一種工具,更是人類特有的情感和人生態度的表達。“在《搭船的鳥》一文中,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描寫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態度的呢?”這是在教學時值得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探討的問題之一。仍然以第二自然段為例,這一段字里行間蘊藏了作者對小鳥的喜愛和贊美,如直抒胸臆的“多么美麗啊”,含蓄表達的“比鸚鵡還漂亮”。尤其是“比鸚鵡還漂亮”更值得讀者回味。鸚鵡羽毛色彩艷麗,還能模仿人類的語言,難道作者眼前的這只小鳥一定比鸚鵡漂亮嗎?作者之所以這樣感慨,因為那時那刻,作者覺得眼前的這只鳥非常漂亮,是作者的一種偏愛、一種情感的個性化表達。當然,有的文章的情感表達是比較含蓄的。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閱讀菁莽的散文《翠鳥》中的選段:“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同樣是描寫翠鳥的色彩,同樣是表達作者對翠鳥的喜愛和贊美,菁莽的感情卻體現在精妙的比喻中。通過對比閱讀,教師可以讓學生明白:無論是直抒胸臆,還是含蓄內斂,情感的個性化表達體現了作者的個人風格,學生在圍繞自己的觀察進行寫作時也可以試著找一找屬于自己的風格。
正如王榮生先生在《中小學散文教學的問題和對策》中寫道:“概言之,學生今天所面對的學習對象,是‘這一篇獨特的文本,學生今天所面臨的學習任務,是理解、感受‘這一篇所傳遞的作者的認知、情感,是理解、感受‘這一篇中與獨特認知、情感融于一體的語句章法、語文知識。”因此,語文教師的價值就在于通過品味每篇課文中鮮活的語言文字,挖掘和提取能切實提高學生語言質量、扎實提升學生習作水平的知識點、價值點,讓核心素養在語文教學中真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