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致用課程”是一種以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為目標的課堂教學理念,本文基于“致用課程”,就如何發展數學核心素養展開探討。從分析教學主題、融入核心素養目標、動態呈現教材內容、緊密聯系學生生活、設計有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激活學生認知沖突、注重培養批判性思維等多個方面探索有效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致用課程;核心素養
“致用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學以致用,探索如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知識,并應用到解題實踐中,是一種伴隨新課改產生的課堂教學模式。進入核心素養時代,教師應按照新課改要求,以“致用課程”為平臺,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探究發展核心素養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意識,將教、學、做有機結合。本文從以下6個方面列舉“致用課程”下發展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操作方法。
一、分析教學主題,融入核心素養目標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傳統教學存在的問題越來越明顯,以小學數學教學為載體發展核心素養,教師首先要深入分析教學主題,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設定教學主題目標,在主題目標中融入核心素養目標。再根據具體目標設計教學流程,并在教學實踐中予以實施。例如,在蘇教版二年級下冊《時、分、秒》教學中,結合學生之前已學的知識和經驗積累,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復習一年級學過的認識鐘表,結合學生對整時、半時的理解,分析本節課教學主題,找準知識連接點,教學目標設計如下:感知“秒”的存在及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知道分和秒進率是60;通過親身參與和體驗,感受1秒鐘、幾秒鐘、1分鐘的現實意義;分析本節課的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養成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然后以本節課的知識為基礎,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量感,進而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教師還可以設計鞏固性練習,要求學生自主解答。例如,比較1分40秒和90秒的大小,通過具體練習初步形成量感,落實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二、動態呈現教材內容
數學是人的思維活動,數學知識不僅包括公式、定義,還蘊藏著豐富的思想和方法。因此,基于“致用課程”的小學數學教學,在展示教材時可以不局限于靜態紙質內容,還可以以動態方式呈現給學生。用動態活動展示教材內容,可以培養學生數學思維,使內隱的思想和方法外顯化,發展數學核心素養。例如,在教授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質數和合數》時,這節課是引導學生學習質數和合數的概念,但是本節課的概念并不能借助直觀圖形呈現出來,單純依靠教師的講授比較枯燥,不利于學生理解,而且容易與之前學過的奇數、偶數相混淆。所以,教師在設計本節課的概念教學時,課前先為教室內每一位同學的座位編號,將編號特征作為本節課的探究內容,將可視化編號與本節課概念聯系起來,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記憶。在找出從1到30的質數與合數后,教師繼續引導學生探索兩種數的特征,發現合數中既有單數也有雙數,進而對奇數、偶數概念進行區分,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不難看出,教師將靜態教材內容用通過動態方式展示給學生,不僅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牢固,而且有利于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讓原來枯燥的課堂充滿活力,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也落到了實處。
三、緊密聯系學生現實生活
學習數學的根本目的是用知識解決現實問題,進而發展模型思想、應用意識等核心素養。因此,基于“致用課程”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應聯系學生現實生活。其中,數學建模就是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數學模型,用數學語言描述現實生活場景,再用建立的數學模型解決現實問題。例如,在教授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時,相遇問題是經常遇到的一類題型,需要學生建立模型。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構建模型:媽媽去菜鳥驛站取快遞,亮亮回家后沒有見到媽媽,于是帶著小狗果果去菜鳥驛站找媽媽,在亮亮出發的同時,媽媽取完快遞也往回走。小狗果果的速度比亮亮快,小狗果果在遇到媽媽以后再折回去找亮亮,遇到亮亮后再折回找媽媽。如果媽媽每分鐘走90米,亮亮每分鐘走60米,小狗果果每分鐘跑250米,菜鳥驛站距離亮亮家900米。請學生解答問題:媽媽和亮亮相遇后,小狗果果一共跑了多少米?教師先引導學生思考:要求出小狗果果一共跑的路程,需要知道它跑動的速度和時間,建立模型一:小狗果果跑動速度×時間=路程一,小狗果果每分鐘跑250米,它跑動的時間也就是亮亮出發后與媽媽相遇所用的時間。時間是未知的,需要求出亮亮出發后與媽媽相遇所用的時間;繼續探究:亮亮和媽媽相向而行,走完這900米,需要多長時間?建立模型二:(媽媽的速度+亮亮的速度)×時間=路程二,時間=路程二÷(媽媽的速度+亮亮的速度),即900÷(90+60)=6分鐘;應用模型一求出路程一:250×6=1500米,也就是小狗果果跑的總路程。在學生熟悉的情境中,教師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或符號描述情境,構建數學模型,按照模型結構列方程解決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和應用意識,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四、用問題引導思考
