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麗
【摘要】在“雙新”背景下,教師要堅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念,注重立德樹人、素養指向,要讓學習真正地發生。課堂是“雙新”改革的主陣地,怎么讓學生在課堂上“忙碌”起來,這是每一個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大單元教學是指向學科核心素養教育模式的一種嘗試,在認真學習了新課標之后,筆者開始嘗試大單元教學實踐。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 大單元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12-0043-03
大單元教學指向學科核心素養,注重知識的整體化、系統化,有助于彌補學生學習知識碎片化的缺陷,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培養高階思維,在教學中探索大單元教學是很有必要的。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實施大單元教學的必要性
1.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黨中央高度重視大中小思政理論課一體化建設,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整體性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推動思政課的縱向銜接和橫向貫通。我們的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深情寄語廣大思想政治課教師,我們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格局要大、視野要廣、勇于創新,積極探索大單元教學,促進學生融會貫通,加強知識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
2.“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習者的學習效果想達到最好就需要把相關或相近的內容整合,使知識結構完整。這一觀點與“大單元教學”的設計思想不謀而合,大單元教學思想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
3.《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聚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的出臺,意味著教學設計的變革,所以教師需要轉變觀念、創新教學方式。
4.學生缺乏知識整體建構和遷移能力,對知識的理解碎片化。學生對學科的認識不夠深入,缺乏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難以實現知行轉化。大單元教學有利于克服知識碎片化、教學環節零散化的問題,使課堂教學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從而實現課程內容結構化。
二、大單元教學策略初探
筆者在認真學習了新課標和新課程方案之后,萌生起探索大單元教學的想法,于是在網上查閱了很多關于大單元教學的資料,系統學習了華師教育研究院的大單元教學系列的公益課程,在有所積累之后,開始了大單元教學的探索。
1.研讀課標,分析學情,明確主題
以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走進法治天地》為例,新課標對課程總目標和學段目標的描述中,對于培育學生法治觀念的核心素養有明確的規定,“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義務相統一的理念,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人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為”。七年級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自我意識覺醒、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進一步增強,可塑性強,但他們也存在情緒波動大、叛逆性等心理特征,對法律的認識較片面,甚至有部分學生不知道自己的某些行為是違法行為,更不知道這些行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青少年肩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所以要高度重視青少年法治意識、法治精神的培養。
大單元教學設計中,要準確把握好主題,才能更好地組織教學。教材中的單元標題、課標題、框題、目題大多可直接作為主題,但是也有些單元標題需要整合后才能用作主題。本套教材法治專題內容分布在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遵守社會規則》、整個八年級下冊的憲法內容、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民主與法治》。從全套教材來講,法治專題的大主題就可以確定為“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是七年級下冊的最后一個單元,但同時它也是整套教材法律部分的起始單元,單元主題可以直接用單元標題,即“走進法治天地”。
2.整合內容,構建體系,確定目標
以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本單元主要內容有法律與生活的關系,法律的產生、本質、特征和作用,法治的意義,法對未成年人的關愛,做法治社會的合格公民等。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強化課程設計的整體性,在此基礎上,筆者對第四單元的內容重新進行了整合,重構知識體系,由此梳理出本單元的整體邏輯和結構就是:首先讓學生從個人生活經驗出發,感受法律無處不在、法律伴我們一生,尤其體會法律對未成年人的關愛,產生對法律的初步認知;在此基礎上,追溯法律的產生,學習法律的本質、特征和作用等基本知識,進一步思考“是不是有了法律,人類就進入到了法治社會”,接著對比人治與法治,明晰法治的含義,體會法治的重要性;進而產生踐行法治的自覺意識,培育學生法治觀念等核心素養。按照感受法律—法律知識—踐行法治的整體邏輯結構,將本單元的新授課分為三個課時,如下圖所示:
3.聯系生活,創設情境,搭建載體
新課標提倡在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需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此基礎上創設多樣化的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自身體會和感悟,不斷深化認識。我們可以根據課程需要,設置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去質疑,培育批判性思維。以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在集體中成長》為例,在進入本單元學習前,可以以問題鏈的形式要求學生完成預習:人能不能離開人類社會單獨生活?你什么時候開始過集體生活?集體生活對于我們有什么價值?怎樣過好集體生活?在集體生活中你有沒有和他人或集體發生矛盾和沖突?你是怎么處理的?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是怎樣的?你在生活中要扮演哪些角色?這些角色同屬于一個集體嗎?會有沖突嗎?你理想中的集體是什么樣的?你理想中的同學是什么樣的?你覺得自己可以為理想集體的建設做些什么?以問題鏈的形式串起整個單元的內容,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單元知識體系。
我們還可以在學生真實生活的基礎上,設置生活情境,使學生更容易代入,感同身受,實現沉浸式學習,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判斷力。以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青春時光》為例,本單元是本冊教材的起始單元,單元主題圍繞“青春”,關注青春期學生的生理—心理—思維的整體狀態,引導學生要珍惜青春時光、努力拼搏。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生理上會發生變化,有些變化可能會給青春期的孩子帶來一些煩惱,比如青春痘、身高、體型等,在進行“悅納生理變化”這部分教學時,設置三個情境:臉上長了好多痘痘,要用劉海擋住,不然太難看;臉好圓呀,我要減肥;哎,我的個子怎么總也不長。這些情境是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很常見的現象,學生們有話可說,積極性就調動起來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接下來引導學生分析長痘、長肉、不長個的原因,目的是讓學生能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當然,老師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曾經在青春期的諸多煩惱的心路歷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青春期的生理變化,正視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學會接納差異,悅納自己,引導學生要內外兼修,以積極的心態對待青春期的困擾。
