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登龍 楚曉媛
摘?要:高校聯合行業、企業進行人才培養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手段。通過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引入企業項目,可以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生產有機結合,突出“教學做”合一的育人手段。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結合企業項目,針對性地開展實踐教學,發掘學生的內在潛質,踐行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圍繞企業的崗位需求,進行基于“能力培養”的課堂教學改革,通過成果導向,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專業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階思維。優化人才培養評價體系,對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進行動態、多元化的評價,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效果,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室;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2.023
1?傳統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狀
1.1?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外貿專業課程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圍繞理論的概念、特點、流程和注意事項進行講授,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的講解和演示,知識點難以短時間理解和消化,更談不上知識點的思考和升華;一定程度上使用案例分析法可以調動學習的氛圍,激發學生參與思考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但在案例的選取上卻千差萬別,有些案例是教師針對知識點虛構而來的,與實際脫離;有些案例是教師通過網絡資源收集而來的,缺乏針對性,這些都影響著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領悟;而課堂討論也只圍繞理論知識進行,缺乏真實的實踐環境,達不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的。
1.2?實踐教學平臺缺乏,缺少實踐情境
外貿專業人才注重業務操作性的培養,針對業務進行實訓是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能夠到校外企業體驗的機會缺乏,實踐的時間短;校內實訓條件缺乏仿真的外貿工作場景,學生對相關崗位的認識不足,失去了學習的熱情。大部分實訓課程僅僅作為理論課程的補充,課時量少,開課時間短,開課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操作軟件利用率不高,沒有達到實訓課程的真正效果。
1.3?技能型師資缺乏,課程考評體系不盡科學
高校教師大部分是?“從學校來,到學校去”,沒有從事過企業一線的工作,缺乏企業的實戰經驗,職業技術能力和實踐技能缺乏,課堂講授的內容大多來自于教材,缺乏對企業的實際需求的認知,在教授實訓課程時難以勝任實操性強的實訓教學項目。此外,在課程考核中,大部分教師注重結果考核,忽視過程考核,綜合成績中期末成績所占比重較大,部分過程考核缺乏依據,隨意性較大,考核不夠深入。
2?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2.1?理實一體,突出“教學做”合一的育人手段
注重教學內容的重組和教學方法的改革,理實一體開展教學改革,將理論授課和技能掌握應用有機結合。
2.2?優質拓展,拓展知識“挑戰度”的渠道
借助“互聯網+”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慕課資源,組建學生學習小組,針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社會調研、企業參觀見習、參加企業課堂、參與教科研課題等手段,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拓展知識的“挑戰度”的渠道。
2.3?成果導向,驗證學習“高階性”的效果
分析外貿專業競賽中專業能力和素養的要求,凝練學生參加競賽的經驗和成果,以競賽項目為驅動、競賽成果為導向,將課程教學中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專業素質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專業問題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
2.4?專創融合,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梳理校內外實訓、實習場所,高效轉化教學效果,推進“工作室”人才培養,借助“產業學院”建設,形成思學并進、專創融教的平臺輻射效應。
3?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路徑
3.1?基于“能力培養”的課堂教學改革
研究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瞄準外貿崗位要求,以市場需要為切入點,對外貿專業課程知識點進行分析,突出能力培養;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載體,進行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圍繞“團隊共建、師生共享”原則,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
3.2?基于“學生中心”的課后知識拓展的路徑
探究“學生中心”的課后知識拓展的適用方案和有效路徑,研究如何最大化效用發揮信息化資源平臺,校內外試驗、實訓、實習場所,學習小組、專業社團的作用,推進知識的鞏固和拓展,實現知識應用和升華。
3.3?基于“提升技能”的“賽教互促”機制建設
研究外貿專業學生參加技能大賽的實效,挖掘技能大賽對專業教學改革的積極意義和內在價值,完善?“以賽代考”“賽教融合”“賽創融合”“賽證融通”教學模式改革。
3.4?基于“校內+校外”?實習實訓的實踐模式探索
梳理校內師生共創工作室業務范圍,優化工作室可開展實訓項目,利用項目化教學思路,瞄準職場需求,以市場為導向研究實踐課程實習實訓內容;依托專業校外實習場所,圍繞企業崗位需求,修正人才培養中的短板,提高學生的職場適應能力,提高專業人才核心競爭力。
