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娜

【摘 ?要】小學美術教師開展豐富多樣的瀝粉畫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讓他們了解更多古老的、經典的中國傳統美術技藝,使其掌握更加多樣化的美術創作技巧,還能借此培養他們的文化傳承意識,提高其文化理解、藝術賞析、藝術創作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美術綜合素養。對此,為了進一步提升瀝粉畫教學的質量,下文從文化教學、技法教學、實踐教學三方面視角出發,闡述教師通過創建文化探索、技法演示、繪畫創作等活動,提升瀝粉畫教學效果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瀝粉畫;美術教學
瀝粉畫在我國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具有較大的藝術教育價值。對此,美術教師若想讓瀝粉畫教學展現出應有的效果,需要對授課內容與授課活動進行合理優化,要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瀝粉畫的歷史與文化,使其對這一繪畫技藝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需要讓學生掌握瀝粉畫的繪畫技法,使其真切體會到此項美術技藝的各種美感,進而轉變他們對瀝粉畫的學習態度。另外,教師還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其在瀝粉畫創作過程中提高美術綜合素養,提升最終的學習質量。
一、瀝粉畫概述
瀝粉畫中的“瀝”指的是液體的點滴,而“粉”指的是用粉調制而成的液體材料,“瀝粉”指的是將粉滴在物體表面,用特制工具把瀝的點滴加長形成有規律的線的一種工藝技法。早在中國古代時期,瀝粉技藝屬于我國古代建筑領域的重要漆藝工藝之一,漆藝工人為了防止木質結構的建筑被風雨所侵蝕,在木頭上抹漆彩繪,這樣不僅為木頭涂上了一層保護膜,還能使木質建筑變得更加生動且富有美感。而后,隨著瀝粉工藝的逐漸發展與完善,最終成為了繪畫領域的一項重要技藝,而瀝粉畫的獨特藝術效果能夠給人們帶來更加多元的視覺享受。小學美術教師若想讓瀝粉畫教學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則需要圍繞藝術文化、工藝技法、藝術審美等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知識講授,讓他們在實踐過程中加深對瀝粉藝術的認識,同時,使其在藝術感知過程中提高美術綜合素養。
二、瀝粉畫在小學美術課程中的教育價值
(一)拓寬美術認知視野
美術教師將瀝粉畫教學融入日常授課活動之中,能夠有效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使其了解到歷史更加悠久的美術創作技藝,欣賞到更多經典的瀝粉藝術作品,從而進一步開闊其美術學習思路,提高他們主動探知的積極性,進而有效改善其瀝粉畫學習的效果。
(二)提升美術審美素養
在瀝粉畫學習過程中,學生既要了解瀝粉畫的創作步驟,掌握線條繪制、漆粉刮涂的技法,又要學習其色彩搭配的方法,而他們通過參與此類學習活動,能夠充分體會到瀝粉畫的魅力,感受到線條交錯、色彩搭配的美感,進而逐漸形成較強的審美能力,擁有良好的藝術審美素養。
(三)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瀝粉技藝在我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美術教師圍繞瀝粉畫的起源、發展與文化方面開展教學活動,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加多樣化的中國傳統藝術技藝,學習底蘊深厚的傳統藝術文化,還能借此提升他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使其形成較強的中華傳統文化弘揚意識。
三、小學美術開展瀝粉畫教學的具體措施
(一)巧用信息資源,探尋瀝粉畫的文化美
瀝粉畫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它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蘊含著非常深厚的藝術文化底蘊。對此,美術教師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瀝粉畫的文化美,可以利用豐富的信息資源開展瀝粉畫來源與發展探尋活動。另外,學生通過了解瀝粉畫作品背后的各種信息,能夠對中國傳統藝術文化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進而提升文化認同感,提高經典文化傳承的意識。以蘇教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相同圖樣排排排》課程為例,此單元圍繞二方連續圖案展開,學生需要了解二方連續紋樣的概念、基本特點和描繪技法,能夠通過構思與組合創作二方連續圖案。對此,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融入瀝粉畫教學,把與二方連續圖案有關的瀝粉畫藝術作品展示在多媒體課件中,讓學生直觀感受二方連續紋樣的特點。例如,在課件中,學生可以看到敦煌佛像上用瀝粉技藝創作的二方連續紋樣(如圖1);木質建筑上的二方連續瀝粉圖案(如圖2)等,從直觀圖片中了解此紋樣循環排列的特點。
圖1 敦煌佛像衣著紋飾
圖2 木質建筑瀝粉圖案
然后,教師可以在課件中展示瀝粉畫的起源與發展歷程,讓學生知道瀝粉畫背后的故事。比如,瀝粉技藝起源于我國的建筑領域,在古代,瀝粉工藝可用于建筑裝飾和家居裝飾。之后,由于瀝粉技藝在藝術風格上有著極強的裝飾性特點,因而逐漸成為了繪畫工藝的組成部分,出現了能夠脫離于建筑、物體而獨立存在的瀝粉畫藝術作品。此外,學生還能在課件中看到“海門古建筑彩繪瀝粉技藝”這一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圖文信息,了解更多中國傳統藝術紋樣,如四方連續紋樣、忍冬紋、祥云紋、唐草紋、纏枝紋、曲水紋等。同時,教師可以利用精美的紋樣圖案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喜愛之情,提升他們傳承中華藝術文化的積極性。教師開展美術知識拓展授課活動,既可以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使其加深對瀝粉技藝的了解,提升其文化弘揚意識,又能幫助他們快速掌握美術紋樣知識,進而提高課程學習的效率。
