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改版以及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后,一些教師對如何依據新課標合理利用教材與開展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感到困惑。文章從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探索課堂呈現方式與改革評價體制和命題方式三個方面出發,探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現價值引領的策略。
關鍵詞:價值引領;初中;道德與法治
作者簡介:劉敏嘉(1975—),男,江蘇省常熟市海虞初級中學。
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教學改革持續推進,其中,學習和教學方式的變革是核心素養培育的關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與學的過程中,價值引領和實踐導行是核心理念和根本價值追求。
一、轉變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是價值引領的先導
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要從提升教師素養開始,推進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教學改革也必須從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開始。《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上好道德與法治課,關鍵在教師。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專業素養,按照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要求,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親和力。
(一)在教學中由“唯知識點”變為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
在傳統教育中,知識傳授一直是主要的教學任務,教師的語言表達被視為完成教學任務的主要手段,而知識考核被視為檢驗教學成果的唯一方法。但知識僅僅是個人素養的一部分,在當今社會,除了知識,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意志力、團隊合作能力、奉獻精神、處事態度、批判思維、創新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對于個人發展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相較于其他課程,道德與法治教育需要擔負更多素養培育的任務,而道德與法治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也有著重要的責任和作用。
道德與法治教育具有雙重屬性——價值性和知識性。以法治教育為例,它涉及法律概念、法律條文、法律原理等知識,但知識只是載體,價值才是歸宿,真正的法治教育是增強法治觀念、涵養法治品格的教育[1]。同樣,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旨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貢獻,理解中華民族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以及修齊治平、匹夫有責等品質。如果教師僅僅是傳授這些文化知識,那只是邁出了第一步。傳統文化教育的真正價值,是讓學生把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弘揚優秀傳統美德、踐行中華民族精神、錘煉高尚的人格、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使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才是正確的教學出發點。
(二)在教學中由“講授為主”變為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
道德與法治課是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陣地,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傳遞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等的重要戰場。道德與法治課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場,明確根本的政治要求。鮮明的政治性要求道德與法治課程注重理論灌輸。“灌輸”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所以在傳統教學中,一些道德與法治教師采用講授法教學,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傳授自己希望學生了解的內容。然而,核心素養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程更需要注重啟發性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讓學生在探究中得出結論、獲得知識,也就是說,教師要做到“灌中有啟、啟中有灌”[2]。
此外,新課標提出,要積極探索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促進學生的感悟與建構。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等教學方法,在以往的教學中應用不多,如果教師不對其加以研究和學習,不去嘗試使用,那么教學必然會陷入“老生常談”或是“新瓶裝舊酒”的境地,無法體現新時代教育的創新性。筆者在教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第三課“認識自己”時,使用了項目式教學法,成功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筆者在新知課程部分將學生分成了三個項目小組:“接受不完美”項目小組,該小組側重于探討人的不完美之處,研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的方法并與同學分享;“改正缺點”項目小組,該小組從心理角度研究為什么許多人缺乏改正缺點的勇氣,以及如何改正缺點;“激發潛能”項目小組,該小組的成員總結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取得的成功和進步,努力發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認識到自己的成長正是潛能得以激發的結果。每個小組的研究成果需要用PPT呈現、匯報,并在全班范圍內推廣。
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索、合作的空間,組織學生發現、搜集相關的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合理承擔工作,合作完成任務。總之,一堂道德與法治課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同時也是培養和提升學生能力和素養的過程。
二、探索課堂呈現方式是實現價值引領的重要環節
課堂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陣地,核心素養培育與價值引領需要科學、先進的教學方法作為載體,所以教師要積極探索課堂呈現方式,努力將傳統的教師主導、控制課堂的模式,轉變為師生和諧發展、相互溝通,思想與思辨交融的新型課堂模式。
(一)變“滿堂灌”教學為主體性和主導性相統一
對于初中生來說,文本閱讀基本上已經不成問題,而且現在的教材內容深入淺出、圖文并茂,很多學生都可以通過自主閱讀來獲取知識,不需要教師詳盡地解釋課本上的每個知識點[3],但是,學生讀懂了教材不等于實現了教學目標。核心素養發展離不開知識學習,但有知識不等于有素養,學生唯有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學會將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才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才是真正地達到了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主動探索問題并尋求答案。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善于創設情境、預設問題,將學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并預設問題或制訂活動方案,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將學到的知識進行遷移和運用。美國教育學家杰羅姆·布魯納(Jerome S. Bruner)曾經說過,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從問題出發,在情境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學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創設的情境必須是客觀和合理的,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質量,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教學情境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些場景,也可以是值得學生深思的國內外的重大事件。例如,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營是國家重大事件,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相關的新聞報道,如涉及科技攻關、經濟實力、港珠澳區域協調發展、工程參與者的努力奮斗等多方面的材料,并結合課文進行交流和探討。在交流過程中,教師可設置問題讓學生思考,比如:如何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發展?我國能夠建成這樣的重大工程說明了什么?港珠澳大橋通車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分析,同時也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引導,充分體現了道德與法治課堂主體性和主導性的統一。