4?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下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的措施
4.1?“教學做合一”,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
基于崗位職責需求分析外貿專業課程教學目標,優化課程教學內容,依托企業實戰項目,設計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手段,形成以崗位核心技能和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實現培養符合外貿相關崗位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4.2?“混合式教學”,強化基于崗位能力要求的教學效果
采用“學校+企業”協同的實戰教學模式、“線上+線下”融合的教學手段、“理論教師+實踐教師”結合的教學團隊、“教室+工作室”并舉的教學形式、“過程考核+期末總評”結合的考評辦法,通過沉浸式體驗學習、多元化的考評體系,豐富學生的學習渠道,拓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4.3?“團隊協作,師生共享”,豐富課堂、課后教學資源
組建教師教學團隊和學生學習小組。教師教學團隊研究教學大綱、教材,梳理教學內容,引入企業項目,建設“線上+線下”課程教學資源,采用探究式、研討式、研究式、案例教學等教學手段開展混合式教學。課后借助信息化教學平臺,布置拓展知識,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鞏固。引導學生學習小組和專業社團,圍繞實踐教學內容進行社會調研、企業參觀見習、企業課堂、參與教科研課題等手段,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突出知識的“挑戰度”。
4.4?“賽教融合”,提升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鼓勵教師積極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商業精英挑戰賽、國際貿易競賽、全國外貿技能大賽、POCIB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專業競賽和創新創業競賽,根據競賽中對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要求,總結創新創業活動經驗,將大賽內容融入常規課程教學中,用比賽結果檢驗教學的不足,并及時修正,將比賽成績納入教學的課程成績考核中,賦予比賽成績相應的學分。通過競賽的訓練,融會貫通各課程的知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創業能力。
4.5?“做中學”,強化學生的實戰能力
梳理校內有關工作室的業務范圍,結合外貿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針對相關課程的教學內容,實施“課堂+工作室”“專任教師+企業導師”不同場域下雙導師育人體系,使學生在校企合作工作室的企業環境中,通過真實的企業項目學習外貿操作技能,強化實踐教學。在實習、實訓環節,依托專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通過企業真實項目對專業知識進行驗證,并不斷進行修正。
5?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下應用型人才培養評價機制構建
5.1?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下應用型人才培養評價的原則
(1)能力為本的原則。應用型人才培養強調學校和企業的共同培養,人才培養突出能力為本。在能力培養上,需要學生了解外貿工作的基本要求,熟練掌握外貿業務的基本技能,熟練運用外語與客戶進行外經貿活動交流,獨立完成商貿策劃、談判、商務函電收發讀寫及制單能力,培養學生具有誠信務實的良好職業素養和團隊合作精神。在評價過程中,要圍繞上述人才培養要求,突出學生專業能力的評價。
(2)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的原則。形成性評價對教學活動中的課堂表現、小組討論、項目成果展示、參與課堂的情況,課后作業等情況進行持續觀察,進而對學習過程進行的評價和反思。終結性評價則是對一段時間的學習結果和某一項目的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考核最終的學習效果。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在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中相輔相成,在評價過程中,既要關注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習過程。
(3)科學性、多元化原則。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評價中,要嚴密論證各項評價指標的科學性,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突出就業導向,能力為本的要求,圍繞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畢業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關系矩陣,使評價的重點與畢業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強化“校、政、行、企”共同參與的評價體系建設,使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結果更加客觀,符合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4)知識與技能培養并重的原則。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評價中,除了對專業知識進行評價外,專業技能的評價也尤為重要。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將與課程相關的職業資格考試和參與技能大賽情況等納入評價體系中,通過獲取職業資格證書和參加大賽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形成“知識+技能+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大賽”相結合的評價體系。
5.2?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下應用型人才培養評價存在的問題
(1)評價主體單一。
評價主體應包括校院兩級的教學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及校企合作企業管理者。但是在目前的教學評價上,只有教學管理人員對教師教學的評價、教師的自我評價及學生評價,且起主導作用是教師對教學效果的評價。這種從教師角度出發的評價,片面且不夠真實,忽略了學生和企業導師等利益相關者的評價,特別是缺少企業參與的評價,沒有將校企協同育人的效果真正體現出來,忽略了“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目標,所得的結果社會的認可度和重視程度較低,與應用型人才培養實際需要和行業企業的發展現狀不相適應。