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時政新聞的運用,利用時政新聞設置情境。根據《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建議,要堅持以社會發展和學生生活為基礎。時政新聞具有真實性、實效性、準確性、生動性等特點,把時政新聞作為案例運用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時政新聞為案例,將黨和國家的重大實踐和理論創新成果引入課堂,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相關學科知識和技能,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對時政新聞進行分析、評論等,正確地認識社會、認識世界,利用縱向比較和橫向比較的方法,進行古今對比和中外對比,在比較鑒別中拓寬視野,在價值沖突中加深理解,豐富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經驗,來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
4.布置任務,小組探究,鍛煉能力
大單元教學要有大主題(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務。學生的學習目標能否達成,也可以說是教師布置給學生的任務能否完成以及完成的程度如何。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情和目標,布置大單元任務及課時任務。以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在集體中成長》為例,本單元旨在引導學生思考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學會接納、理解和包容;學會在不同中尋找共同,經歷成長;學會互相幫助,創造美好集體。以上可以說是此單元的目標,怎么來實現目標,以第一課時《“我”和“我們”》為例,我們可以設計三個任務:任務一:學生課前收集有關團結協作的名言和俗語。任務二: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回憶曾經的集體生活有哪些讓自己印象深刻及印象深刻原因是什么?任務三:通過我國航天事業取得的成就,來探究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集體對個人的價值和作用。任務一的設計意圖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體現語文知識和道德與法治的融合,二是從考試的角度,古詩詞類的選擇題是常考題型,所以平常就要讓學生注重積累。任務二是通過學生回憶自己經歷的印象深刻的集體,喚起學生對集體的情感體驗,比如榮譽感、歸屬感、責任感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集體生活。任務三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重在培養學生分析材料、提取關鍵信息、梳理知識及知識遷移和運用的能力。
5.分層作業,多元評價,有效反思
作業是學習評價的重要手段,作業的內容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作業方式應該多種多樣,可以有課前、課中、課后作業;類型可以包括基礎型和拓展型作業,注意分層布置、數量適當;可以是單人完成,也可以是小組合作;可以是書面作業,也可以是實踐作業。單元作業要注意整體性和完整性,比如,我們可以在單元結束時,布置思維導圖的作業;利用寒暑假可以讓學生多讀書看報、看新聞并寫一篇時政小論文;也可以布置和新學期所學知識有關的作業,比如七年級的暑假可以讓學生看一些有關法律的專題片,為八年級新內容的學習奠定一個基礎。
學生完成了作業,當然要給出評價。讓學生參與自我評價和互評,鼓勵他們主動思考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并根據評價結果進行反思和改進。自主評價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的主動學習和發展。為了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綜合能力,還可以進行多元化的評價,如時政作業、口頭匯報、小組討論、實踐活動等,強化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這樣可以更立體地反映學生在不同領域和實際場景中的表現。可以在拓展型作業和實踐性作業中制訂評價量表,并采用學生評價、教師評價、自評等多種方式。不僅評價結果還要有過程性評價,可以從核心素養角度進行評價,也可以從思維的梯度來進行評價,通過評價來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三、關于大單元教學的一點反思
在大單元教學的實踐中,筆者也在不斷反思。感觸較深的有以下幾點:首先,教師在進行大單元教學時,自身格局要大。大單元的“大”并不是簡單的內容上的“大”,更主要的是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整個學段的內容,并按主題將不同年級的內容串聯起來,按照由易到難的螺旋式上升的規律重新整合內容。教師備課時進行內容的整合,不僅可以在本學段進行,還可以下至小學,上至高中,這樣也符合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理念,有利于切實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的育人功能。其次,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具有綜合性,大單元教學要有大主題(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務,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曾嘗試在同一主題下,融入歷史、語文等學科知識,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和解決問題,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縱觀近幾年成都等地的中考題,也不乏學科融合的題型,從提高學業水平的角度看,基于學科融合的大單元教學可以嘗試。最后,與以往的教學相比,大單元教學對教師的要求更高。所以教師要秉持“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的理念,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關注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學習重大會議精神,研讀新課程標準,認真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各類教育教學資源,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教師培訓,養成關注國內外時政新聞的習慣,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和信息化素養,做一個新時代的“四有”教師。
改革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大主題,改革也應是我國教育發展的主題。作為一個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積極參與課改,在教學中大膽嘗試大單元教學。教師要有大格局,對教學要有整體觀,研究課標、吃透教材,分析學情,從整體上把握全套教材,整合教材內容,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進而開展教學工作,實現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和高階思維的培養,促進學生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戎海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深度學習的開展策略[A].2022教育教學與管理成都論壇論文集(一)[C].2022(5):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