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存芳
【摘要】《羿射九日》是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的最后一篇課文。在教學時,教師應遵循低年段學生的身心特點,扎實基礎,質樸教學,將讀書、寫字的任務以及對學習內容的把握落到實處。同時,要緊扣課后訓練目標的重點,適度向中年級語文學習閱讀能力的訓練進行過渡。
【關鍵詞】扎實基礎? 目標? 閱讀能力? 訓練? 過渡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生命哲學視角下小學高階課堂的創新路徑的研究》(編號:JN2021/132)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12-0148-03
低年段的語文課堂應該是質樸的、扎實的,要圍繞低年段兒童的身心特點,將讀書、寫字扎實平穩地落到實處。我們都知道,教師的教法越是樸實,學生的學習越是輕松,這樣的課堂才是低投入、高效率的課堂?!遏嗌渚湃铡肥遣烤幇娑昙壪聝缘恼n文,筆者在教學時,緊扣教學目標,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讀中,帶領學生讀好書、寫好字。作為低年段向中年段過渡的一篇課文,《羿射九日》既是低年段的結束,又是中年段的開始,因此,筆者結合課后訓練這一目標的重點,在朗讀中,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把握段落的主要內容,從而適度向中年級語文學習閱讀能力的訓練進行過渡。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和反思,筆者認為,在教學中要緊扣教學目標,扎扎實實讀好書、寫好字,同時教學要貼近兒童,在由扶到放的過程中,做好年段銜接。
一、明確目標
結合課后習題,我們能夠很容易地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其中課后習題二要求“根據表格里的內容,講一講這個故事”,課后習題三要求“你覺得故事里哪些內容很神奇?和同學交流?!保鶕@樣的劃分,大部分教師會在第一課時就讓學生嘗試講故事,第二課時再來感受故事的神奇。其實,這樣的安排就忽視了課后的那張表格。表格是怎么來的呢?學生連課文內容都不能把握好,又怎么能講好故事呢?因此,筆者將教學目標進一步細化,在第一課時,設置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認識“射、值”等12個生字,會寫“艱、此”等9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借助停頓,讀好長句子。
3.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了解故事大致內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根據這樣的教學目標,筆者在朗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好難讀的長句子,并隨文識字,解決生字詞的難題。在將課文讀通讀好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通過把握關鍵詞句,了解每一段的內容,從而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清楚地了解課后習題中的表格是怎么來的了,從而為第二課時的講故事做好鋪墊。這樣的課時目標,不光符合低年段兒童語文學習的特點,更為低年段向中年段語文學習的過渡做了準備。
二、以讀代講
作為二年級下冊最后一篇課文,筆者在教學時,突出了低年段語文教學的特點,重視朗讀訓練。朗讀教學上,筆者首先提出了明確的自讀要求,即:讀準字音,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并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朗讀時間,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讀到位?!遏嗌渚湃铡愤@篇課文內容較多,其中不乏許多長句子和難讀的句子,為了讓學生能夠流暢地讀通、讀懂課文,筆者在引導學生讀好長句子上下了很大工夫。在課堂的初讀環節,筆者帶領學生一段一段地朗讀課文,隨文識字。在每一段話里,都把長句子標識出來,并劃出長句子中間的停頓,這樣可以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讀懂句子,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每一段的朗讀,筆者都采用不同的形式,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在一遍又一遍的多形式朗讀中,幫助學生更好地梳理課文內容,同時也更好地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這一理念。
在教學第四自然段時,由于該段中出現了很多生字詞,長句子也不好讀,筆者沒有直接指名讓學生讀,而是再次讓學生自己練習讀這一自然段。在學生都練讀完之后,筆者標紅了該自然段中比較容易讀錯的幾個生字詞“嗖、爆裂、亂竄、噗噗”,先指名一位同學來讀,再全班齊讀。解決了生字詞后,這一自然段中還有兩個長句子比較難讀,筆者標紅兩個句子,并出示了停頓符號,通過帶讀、指讀、小組合作讀等不同的方式,將難讀的句子讀通順。最后,全班齊讀這一自然段。通過這樣細致的朗讀指導,從字到詞,從詞到句,再從句到段,為下一步課文內容的理解打下基礎。