(二)開展技法教學,感知瀝粉畫的技藝美
美術教師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到瀝粉畫的技藝美,需要創建繪畫技法教學活動,使其掌握瀝粉畫的繪制技巧和色彩搭配技巧,進而更好地提升他們的藝術審美素養。
1.展示繪制技巧
美術教師可以借助瀝粉畫工藝制作步驟視頻開展繪畫基本技能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初步了解美術中的線條、圖案、造型等知識,使其感受到不同線條樣式或造型樣式所帶來的不同美感,進而提升其藝術欣賞和審美感知的能力。以蘇教版二年級美術下冊第十二單元《點 線 面》課程為例,此單元要求學生了解點、線、面的造型組織原理,感受點、線、面的藝術魅力,能夠用點、線、面技法組成生動靈活的藝術造型。對此,教師可以利用瀝粉畫技法教學幫助學生快速實現上述學習目標。例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瀝粉畫的創作過程視頻,讓學生清楚看到瀝粉工藝的七個制作步驟,同時,使其通過觀察第四步、第五步和第七步的繪畫技法,加深對點、線、面的了解。在瀝粉畫繪制過程中,第四步是用鉛筆或炭筆在刮好的粉面上打草圖,而此處涉及到了點、線、面知識。比如,用點和線條組成三角形、圓形、不規則圖形等各種圖形,形成各種面;用波浪線、鋸齒線、螺旋線等不同線條組成各種圖案等。第五步是用瀝粉漿立線,此時可以調整線條的粗細和長短,使畫面呈現出不同的立體視覺效果。第七步是用毛筆調金粉或銀粉,用于描畫線條,這一步更加注重線條繪制的連續性和平穩性,不能時而重時而輕,不能反復描畫同一處線條,另外,盡量不間斷地畫完較長的線段,從而使線條顯得更加干凈流暢。學生通過觀賞瀝粉畫創作視頻,既可以加深對基本繪畫技巧的認識,還能充分體會到美術藝術中的線條美、造型美,進而形成較強的審美能力。
2.教授色彩搭配
美術教師可以利用經典的瀝粉畫作品創建色彩識別、色彩感知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色彩辨別過程中加深對冷暖色調的認識,感受不同顏色呈現的不同效果,使其掌握色彩組合的多種方法,從而提升其色彩搭配的能力。以蘇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色彩的對比與和諧》課程為例,教師可以利用色彩鮮明的瀝粉畫作品開展色彩知識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欣賞不同色彩組合的瀝粉畫作品,提高對顏色的感知能力,使其初步了解色彩搭配的原則,從而提升他們色彩搭配的能力。比如,教師可以用大屏幕投映多幅色彩多樣的瀝粉畫作品,讓學生說出畫中各種顏色是冷色調還是暖色調,以及顏色搭配所帶來的感受。例如,在一幅傳統仙鶴紋樣的瀝粉畫中,作者用紅色表示太陽,用白色和黑色繪制仙鶴羽毛,用不同純度的藍色加白色表示祥云與海浪,從整體視角來看,此幅畫的冷色調顏色較多,所以給人帶來沉穩、厚重的感覺。在傳統花鳥紋樣的瀝粉畫中,作者用紅色、黃色、粉色、橙色、黃綠色等暖色調繪制鮮花和花葉,用孔雀藍、酞青藍、深褐色、群青色等冷色調與白色組合繪制小鳥,因為此幅畫的花朵所占面積較大,所以整體呈現出生機勃勃、色彩艷麗的感覺。之后,教師需要結合瀝粉畫講解色彩搭配的技巧,比如,把色相較為接近的顏色組合在一起能夠使色彩搭配看起來更為和諧,如紅與橙、紫與紅、黃和橘、青與藍等;把色相相差較遠的顏色搭配在一起,能夠增強畫面的沖擊力,如黑與白、紫與黃、紅與綠、紅與藍等。教師通過開展瀝粉畫色彩搭配教學,能夠使學生體會到不同色彩帶來的不同感受,使其掌握色彩搭配的方法,進而提升色彩感知能力和藝術審美能力。
(三)創設實踐活動,體會瀝粉畫的藝術美
美術教師可以結合單元教學內容開展瀝粉畫創作活動,以此來啟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他們繪畫技法應用的能力,同時,使其在實踐過程中深切體會到瀝粉畫的藝術美,從而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以蘇教版五年級美術上冊第二單元《學學構圖》課程為例,在教授畫面構圖技巧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準備瀝粉畫繪圖工具,開展瀝粉畫自主創作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需要用炭筆將腦海中想象的畫面繪制在粉板上,然后再用水粉、丙烯或油畫顏料對草圖進行加工,通過顏色填充使畫面變得更加生動,最后再用毛筆描畫線條,讓畫面中各種圖案的邊緣變得更加清晰,最終形成一幅華麗、干凈的瀝粉畫藝術作品。學生通過實踐創作,既可以提升美術技巧靈活運用的水平,還能提高美感呈現、藝術創作的能力,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科素養。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教師若想讓瀝粉畫教學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需要將其與單元知識進行巧妙融合,圍繞繪畫技法、繪畫藝術開展多樣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文化感悟、藝術感知、藝術體驗過程中提高美術綜合能力,提升課程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賈鑫.淺談小學“瀝粉畫”情境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20(4):210-211.
[2]李嬋.探討瀝粉畫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應用[J].知識文庫,2022(21):52-54.
[3]黃霞.小學美術瀝粉畫創意教學與信息化技術的結合[J].數據,2021(1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