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巾茗 張仲言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揚州大學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石濤創新精神的當代意義”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20220992
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討石濤創新精神對當代藝術的意義。方法:分析石濤的創新表現技法和與自然的融合境界。結果:石濤的創新打破了中國畫界的封閉局面,為之后的中國畫藝術開啟了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他勇于質疑和反思畫壇現狀的精神,以及獨特的表現技法和與自然相融合的境界,給當代藝術家在思考藝術發展現狀和處理繼承與發展之間關系等方面帶來了重大啟示。結論:石濤的創新精神對當代藝術家具有重要意義,他將繼續激勵當代藝術家不斷探索和創新,為藝術的發展開辟新的道路。石濤的創新在當時的中國畫界引起了轟動,打破了傳統的束縛,為中國畫藝術帶來了新氣象。他勇于質疑和反思畫壇現狀的精神,激勵了后來的藝術家們對傳統的思考和突破。石濤創新的表現技法對中國畫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這種創新的表現技法為當代藝術家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式,激發了他們對藝術表達多樣化和自由化的追求。同時,石濤的創新精神體現在他與自然的融合上。他深入研究自然景觀,將自然的美與自己的情感融為一體,通過畫作表現出來。這種與自然相融合的境界,啟示了當代藝術家在表達個人情感和對自然的關懷時,要注重與自然的互動和共生。
關鍵詞:石濤;創新精神;“筆墨當隨時代”;當代藝術;繪畫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2-00-03
石濤是清朝著名畫家和僧侶,擅長繪制山水和花卉。俗姓朱,名若極,法號元濟,也稱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石道人等。
在中國繪畫史上,石濤憑借豐富、變幻的畫風和敢于打破古制的思想占據了至關重要的地位。石濤的創新精神能夠讓當代藝術家在思考中國畫藝術發展現狀、處理繼承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時得到啟示。
1 勇于反思畫壇現狀
石濤活動于明末清初時期。當時,以“四王”(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和王翚)為首的正統畫派在畫壇上占主導地位。“四王”主張通過模仿來學習繪畫,并將仿古畫作為衡量標準,將宋元的筆墨視為最優秀的繪畫,輕視寫生和創新,石濤則與“四王”的藝術主張截然不同。王原祁曾言:“明末畫中有習氣惡派,以浙派為最。至吳門、云間,大家如文、沈,宗匠如董,贗本混淆,以訛傳訛,竟成流弊。廣陵、白下,其惡習與浙派無異,有志筆墨者,切須戒之。”王原祁意識到了畫壇充斥著贗品,他認為出現此問題的原因是“正宗”畫法受到了異端“惡習”的影響。石濤在當時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古人真面目,實是不曾見,所見者皆贗本也。真者在前,則又看不入”,他犀利地指出時人一味追求前人筆墨,卻只浮于表面,直至一種畸形的狀態,由此畫壇充斥著贗本。石濤雖沒有明確提出解決此問題的方法,但不管是其畫論作品《苦瓜和尚畫語錄》還是其畫作,都暗示了他的答案——要想擺脫這種流弊,需要畫家不再依附于已有的傳統,不再拘泥于“摹古”,而是創造屬于當前時代的筆墨,即所謂的“筆墨當隨時代”。
石濤認為,畫作是用來表達藝術家內心情感的載體,因此筆墨的表現形式須因時代而異。藝術是與時俱進的,勾皴染點擦等技法也應該適應時代的發展而變化。藝術體現時代特色,不隨人的意志轉移。正是因為時代在不斷變化,所以繪畫藝術才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永恒的生命力。缺乏創新、一味模仿前人、違背時代發展規律的作品只能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石濤勇于質疑當時畫壇的“正統”習氣,這種精神值得當代畫家學習。
2 繪畫表現技巧別具一格
石濤作品的新穎之處在于其獨一無二的構圖,尤其在山水畫構圖方面具有獨到的理解,不囿于前人的刻板印象,這使其作品富有深度和廣闊感。同時,他經常使用截斷法來展現深邃的境界,通過特寫的方式突出畫面中的景物,使其更加集中、突出和清晰。石濤的作品雖然并未完全擺脫法則,但其構圖能夠給人帶來豁然開朗的感受,這是其作品與眾不同之處。石濤的作品流暢自然,點、線之間的勾連具有現實意義。
構圖只是石濤創新的一方面,此外他還極為注重體現個人特色,表達主觀情感,由此提出“我自用我法”的藝術理念。其繪畫作品印章上多為“我法”“不從門入”等文字,這正是他“我自用我法”藝術思想的具體展現。而個人的特色具體要怎樣表現呢?石濤闡釋道:“古之須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古人的法則是今人學習的基礎和起點,而不是目標和終點[1]。掌握了古人的法則并非掌握了所有規律,同時掌握了現有的技巧也并非掌握了繪畫的真諦。
對藝術創作者而言,有法和無法是同時發生的。當畫家的技法練習到一定程度時,他們才會在下筆時游刃有余、胸有成竹。事實上,畫家的心態和對技法的熟練程度決定了其是有法還是無法。胸有成竹、下筆有方和胡涂亂抹之間存在巨大差異。