三、貼近兒童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了解故事的大致內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對于低年段的孩子來說,在之前沒有專門訓練的情況下,讓他們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大致內容,還有點難度。在一開始的試教中,筆者在每一段的朗讀教學后,就讓學生嘗試自己找出每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并概括段落大意。但接連兩個班的試教效果都很不理想,孩子很難找到關鍵詞句。筆者經過反思,發現這一環節缺乏必要的示范和指導,低年段的學生并不知道該如何把握關鍵詞句,更不要說嘗試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大致內容了。于是,筆者及時進行了調整,在確保學生每個自然段都能讀充分、讀通順的基礎上,通過示范和引導,帶著學生一步步找到關鍵詞句,從而了解每一自然段的大致內容。
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該自然段總共四句話,中心句就是最后一句“十個太陽每天輪換,給大地萬物帶來光明和溫暖?!惫P者先標紅這個句子,接著引導學生說出:這十個太陽每天——輪換,相機標記“輪換”一詞,再通過提問:“你從哪讀出十個太陽每天輪換?”學生自然能找到該自然段的二、三句話:“扶桑的枝頭站著一個太陽,底下還有九個太陽。每天天快亮時,扶桑枝頭的太陽就坐上兩輪車,開始從東往西穿過天空?!睆亩私馐畟€太陽怎么輪換的。再通過提問:“那‘扶桑是什么?”學生通過該自然段的第一句話了解到,扶桑是一棵大樹,從而引讀:扶桑的枝頭——“站著一個太陽,底下還有九個太陽。每天天快亮時,扶桑枝頭的太陽就坐上兩輪車,開始從東往西穿過天空。”最后,教師相機總結:十個太陽就是這樣輪換的,看來這個自然段就是要告訴我們——“十個太陽每天輪換,給大地萬物帶來光明和溫暖?!钡谝蛔匀欢尉褪菄@最后一句來寫的。這樣一來,通過一步步的提問引導,學生對于中心句有了概念,也知道了該如何從自然段中尋找關鍵詞句來確定中心句。
通過這樣的修改,在接下來的課堂中,解決了一開始的難點,學生都能順利概括每個自然段的大致內容。可見,日常教學中的難點大部分是因為我們的教學設計沒有貼近兒童,只有從學生出發,以生為本,我們的教學才能有效進行,學生才能學有所獲。
四、調動學生
二年級的學生相較于高年級的學生而言更為活潑,而本篇課文是一篇神話故事,其中有很多神奇、有趣的地方,如果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去讀一讀、演一演,那學生也能更好地感受故事中的神奇之處,體會神話故事的特點。因此,筆者在教學羿射下太陽的過程時,引導學生關注羿射日的動作。先讓學生圈畫出第四自然段的動詞,邊讀準確,邊在腦海中想象動作,體會羿跋山涉水的艱難、拉弓射日的英勇,感受太陽爆裂的速度之快。這一環節可以先自己圈畫體會,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最后邀請學生代表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接下來,請同學演一演羿射日的過程,要求學生將動作表演準確,表現出羿射日的艱難和英勇。表演完,請小評委結合標準進行評價,考查表演者對動作的理解是否準確,若有不標準的地方,經過大家的討論和建議,再請一位同學上臺表演。通過朗讀和表演,學生對羿射日的過程更加清晰,體會也更加深刻,同時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除了教學過程中,在整篇文章的脈絡梳理清晰后,也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讓學生對整篇文章有更清晰的把握。這個環節,筆者結合課后習題,讓學生借助框架提示講一講這個故事。通過前面各個教學環節的鋪墊,此時,學生對文章整體以及起因、經過和結果的各個部分都有了比較清晰的把握。在讓學生講故事、演故事的過程中,可以設置一定的坡度,先讓學生把故事講完整、講清楚,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將故事講生動、講具體。達到這一要求后,可以請幾位學生將故事表演出來,演出具體的情景和畫面,特別是故事的經過,鼓勵學生扣住羿射日的動作,將故事演生動。
在課堂的始終,學生都是課堂的主體,我們可以結合教學環節的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充分融入課堂,參與互動,在積極向上的氛圍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故事中的神奇、精彩之處。
五、年段銜接
