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文章的主要目的是為解決現有鄉村公共空間設計中的問題提供實證參考和數據支撐。方法:文章以無錫特色田園鄉村為研究對象,基于文化認同的研究視角,對產業導向型、生態導向型、文化導向型這三種類型的無錫特色田園鄉村進行實地調研,總結無錫特色田園鄉村公共空間的布局及特點,結合文化場景評估維度分析無錫特色田園鄉村公共空間的現狀及不足之處。結果:調研發現,目前無錫特色田園鄉村公共空間存在公共空間內容及特色趨同、公共空間參與率低、公共空間文化資源活化利用缺失及文化功能衰弱等問題。結論:不同類型的鄉村在公共空間中表達當地特色文化的方式各異。文化導向型村莊手段豐富,如墻繪、建設紀念館等。產業導向型和生態導向型村莊由于文化資源較為單一,表達方式簡單,因此村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度較低。綜合而言,文化導向型村莊在鄉村公共空間的文化表達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而其他類型的村莊需要在豐富文化資源和創新表達方式方面加以改進,以增強村民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
關鍵詞:鄉村公共空間;文化認同;特色田園鄉村
中圖分類號:F327;D42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2-0-03
1 研究背景及對象
1.1 研究背景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傳統農業國家,目前,鄉村地區在城鄉社會變遷中面臨地域文化漸失、空間特色消失、鄉村文化認同不足等問題。保護地方文化,使鄉村今后能持續發揮作用,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全國范圍內,江蘇省率先進行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實踐[1]。
1.2 研究對象
1.2.1 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是一種獨特的空間形態。其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50年代,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提出了“公共領域”一詞。1962年,德國社會學家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出版,稱公共領域為“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2]。
1.2.2 特色田園鄉村
特色田園鄉村是指以“特色”“田園”“鄉村”為核心要素,重新定義鄉村魅力、促進多元參與,實現全面振興,扎根地方社會,彰顯地域特征,具備長期生命力,體現現代文明的當代鄉村[3]。其建設內容涉及鄉村治理、空間規劃、公共設施、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
1.2.3 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的概念源于“認同”一詞。國外學者對文化認同的概念及屬性進行了研究,如亨廷頓認為“文化認同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東西”[4]。國內學者崔新建在其著作《文化認同及其根源》中強調,文化認同包括遵守一致的思維模式、行為準則、文化符號及理念,涉及個體與群體之間共同文化的確認。
2 無錫市特色田園鄉村概況
無錫市地處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江蘇寧錫常接合片區),是全國文化鄉村和特色小鎮建設試點地區。自2017年起,無錫市啟動了以“特色”“田園”“鄉村”這3個元素為核心的特色田園鄉村規劃建設。著重培育特色產業、生態及文化,致力于建設美麗宜居且具有活力的鄉村[5]。截至2022年底,無錫共創建了93個特色田園鄉村,其中41個入選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名單。
3 無錫市特色田園鄉村公共空間調查研究
3.1 調研樣本的分布與選取
筆者采用桌面調研和實地調研的方式,對無錫目前所建成的93個特色田園鄉村進行初步篩選,篩選出41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作為調研樣本。通過分層抽樣,根據支撐產業和特色分類,將41個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劃分為產業導向型、生態導向型、文化導向型。從三種類型中各選擇一個村莊作為研究樣本,分別是陽山鎮桃源村前寺舍、陽山鎮桃園村姚巷、錫山區羊尖鎮嚴家橋村。