(二)變“耳提面命”型教學為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
道德與法治學科應該為正處于“拔節孕穗期”的青少年提供正面引導,這需要教師堅持正面教育原則,增強青年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弘揚主旋律,宣傳正能量。但正面教育不是敲鑼打鼓唱贊歌,或是違背實際說一些“假大空”的理論,教師要做到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正面教育屬于建設性,辯證地看待問題屬于批判性,兩者相輔相成。批判并非目的,而是為了更好地建設,教師要在批判錯誤觀點和思潮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正面價值引導,以實現課程的育人功能。
比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組織一場辯論活動,主題為:在非常疲憊的情況下,青年人還要不要給老人讓座?在辯論中,學生各抒己見,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思辨能力。對于學校規定學生不得攜帶手機入校園的問題,學生可能會普遍持認同態度,但對于在家庭中如何合理使用手機,學生的態度可能存在較大差別。教師可以組織一次討論會,讓學生分成小組討論手機在生活中作用的利與弊。通過思想碰撞,學生可以找到更為合理的行為方式。這種同時結合了建設性和批判性的教學,能夠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道德與法治知識。
三、改革評價機制和命題方式是實現價值引領的重要體現
新課標指出,評價分為教學評價和學業水平考試兩個方面,教學評價涉及價值觀念、學習態度、過程表現、學業成就等多方面,要把評價貫徹在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全過程和各個教學環節,發揮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評育人的功能;學業水平考試以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目標,要依據學業質量標準,充分體現基于核心素養的命題導向,正確處理核心素養與課程內容、任務、情境之間的關系,有效測評學生學業成就,落實素養導向的課程改革要求。
(一)變“知識考查”為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
教育質量評價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如果評價體制不改革,教育教學就難以真正改進。傳統的教學評價重考試分數,輕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傳統考試命題重知識考查,輕應用能力考查;重選拔,輕發展和改進;重結果,輕過程。所以現今的評價需要從純粹的知識考查轉變為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考查,不應是一張試卷決定一切,而要將評價滲透到日常教學中。
教學評價內容既可以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在小組合作中的表現以及在勞動和社會實踐中的表現,也可以是各種形式的面談和多樣化的作業、筆試等。比如,筆者教學完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下冊“攜手促發展”一節后,布置了如下實踐作業:課后利用互聯網了解中國的三大互聯網巨頭“BAT”是哪三家公司,它們創立至今,主要產品的更替情況是怎樣的?國際市場覆蓋度又是怎樣的?每位學生制作一份PPT來簡要介紹上述情況。這個作業涵蓋了互聯網搜索、小組合作與分工、PPT制作、資料篩選等多個方面,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在學業水平考試方面,命題需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探索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基礎的命題方式,體現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一。例如,2022年江蘇省蘇州市中考道德與法治試卷中有如下選擇題。
有人問冬奧會冠軍蘇翊鳴成功的原因,他說:“沒有別的,我只是專注做我的事,不管每天訓練有多長時間或者有多么困難,我都把它當成享受、當成熱愛。”這說明(? ?)
①正確對待挫折,能夠增強生命的韌性? ?②面對不同挫折,會有不同的情緒感受? ③合理調節情緒,有助于保持樂觀心境? ?④情緒復雜多樣,要善于掩飾負面情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本題借冬奧會冠軍蘇翊鳴之口,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磨礪堅強意志、合理宣泄情緒、保持樂觀心態。解題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從對青年榜樣的崇拜出發,引導學生學習榜樣身上的優秀品質,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變“單向命題”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
利用各種隱性資源和環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這被稱為隱性教育,它與明確傳授教學內容的顯性教育相互補充。同樣,在教學評價中,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也可以結合。
比如,筆者在教學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一節時,設計了學習活動單,主要活動包括:與同學分享自己做的菜、做家務并錄制視頻、為勞模撰寫頒獎詞、開展關于“掃天下者要不要掃一屋”的辯論、開展成長樹和訴心聲活動。其中,學生自己做菜和學生做家務并錄制視頻的活動是顯性的,為勞模撰寫頒獎詞則是隱性教育,能夠給予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評價不應該是單向的,而應該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
此外,在學業水平考試命題中,“單向命題”的方式也逐漸被摒棄,命題者往往選擇國家大事、社會熱點問題、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作為命題切入點,通過分析、演繹或更開放的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表達空間,以促進他們的成長。同樣是2022年江蘇省蘇州市中考道德與法治真題,其中有一道材料題涉及“孝”文化,既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又包含了對堅定文化自信、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孝親敬長、法律對道德的促進作用等多個知識點的考查。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必須綜合閱讀和解析材料,充分理解材料內涵,將顯性的知識點和隱性的個人修養緊密結合,從文化傳承中引出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等學科核心素養。
綜上,以價值引領為核心理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應以教師的觀念轉變為抓手,以主題情境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的課堂為主陣地,以評價機制和命題方式的改革為落腳點,切實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培養未來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J.S.布魯納.布魯納教育論著選(第2版)[M].邵瑞珍,張渭城,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孫全軍.以“八個相統一”為根本遵循 推進中小學法治教育守正創新[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