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決定了教師教學的枯燥性。如果教師僅講授理論知識,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生活化教學模式作為一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較多的應用優勢,可以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推動教育工作的改革和發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價值和措施,希望可以對教師實際的教學工作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應用措施
初中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喜歡新鮮事物,容易受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蝕,影響其健康成長。新時代下,教師要立足學生的發展需要,探究生活化教學模式,充分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是初中生雖然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社會生活、學習生活等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認知仍不夠全面,尚未形成成熟的價值觀,需要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進行科學引導。教師通過引入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道德與法治元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二是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受到青春期身心發展迅速的影響,學生的個性各不相同,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教學難度。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當前教師教學難題。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可以整合生活中的學習資源,找到符合學生邏輯思維和興趣點的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教學質量。
(二)有利于促進教學改革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還有利于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第一,新課標指出了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通過開展生活化教學,可以借助生活情境幫助學生迅速理解教材知識,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第二,新時代下,我國針對教育工作提出了“雙減”政策,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應用高效的教學方法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構建減負提質的新型課堂。教師通過開展生活化教學,可以突破道德與法治課堂和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界限,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內容中完成學習和探究,學習負擔自然較輕。第三,教師選擇和教材相對應的生活案例,可以降低學生的知識學習難度,幫助學生借助真實的生活案例,理解復雜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最終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
二、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措施
(一)運用生活案例,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教師要建立道德與法治教學和學生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抓住契機引入生活案例,借助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引起學生的警惕,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例如,在“法不可違”的教學中,教師經過分析總結出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知道什么是犯罪,增強學生的法制意識,使其在現實生活中做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警惕違法犯罪。基于此,教師融入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首先,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出示了生活案例,要求學生思考如下案例是否屬于違法行為:某地區高速公路附近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輛運輸水果的大貨車彎道側翻,水果散落一地引起了路人的瘋搶,即使交警趕到現場也無法勸阻,導致貨車司機損失了近30萬元。類似案例在近年時有發生,學生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定了解,順利激發了學生的討論興趣。有的學生認為法不責眾,大家都在哄搶,總不能將所有人都抓起來,應該不屬于違法行為;有的學生則認為因為造成的財產損失較大,所以是違法行為,否則貨車司機的損失將無人賠付,會助長社會不良風氣。面對學生的熱烈討論,教師趁機科普了法律知識:聚眾哄搶公私財務,數額較大或者情節嚴重,對為首者和參與人員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罰金,這幫助學生積累了法律知識,增強了法律意識。
在講授新課環節,為了讓學生樹立“違法無小事”的法治觀念,教師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引入了生活素材,張某撿到了劉某的手表,因為判斷出手表價值不菲,所以拒絕歸還,請問張某的行為屬于犯罪嗎?在生活中,撿到他人物品是學生經常會遇到的事情,很多學生都不了解不歸還自己撿到的物品,造成他人財物損失也屬于違法行為。教師通過引入生活案例,成功幫助學生形成了法治意識,使學生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引入時代案例,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要結合當前的時代背景,引入學生熟悉的、對學生影響較大的時代偉人、熱點事件,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辯證思維。另外,教師要通過引入時代案例,發散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知識。