3.1.1 陽山鎮桃源村前寺舍
位于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的桃源村前寺舍,以水蜜桃種植為特色產業,為《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鎮村布局規劃》中特色村之一。該村規劃占地面積為31.20公頃,共76戶,289人[6]。該村居民皆為宋代理學家、《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的后代,蓮已成為前寺舍的文化名片。
3.1.2 陽山鎮桃園村姚巷
姚巷隸屬于桃園村。桃園村地處陽山鎮東部,全村總面積4.71平方千米,現有41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4380人[7]。姚巷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宗旨,村內環境優美、水清岸綠,通過環境綜合整治獲得整體提升。
3.1.3 錫山區羊尖鎮嚴家橋村
嚴家橋村位于無錫市東北部,隸屬于無錫市錫山區羊尖鎮,村域面積8.3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嚴家橋村有44個自然村,戶籍人口5713人。該村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古鎮風貌著稱,2006年被公布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村,2013年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3.2 無錫市鄉村公共空間的分類
本文聚焦文化認同視角,重點關注鄉村公共空間的文化性功能和特征的探討。由此將鄉村公共空間分為以日常生活為主、傳統文化生活為主、政府文化福利為主的三種類型。以日常生活為主的公共空間,指一系列旨在供居民聚集、交流、活動的場所,如社區圖書館、農村綜合體等。以傳統文化生活為主的公共空間主要包括宗教場所、文化活動場所、公益設施等。以政府文化福利為主的公共空間通常由政府或其他公共機構出資興建和維護,如社區活動中心、醫療診所等。
3.3 研究樣本調研分析
本次調研以研究樣本的村落區位概況、公共空間現狀與特征、文化空間與生活為主,同時借助文化場景理論的主觀認識維度框架分析鄉村公共空間。以下是具體調研情況。
3.3.1 研究工具
利用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的特里·克拉克教授(Terry N. Clark)及其研究團隊的文化場景理論分析調研結果。城市文化空間被視為該研究的客觀載體,而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亦是可擴展的相關研究領域[8]63-72。
文化場景理論研究體系包括主觀認識體系和客觀結構體系這兩大部分[9]。客觀結構是指由實際物理設施組成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文化場景理論中的主觀認知體系包含3個主維度和15個次維度(見表1)。
表1 前寺舍、姚巷及嚴家橋村的文化場景特征分析
鄉村公共空間的文化場景特征研究維度
主維度 次維度(各村是否具備以下要素)
前寺舍 姚巷 嚴家橋村
傳統文化表征 文化設施 是 是
文化內容 是 是
文化服務
生活文化表征 文化體驗 是
文化氛圍 是 是
興趣愛好 是
文化福利表征 身份認同 是
家庭關系 是 是 是
社會交往 是 是 是
(表格來源:修改自參考文獻[8],第75頁)
3.3.2 調研分析
(1)村落公共空間的現狀分析。前寺舍居民住宅多沿河組成團塊狀,錯落有致,建筑形式極具江南韻味。公共空間以小型廣場、石桌椅組合、涼亭長廊、沿路而設的健身器械為主。村內建筑外立面手繪蓮花圖案,文化廣場設有雕刻周氏家規家訓的磚墻,將文化宣傳與休憩功能相結合。
姚巷的公共空間主要分布在河岸、住宅前、村內主干道旁這三處。村內沿河流建設了臺階式親水平臺。住宅前的空地均不設圍墻或隔斷,為開放式宅前庭院,設有小廣場、健身器械和特色桌椅,居民在此休憩、鍛煉、聚集或駐車等。
嚴家橋村的公共空間可分為四種類型:運動場地、日常休憩場地、文化活動場地、黨政活動類場地。村內雖建有籃球場,設置有健身器械,但最常使用的公共空間仍是村民家門口的空地或住宅間的小巷。依水而建的涼亭被村民用作浣洗衣物的平臺,村民常在岸邊垂釣,遮陽亭則被用于停靠車輛。黨政活動中心設于村口與住宅區交界處,附有標志性的黨旗裝飾。
(2)村落公共空間的特征分析。前寺舍雖被劃分為產業導向型村落,但因村民皆為周敦頤的后代,該地具有獨特的“蓮文化”,所以前寺舍的公共空間具有明顯的鄉村文化特色。由此可見,自身具備獨特鄉村文化的產業導向型村落,較為重視文化傳承及其在環境中的滲透。
姚巷為生態導向型村落,注重建筑和公共空間的升級增置。由于該村的特色文化并不突出,因此其表達方式較為原始與樸素。居民住宅增添大量具有江南水鄉特色和黨政元素的墻繪,并在村口等處設立黨政文化的標志牌。姚巷最主要的文化公共空間是位于村口的文化大禮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該空間的活力和使用頻率逐漸下降,大多數時間處于閑置狀態。