當課堂上產生疑問時,學生主動思考,無形中會促進數學意識、數學思維的發展。所以,問題是引子,設計能夠串聯起本節課的趣味性問題,能引導學生思考問題,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需要注意的是,設計問題要前后聯系,難度逐層深入,一步一步地接近知識本質,因此,教師應將教學內容用聯系密切的問題串連起來,引導學生系統思考,由淺及深地逐層推進,牢牢掌握數學知識。同時,為了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教師還可以將趣味十足的情境與問題相結合。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五年級下冊《圓的認識》時,教師結合學生年齡特征創設趣味性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體育課上,同學們一起玩套圈游戲,先在空地上放一頂帽子,同學們站在距離帽子2米遠的地方投擲塑料圈,誰先套中帽子誰就是獲勝者,獲勝者可以自主選取準備好的獎勵。以趣味情境為載體,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距離帽子2米遠站的點有多少個?同學們站在這些點上都能參加游戲嗎?請根據你的理解畫出同學們能站的位置,看誰畫的站位最準確。首先提出問題:觀察自己畫的站位圖,站位圖整體上接近哪一種圖形?根據學生回答,繼續提出問題:圖形特征是什么?此時學生對圓已經有了基本認識,結合當前知識經驗,能夠得出問題的結論:圓心到圓上各點的距離相等。再繼續提問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站位圖的大小由誰決定?站位圖的位置由誰決定?學生對圓的特征有所認知,結合畫出的圖形觀察,得出圓上的點到圓心的距離決定圓的大小,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在生活化情境中,教師引導學生逐層思考,一步一步地認識圓和圓的特征,以及決定圓的大小、位置的要素,利用環環相扣的問題,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與此同時,學生系統化思考一連串聯系密切的問題,也有效地促進了模型意識、幾何直觀等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五、設計認知沖突,引導主動思考
“致用課程”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設計認知沖突,借助學生在認識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引發主動探究,當新舊知識產生矛盾時,學生就會產生疑惑,而疑惑是思考的開端,讓學生思考的對象更明確,學生需要學以致用,重新整合知識,運用新建立的知識結構體系解決認知沖突。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除法”一課時,教師通過設計如下運算任務引發與原有知識的認知沖突:小明與三位同學出門春游,春游前大家議定平均分擔本次活動的所有費用。活動期間,小明墊付了所有費用,本次春游一共花了215元錢,請同學們幫小明計算一下,另外三位同學每人應付給小明多少錢?學生用除法算式215除以4解答,得到商是53,余數是3。此時有人說出答案:“每位同學付給小明53元。”有人卻提出質疑:“這樣小明不就虧了?”又有人提出:“每位同學付給小明54元。”繼續有人提出質疑:“其他同學不就虧了?”依據認知沖突引導學生思考:只有算出3÷4的結果,才能讓分擔最公平。然而,按照同學們現有的知識基礎,他們已經學過能除盡的整數除法,但是被除數3比除數4小,并不能算出上面算式的結果,運用整數除法的解題方法已經不能解決當前的問題。可見,學生的知識經驗與亟待解決的問題產生了沖突,這樣反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此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探究新方法,嘗試解決上面的問題,3除以4,當被除數比除數小,除不盡時該怎么辦?預設學情:學生回答用小數表示商。教師趁機提出問題:商怎樣算出來?預估學情:因為被除數3比除數4小,所以,商應是小于1,先在個位上寫上0,再在右下角標上小數點,接著在除數3的后面補上0,按照整數除法運算方法算出結果。在認知沖突的指引下,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更明確,更有利于理解小數除法原理,進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推理能力,進一步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致用課程”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注重雙向互動,只有這樣才能師生共同進步,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引導他們產生敢于質疑的精神,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所以,小學數學課堂上應當引導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增強學生主體性的同時激活他們的探究欲望,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只有在不斷質疑中才能發現問題,并打破常規嘗試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不難看出,在很多情況下,質疑是創新的重要源泉。為了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應當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例如,在教授蘇教版二年級上冊“測量長度”一課時,本節課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測量物體長度。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經常出現以下狀況:學生對長度單位并不敏感,在解答完一些需要標出長度單位的問題時,最終結果常常不寫單位名稱,導致答案錯誤。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可以以此為契機引發學生質疑,結合具體問題分析不寫長度單位可能出現的不良后果。例如,教師設計了如下練習:教室內講臺長度為2,文具袋長度是20,因此可以認為文具袋長度比講臺長度要長。學生很快質疑,教師在出示講臺長度和文具袋長度時沒有標注單位,所以不能比較兩者長度。學生發現問題并質疑的過程,無形之中批判性思維得到培養,進而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七、結束語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實,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更多精力放在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上。教師應當積極研讀數學新課標,深入理解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在此基礎上以“致用課程”理念為指導,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通過分析教學主題、動態展示教材內容、設計有效問題、引發認知沖突、培養批判性思維等方法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葛珍.小學數學教育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安徽教育科研,2023(7):45-47.
[2]黃鳳芬.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探討[J].求知導刊,2023(4):38-40.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立項課題“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致用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D/2021/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