這篇課文雖然是二年級的一篇課文,但作為二年級下冊的最后一篇課文,在低年段向中年段的過渡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到了中年段,能夠通過關鍵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語文閱讀能力,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筆者就圍繞“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了解故事大致內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一難點展開。在這篇課文中,每段都有一個關鍵語句,這種構段方式非常鮮明,如第一自然段中“十個太陽每天輪換,給大地萬物帶來光明和溫暖”,第三自然段的“人類的日子非常艱難”,最后一自然段“大地上重新現出了勃勃生機”。筆者抓住文本的這種資源進行強調,引導學生先把握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進而把握整篇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既有助于學生對這段內容的理解,更能放眼向中年段的過渡,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同時,為了幫助學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筆者在教學上從整體入手,又回歸整體。在本節課的開始,筆者就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的疑問,經過總結,歸納出這樣三個問題:“羿為什么射日?”“羿怎樣射日?”“結果怎樣?”在了解了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后,筆者又回歸整體把握。先帶著學生梳理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再通過提問:“課文的哪幾個自然段在講羿射日的起因呢?第一自然段到哪一個自然段告訴我們羿為什么射日呢?”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很容易能夠找到故事的起因是1~3自然段,這時,筆者相機出示故事的起因——“十個太陽炙烤著大地,人類的日子很艱難。”幫助學生了解如何將“十個太陽每天輪換,給大地萬物帶來光明和溫暖。”“十個太陽像十個大火球,炙烤著大地。”“人類的日子非常艱難?!边@三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簡單概括為一句話。通過故事起因的引導梳理,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便能順利理清故事的經過和結果,即:經過是課文的4~6自然段,可以簡單概括為——“羿射下了九個太陽,留下了最后一個。”結果是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可以直接用該自然段的中心句概括——“大地上重新現出了勃勃生機?!惫适碌钠鹨?、經過和結果理清了,學生自然能夠了解課后習題中的表格是從何而來的了,這也為第二課時的講故事做好了準備。
六、由扶到放
教師的示范和引導在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從朗讀訓練到把握每個自然段的主要內容,再到理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筆者在每個環節都給出了明確而細致的示范和引導。但這種示范和引導,只是一種幫助學生學習的途徑,而并非教學的目的,在適當的指導后,學生能將學習方法加以運用才是教學的根本。因此,筆者在每個環節的示范和指導后,都給予學生充分運用的機會,將由扶到放的理念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
在朗讀指導的環節,前兩個自然段主要是教師帶讀,學生跟讀、練讀。到了后面幾個自然段,筆者鼓勵學生自己練讀,通過指名讀,找到優秀的小老師來帶讀,還采用了小組賽讀、男女生賽讀等方式,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從而達到反復朗讀的效果。在尋找每一自然段的關鍵語句時,通過前三個自然段的示范和引導,學生基本把握了尋找關鍵語句的方法。因此,在后面四個自然段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嘗試默讀課文,自行圈畫關鍵詞句。之后,全班進行交流討論,在互相補充和評價中不斷完善,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反饋。同樣,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時,筆者詳細示范了如何劃分故事的起因,以及如何將三個自然段的內容簡單概括為一句話。在理清故事的起因后,筆者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劃分故事的經過和結果,并試著將經過和結果簡單概括為一句話。在小組合作后,全班進行交流反饋,各組之間互相補充,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在這樣由扶到放的過程中,學生在每個環節的學習中都能有所成長、有所收獲。
《羿射九日》是一篇神話故事,課文篇幅較長,對于低年段的學生而言,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什么,怎么教,不應急著展示內容的神奇,追求精彩的課堂效果,而更應該扎扎實實地帶領學生將課文讀通、讀懂,把握故事的主要內容,采用最質樸的教學形式,給予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在教師的引領之下,一步步深入,扎扎實實達成每一個教學目標,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引導學生向中年段的語文學習過渡。
參考文獻:
[1]談永康.《羿射九日》(統編本二下)教學[J].小學語文教學,2018(19):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