作為文化導向型村落,錫劇發源地嚴家橋村建有展示村史文化的建筑。錫劇紀念館采用江南特色建筑形式,3座村史鄉賢紀念館呈唐氏糧倉的形式,彰顯文化特色。村中的百米長廊沿河而建,墻身使用石碑雕刻展示當地歷史,置身長廊可隱約聽到遠處傳來婉轉動聽的錫劇。與前寺舍、姚巷這兩種類型的村落不同,嚴家橋村的文化表達手段更為自然,從視覺、聽覺角度有效凸顯當地特色文化。
3.4 調研結果與討論
三種類型的村莊對當地特色文化在公共空間中的表達均有不同程度的關注。通用的表達方式為添置墻繪與宣傳板、統一或改善建筑外立面的形式等。產業導向型和生態導向型村落因文化資源不足,表達方式單一。文化導向型村莊相較于其他兩類鄉村,文化建設更加完善,表達方式更加豐富、細膩。
然而三種類型村莊的公共空間均存在問題。首先,公共空間內容及特色趨同。鄉村公共空間的文化表達手段生硬,建設模式和建筑風格趨同。此背景下居民的日常文化活動也逐步單一化、標本化。其次,公共空間使用率較低。居民對鄉村公共空間認同感不足,且在部分建設不合理的公共空間中自發形成新的使用方式,以延續傳統生活習慣。出現此現象的原因之一是公共空間的設置背離了村民的生活習慣。最后,公共空間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缺失。目前,許多鄉村更注重空間的升級及功能的增置,忽視了鄉村文化資源的活化利用。建設過程中對當地居民的文化生活習慣不甚了解,導致公共空間文化功能衰弱。
4 結語
鄉村公共空間是以文化認同視角繼承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以該視角研究無錫特色田園鄉村公共空間,可以發現存在空間使用率低、特色趨同、村民文化認同疏離等問題。產業和文化資源也影響著鄉村公共空間的文化性和村民的文化認同感。該研究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在有限的條件下獲得全面的無錫特色田園鄉村相關數據較為困難。總體來說,文化認同視角下的鄉村公共空間研究有助于重塑鄉村風貌,完善鄉村公共空間的文化功能,增強鄉村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因此,希望本文能為鄉村公共空間研究提供一定程度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徐靖楠.以蠶桑產業為主導的特色田園鄉村發展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1.
[2] 尤爾根·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32.
[3] 仲濤. Z市鄉鎮政府在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中的職能作用、問題與對策[D].鎮江:江蘇大學,2022.
[4] 塞繆爾·亨廷頓.文明沖突論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171.
[5] 周嵐,趙慶紅.重塑中國人心目中的美好鄉村:江蘇“特色
田園鄉村建設行動”的探索[J].城鄉建設,2020(8):6-13.
[6] 佚名.《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桃源村前寺舍特色田園鄉村規劃》項目簡介[J].江蘇城市規劃,2020(2):20-48.
[7] 王敏虹.水美田園地,夢里桃花源:陽山鎮桃園村[EB/OL].“無錫美麗陽山”微信公眾號,(2022-05-20)
[2023-11-03].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MzA3NzEzOTcxOQ==&mid=2653653441&idx=1&sn=6b
a52b409506324b2cad0cebad87a25e&chksm=8489b3a9b3fe
3abf936bd7ef378e7e8c5ce25c846eedc006cf53014d3c30dcb92b675232dcfa&scene=27.
[8] 侯雪言.文化場景視域下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優化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22.
[9] 吳迪.基于場景理論的我國城市擇居行為及房價空間差異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3:62-95.
作者簡介:孫婉馨(1999—),女,遼寧本溪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鄉村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