在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人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不斷提高,對傳統和現代的詮釋和解讀也更加多樣化。然而,有些人極端地將傳統視為腐朽、不合時宜,將反傳統作為藝術標志,追求奇異、荒誕的表現形式。這種創作理念忽視了現代主義的積極性和現實意義。將傳統與現代對立起來是一種誤解,中國傳統繪畫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是人類文明中具有時代印記的特定藝術形式,能反映時代精神。
今人不能被傳統的缺陷迷惑,而要重新詮釋傳統。現代主義也并不是簡單地反對傳統,而是要進一步探索藝術本質,在材料運用、視覺元素的探索、內在精神的表現以及思想的自由展示方面更新藝術發展格局。唯有堅持這種創新精神,藝術作品才能生生不息,才能經得起時間的洗禮[1]。這正是石濤創新精神帶來的啟迪——應在深入研究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這是當代藝術創作者必須堅守的原則。
3 與自然合二為一的境界
王原祁在《論畫十則》中批評了浙派畫家,且明顯將矛頭指向石濤。這是傳統派和革新派之間一次激烈的論爭,石濤的作品《搜盡奇峰圖》正是對傳統派觀點的有力回擊。無論是卷首用隸書寫下的“搜盡奇峰打草稿”七個大字,還是卷末的長篇題跋,都強調了石濤“師法自然”“不立一法”的觀點,批評了缺乏對自然的感悟、缺少生命意義、只會模仿古畫的頑固保守派,并表達了他內心對保守派一味模仿古畫的強烈不滿。
石濤認為,繪畫應以自然界的萬物為基礎。大自然的奇妙造化為藝術家提供了創作基礎。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二可法”,石濤進一步傳承和發揚了這一理念。《搜盡奇峰圖》的創作便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石濤認為,生活是繪畫藝術的根基。他強調畫家必須沉浸在大自然中,從現實生活中獲取靈感,以大自然為師。“搜盡奇峰打草稿”是對宗炳“身所盤桓,目所綢繆”、張璨“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等前輩寫生理念的總結和進一步發展。他呼吁畫家要勇于面對困難,積極探索名山大川,深入大自然進行觀察和研究,以提高自己的藝術水平。如果不注重積累生活素材,畫山水畫就只是一句空話,更別提有草稿可供參考了[2]。
石濤走遍了蘇皖各地,多次游覽黃山,領略神秘的彩云之海,尋覓每一座奇峰,積累了大量藝術素材。他真正領略了黃山的自然之美,并從黃山獨特的山石紋理和景致中找到了描繪自然景物的突破口,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并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融入寫生。
同時,石濤并不贊成畫家刻意模仿或復制生活。他認為生活是藝術的源泉,但不是藝術本身。真正的藝術作品必須是畫家主觀感受與客觀自然融合的產物。在《畫語錄·山川章》中,其言:“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于大滌也。”換言之,石濤認為,“搜盡奇峰打草稿”不僅是為了表現客觀的山川景物,還是為了表達畫家的主觀感受。山川由畫家代為表現,畫面上的山川由畫家創造,這是基于畫家與自然的互動與融合。為了將畫家的主觀情感與客觀自然的山川融合在一起,創造出美的意象,需要徹底探索奇峰并進行草稿創作[3]。隨后,將這些意象物化,創造出山川的藝術形象,使山川形象達到極致的表現。
目前,我國山水畫成品大多是由畫家藝術加工而成,原始的寫生作品較少。將草圖轉化為成品是許多當代畫家的首選方法。畫家需要通過實地寫生,觀察自然景色的細微之處,捕捉到自然界的變化以及光影的變幻,如此才能使作品具有更真實、更生動的效果。總體來說,如今的寫生方式比過去更加多樣化。
現在,人們可以使用各種工具,如鉛筆、水彩、簽字筆等,這些工具比過去的工具更加小巧、方便。這樣的多樣化選擇使戶外寫生更加靈活,畫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選擇適合的工具。這種多元化的發展為寫生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高的自由度。雖然科技的迅猛發展改變了記錄景色的方式,但寫生的地位是無法取代的。電子設備記錄的畫面可能更加精確和生動,但缺少了水墨寫生獨有的藝術韻味和情感表達。水墨寫生通過墨跡和線條的凝練表達,勾勒出自然景物的氣韻和意境,帶給觀者深深的共鳴,其不僅僅是對景物的記錄,還是一種對自然與人文的表達。
因此,即便科技不斷進步,畫家仍應傳承和弘揚水墨寫生的獨特價值和美學魅力。遠離城市喧囂,走進大自然中探索祖國的美麗山河,獲取最真實的一手資料,感受層次更豐富的自然圖景,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之息的含義[4]。水墨畫是主觀情感與客觀自然相融合的作品,只有真正感受到自然氣息,才能激發創造力,形成獨特的審美品位和情感體驗,并通過個人的技巧將這些體驗轉化為獨特的藝術作品。
4 結語
石濤的創新打破了中國畫壇的封閉格局,他以勇于質疑和反思畫壇現狀的精神、獨特的表現技法以及與自然融合的境界,給當代藝術家帶來了重大啟示。
參考文獻:
[1] 張婷婷.石濤山水畫構圖研究[D].齊齊哈爾:齊齊哈爾大學,2021.
[2] 牛惠民.“我自用我法”:從石濤的“我自用我法”談中國山水畫的個性表現[J].國畫家,2010(1):66.
[3] 李紅.石濤山水畫寫生觀探析[D].金華:浙江師范大
學,2014.
[4] 陳擬同,徐豪.從“搜盡奇峰打草稿”看中國畫寫生的意義[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0,28(S1):1-3.
作者簡介:袁巾茗(2002—),女,江蘇鹽城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史。
張仲言(2002—),男,江蘇鹽城人,本科在讀,研究方
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