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核心素養是當前教育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本文首先概述了英語核心素養,繼而以2018年部級優課為例,就如何落實核心素養中思維品質的培養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小學英語;思維品質;部級優課
作者簡介:卞曉霞,閩侯縣南通中心小學。
一、核心素養概述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主要包括個人的品格修養、家國情懷、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創新實踐能力等。就小學英語課程來說,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首先是語言能力,它是核心素養的基礎要素,包含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其次是思維品質,它反映核心素養的心智特征,是學生在英語課堂的思維活動中呈現出來的思維能力。再次是學習能力,它是指積極運用和主動調適英語學習策略、拓展英語學習渠道、努力提升英語學習效率的意識和能力。最后是文化意識,它是指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秀文化的鑒賞,是學生在新時代表現出的跨文化認知、態度和行為選擇。
二、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課例分析
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有效課堂的主體應當是學生,所以有效課堂應當以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為導向。教師根據授課文本構建學生已有知識和新授知識之間的橋梁,實現語言知識傳授與思維品質發展的統一。下面以2018年部級優課——邱悅老師執教的閩教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4“A Spring outing”Part B為例,探討邱老師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一)讀前熱身,開啟思維
邱老師在第一個Free talk 環節,設計了四個問題,為“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Which month is it now? April is in which season? What can we do in spring?”。這四個問題緊緊圍繞主題“A spring outing”設計。前三個問題為展示型問題,意在激活學生已有知識,開啟學生思維,使學生快速進入文本學習狀態。第四個問題為參與型問題,意在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思考。接下來的環節,在上一個環節的基礎上趁熱打鐵,讓學生仔細觀察文本圖片(如圖1),引導學生思考“How is the weather?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這兩個問題,引出描述性文本的基本要素,為后面學習現在進行時埋下伏筆。這一環節能夠有效開啟學生思維,使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最優化。
(二)讀中探究,推動思維發展
接下來的文本教學中,邱老師非常巧妙地拋出兩個問題“Where are they? What is Miss Gao doing?”,引導學生探究文本,推動學生思考現在進行時的用法及結構。學生通過探究中得出結論:現在進行時描述的是正在發生的事情,結構是“be+doing”。邱老師設計鞏固練習,將機械式操練轉換為靈活的“Fill in the blank.”,引導學生扎實掌握課堂知識,推動學生思維發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
(三)讀后思考,指向高階思維
學習完本課文本后,邱老師指著板書,引導學生思考“be going to do”與“be doing”的區別,讓學生觀察區分兩種時態,并總結一般將來時與現在進行時中動詞的用法,并說出句子,如“Miss Gao is going to take a photo.”和“Miss Gao is taking a photo.”。在學生明白兩種時態中動詞的用法后,讓學生運用學過的圖片和內容,再次進行有效的拓展練習,如“Sally's Mom is going to hide the eggs.”和“Sally's Mom is hiding the eggs.”(上一個單元內容)。這樣既復習舊知,又鞏固新知,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品質。
在課后拓展部分,學生進行了日記的閱讀理解。邱老師要求學生找出文中的動詞過去式,寫出這些過去式的原形及其在現在進行時中的形式,還讓學生自主設計讀后問答題。這樣不僅使學生鞏固本課所學正在進行時,還復習了過去式以及動詞原形,最后的問題設置更是指向高階思維。任務難度逐步提升,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逐漸提升。
三、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策略
(一)深層解讀文本,理清單元主線,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課堂教學設計的基礎是對文本的深層解讀。只有深層解讀文本才能理清文本主線,才能高度總結歸納文本的主要信息。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在深層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分析文本,了解作者如何寫這個文本及其寫作目的,感悟作者的情感,理清單元主線。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理解文本的脈絡和結構,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挖掘文本背后的東西。教師引導學生超越文本進行評價,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例如,筆者在教授閩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1“TheOlympic Games”時,根據單元主題,理清單元主線,引導學生了解奧運會的相關知識。搜集有關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信息,同時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是奧運會組委會負責人,會怎樣安排比賽項目等。清晰的單元教學設計,有助于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將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有機結合。學生通過思考提出自己的做法,從而提升思維的靈活性。
(二)創設情境,設計邏輯性強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有條理的教學環節以及富有邏輯性的問題設計,是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發展的重要支架。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依托單元主線和教學目標,有效整合相關資源,創設情境,使教學過程環環相扣,具有邏輯性。例如,筆者在教授閩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 5“My family”Part C時,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導入環節,首先復習字母b、m、f、g、s,引出“b is for banana/boy/baby duck”以及brother,“m is for mother, f is for father”,“g are for grandpa and grandma”,“s is for sister.”。接著將字母樹變成Sally的家庭樹,讓學生模仿Sally,運用句型“This is...”介紹家人,再邀請學生拿家庭合照上臺介紹自己的家人。復習課文環節,先聽讀課文,再模仿Sally邀請好友來家中做客,并運用句子“Who's he/she? Who are they?”進行問答。最后讓學生邀請好友介紹自己的家人。最后的拓展環節,引導學生思考Sally's father/mother的兄弟姐妹及其孩子如何稱呼,并呈現這些人物和稱呼,如cousin、uncle、aunt,讓學生對家庭樹的理解更加全面深入。這樣的活動設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學生進行大量的聽讀練習,促進語言知識的內化。最后拓展家庭成員的稱呼,并運用句子表達,可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三)多渠道整合資源,拓寬國際視野,提升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運用多元化資源,多層次、多方位地拓展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知識的發展。例如,2018年部級優課中,來自福清龍山小學的方敏玲老師,在教授閩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7“Seasons”時,通過“Four seasons in difference countries.” 環節呈現了各國的四季是不同顏色的,讓學生感受“Spring in China is green. Spring in Japan is pink. Summer in Maldives is blue. Summer in France is purple. Autumn in Germany is yellow. Autumn in Korea is yellow. Winter in Sweden is white. Winter in Iceland is white. ”。通過圖片對比,學生深刻感受各個國家不同季節的美。這樣的資源整合,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也讓學生對異國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提升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四、結語
總之,小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師只有深度解讀文本才能超越文本,以提升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只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才能創造性的遷移主題,以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只有利用多元資源才能拓寬學生視野,提升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參考文獻:
[1]朱梅.小學英語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J].英語廣場,2016(7):161-162.
[2]高玉杰.小學英語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英語教師,2016(23):147-149.
[3]浦麗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J].新課程(小學),2017(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