例如,“生命可以永恒嗎”這一課的主題是“生命”。生命的概念是抽象的,初中生受自身閱歷、年齡的影響,很難對生命是否可以永恒這個辯證問題有深刻地理解。教師在課前經過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對生命的理解都是片面的,甚至是極端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因此,如何幫助學生在本課的學習中形成辯證思維,是教師教學的關鍵。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引入了稻田的“守望者”袁隆平的案例。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對我國農業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是當之無愧的時代偉人。學生在生活中也簡單了解過袁隆平的事跡。教師利用微課向學生直觀地呈現了袁隆平的事跡,他研究出的雜交水稻產量較高,比常規水稻可以多供養7 000多萬人口,受到了國人的追捧。另外,雜交水稻不僅在中國得到了廣泛推廣,在國外也得到了大眾的青睞,西方國家將其譽為“東方魔稻”,在無形中也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全球進步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對于像袁隆平一樣的時代偉人,他的生命可以永恒嗎?教師針對袁隆平的事件發出了對生命的拷問,成功引發了學生的深入思考,使學生自主搜集資料,瀏覽了眾多和袁隆平相關的文章,逐步形成了辯證思維,認為雖然袁隆平的生命走到了盡頭,但是國人對他的懷念是沒有盡頭的。他潛心研究雜交水稻,造福全人類的精神也是永遠存在的。因此,站在精神的角度上,袁隆平的生命得到了永恒,只要中國人乃至世界上的人不忘記他,他就永遠活在大家心中。
(三)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融入課堂
教師要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融入課堂,在課堂上汲取豐富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例如,情緒管理是青春期學生的必修課,也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問題。為了幫助學生意識到情緒管理的重要性,并掌握科學的情緒管理方法,教師在“情緒的管理”的教學中,決定采取創設生活情境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融入課堂,快速汲取知識。
在期末考試之前,媽媽對小明說:“如果這次考試你考了前五名,我就給你買一個游戲機。”小明馬上高興得手舞足蹈起來。但是,在期末考試結束后,小明的考試成績并不理想,他傷心地大哭,并拒絕其他同學的安慰,還一邊哭一邊將桌子上的課本砸到地上。你從小明身上看到了什么問題?假設你是小明,你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很多學生也會像小明一樣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會因為學習成績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因此很快就融入了情境,開始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另外,為了發散學生的思維,教師還圍繞情境提出了幾個思考問題:小明產生情緒波動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小明一直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會帶來什么危害?在問題指引下,學生的思考更加深入,聯想到小明的壞情緒會影響其正常學習和生活,甚至會讓他產生自暴自棄等不良想法,影響他的健康成長。
最終,在生活情境支撐下,學生意識到了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主動學習了情緒管理的方法,在潛移默化中促進了學生在青春期健康成長。
(四)組織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教師要組織豐富多彩的生活實踐活動,擴大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陣地,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和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另外,教師要加強和學生家長的溝通,整合家校的教育資源,為學生的學習實踐創造更多的機會,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多彩的職業”這一課對學生之后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是學生的職業啟蒙教育。教師通過教學,需要引導學生認識多彩的職業,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初步形成敬業等職業精神,為學生之后的社會發展做好準備。基于此,教師組織了“體驗不同職業”的生活實踐活動,帶領學生走進了社會生活。
在活動的籌備階段,教師聯系了學生家長,采取了家校聯合的教學方式,提前調查了家長的不同職業,并在爭取了家長同意之后,家校聯合安排了“體驗不同職業”的一日活動。
活動開始以后,學生在教師及家長的帶領下走進了社會,體驗不同的工作崗位,或者旁觀父母的工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看到了家長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忙碌,也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了簡單體驗,初步感受到工作的辛苦。同時,學生也在教師和家長的介紹下認識了不同的工作崗位,明白了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要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遵循崗位要求,認真工作,所有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在實踐活動結束后,為了提高活動效果,教師安排學生寫一份總結,闡述自己的感想,促使學生完成了深入學習和思考,明白了興趣對工作的重要性,表示自己之后要從事自己喜歡的職業,熱愛自己所擔任的工作,努力實現個人價值,并為社會繁榮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教師要加強對教材的分析,在課堂教學中做到結合教材內容,引入多元化的生活素材、結合時代熱點、創設生活情境、組織生活實踐活動,從生活中挖掘道德與法治元素,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促使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內容吸引下完成知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最終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雅雅.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J].當代家庭教育,2023(21):213-215.
[2]聶德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生活化教學的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13):157-159.
[3]范芳芳.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探索[J].試題與研究,2023(28):158-160.
[4]王穎超.讓學生愛上“有滋有味”的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讀寫算,2023(25):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