(2)注重終結性考核。
終結性評價注重評價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后所獲的學習成果,通過最終成績的判定方式對學生進行評價,評價結果不夠客觀。在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下,項目化教學課程占比較大,項目實施過程非常重要,采用終結性考核,不能對項目化教學過程中的項目實施、參與項目的積極程度、課堂表現、小組活動、作業,單元測驗等學習進展和學習質量作出及時的判斷,從而忽視了學習的動態反思,達不到提升學習效果的目的。
(3)實踐教學評價缺乏。
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強調社會、行業、企業、政府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隨著校企合作的不斷深入,產教融合向多元化發展,實現學校與企業資源的共建共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將行業調研、職業技能培養等教學內容引入學校課堂,加強實踐教學迫在眉睫。引入的企業實戰項目,僅從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評價,忽略了企業參與下對于實踐教學環節和教學管理方面的評價,實踐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的評價不足,評價結果缺乏全面性。
5.3?優化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下應用型人才培養評價機制措施
(1)評價主體多元化。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下課程實施過程中,企業導師參與課程教學,進行“雙導師”教學模式,對課程的評價應由學校教師自我評價、學生評價,企業評價等構成。評價時,將專業任課教師、企業導師評價作為重要依據,其他評價作為輔助。強化企業導師評價的積極意義,對企業項目的實現過程和達成度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崗位認知和職業素養;加入自我評價和小組同伴互評,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式學習,加強溝通協作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2)評價內容全面化。作為評價對象,每個學生都有各自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多元化的教學觀。在知識傳授過程中,要緊密圍繞課程教學大綱中教學目標的完成情況,合理設計課程教學目標、科學選擇和應用教學方法、全面評價教學內容,即是否能夠面向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成果,不能在評價中專注于理論知識的考核,而應根據具體項目的內容和崗位能力,精心設計評價內容,不僅要評價理論知識,還要重視實踐環節的評價,同時兼顧學習過程中的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評價。
(3)評價方法多樣化。在評價方法的選擇上,要處理好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的關系。杜絕以分數為主的定量評價一刀切的模式,引入定性評價,除了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充分的評價外,還可讓學生針對項目任務,制定學習的目標和計劃,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反思,收集學習成果,以此來評定學生的學習努力程度和在學習中的進步和成長。在評價形式上,推行項目成果展示、調查報告、課程論文、開卷、口試等多種方式。重視過程考核,將每個項目的實施過程進行全過程的動態階段性考核,考核中每個項目的階段性考核和課程期末考核結合,形成全面的課程評價體系。
(4)評價結果效用最大化。對人才培養進行評價,目的是更好的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不斷改進課程教學效果。有效的評價反饋機制,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斷動態地糾正教學的偏差,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和短板。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下,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將課程教學內容和企業項目結合起來,能夠及時反饋行業企業崗位特征和職業需求,可進一步優化校企合作的內容,優化課程體系,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
6?結論
整體而言,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下應用型人才培養,要健全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突出企業的育人價值。在人才培養中,不斷推行教育教學改革,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從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內容改革、課堂教學實施、課程目標評價等方面,建立校企共建共享機制,以“學生為中心”,在“課堂+工作室”的場域中、發揮“專任教師+企業導師”育人效果,真正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徐丹丹.“產教融合”背景下外貿實訓課程評價體系研究[J].華東紙業,2022,52(01):164166.
[2]陳爭.OBE理念下高校課程評價體系優化研究[J].邢臺學院學報,2021,36(04):6366+75.
[3]楊昆昆.產出導向下高師院校教師教育課程評價改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21.
[4]胡登龍,楚曉媛.基于工作室的“賽教融合”教學模式探析——以POCIB大賽為例[J].北方經貿,2021(06):141143.
[5]胡登龍,楚曉媛.基于工作室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探究[J].北方經貿,2020(01):150152.
[6]郭云麗.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評價體系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3(32):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