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基于自我效能理論的護理干預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 選取2021年3月~2024年2月在醫院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基于自我效能理論的護理,比較兩組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測評量表(AHSMSRS)]及心理狀態[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結果 干預后觀察組GSES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AHSMSRS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HAMA、HAMD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基于自我效能理論的護理干預可增強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改善其心理狀態。
關鍵詞:自我效能理論;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能力;心理狀態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為冠心病常見治療方法,通過對患者股動脈或橈動脈進行穿刺,將指引導管送至冠狀動脈開口處,隨后通過球囊實現動脈管腔擴大,開通狹窄的冠狀動脈,從而迅速緩解患者癥狀[1]。但術后部分患者出現出血、心律失常、血栓形成等并發癥;同時,部分患者對治療方式了解不足,導致出現焦慮、害怕等不良心理,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故需為其提供科學的術后護理服務,以確保治療質量。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對患者術后自我管理能力、自律性要求較高,常規護理無法完全滿足其護理需求。自我效能理論強調患者對自己完成某一件事能力的自信程度[2]。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自我效能理論的護理干預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年3月~2024年2月在醫院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37~89歲,平均年齡(69.34±2.57)歲;急性心肌梗死13例,冠心病17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8~90歲,平均年齡(69.37±2.56)歲;急性心肌梗死12例,冠心病1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適應證;具有自主意識且思維清晰;患者及其家屬已充分了解研究內容并自愿參研究。排除標準:重要器官功能紊亂;患有多種心血管疾病;患有精神疾病;凝血功能異常。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向患者介紹疾病相關知識,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指導其遵醫囑用藥;制定心臟康復訓練,指導其掌握訓練要點;保持低鹽低脂飲食。
1.2.2 觀察組實施基于自我效能理論的護理
(1)成立自我效能護理小組:由護士長和資歷較高的護士組成護理小組,組織小組成員系統學習自我效能理論相關知識,提高護理技能。
(2)直接性經驗干預:了解患者基本信息,制定護理目標和針對性干預計劃,每隔1周檢查護理目標落實情況,與患者復盤自己本周的表現,給予肯定和支持,對其存在的不足及時予以糾正,并共同制定改進計劃。
(3)心理干預:動態評估患者心理狀態,傾聽患者主訴,指導其有效宣泄負性情緒,還可通過冥想、深呼吸等放松身心,減輕心理負擔。積極與患者家屬溝通交流,強調家屬支持對患者的重要性,鼓勵家屬積極與患者溝通,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4)替代性經驗:每周組織院內病友交流會,讓患者輪流分享治療經驗,交流護理心得和感受。建立線上信息交流渠道,組建微信交流群,鼓勵患者在群內討論自己康復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難點,護理人員每天在群中上傳相關科普知識,供患者閱讀,針對其無法解決的問題及時提供專業的護理指導。邀請已康復的患者在群中分享經驗,增強其治療信心。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評估,總分為10~40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強。(2)比較兩組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自我管理能力測評量表(AHSMSRS)評估,包括自我管理認知(1~50分)、自我管理行為(1~70分)和自我管理環境(1~70分)3個部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越強。(3)比較兩組心理狀態: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HAMA總分為14~56分,評分越高患者焦慮情緒越嚴重;HAMD總分為17~53分,評分越高患者抑郁情緒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自我效能感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GSE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GSE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AHSMSRS量表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AHSMSRS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兩組干預前心理狀態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HAMA、HAMD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冠狀動脈狹窄為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礎,可導致患者心肌血供不足,影響心臟功能,嚴重的可引發心力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為臨床常見治療手段,可有效促進患者病情改善,但術后部分患者仍存再狹窄及并發癥發生風險,需要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維持治療效果[4]。基于自我效能理論的護理干預強調患者自信心在護理中的重要性,從而有效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和治療信心,保障治療效果[5]。
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GSES量表評分高于對照組,AHSMSRS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HAMA、HAMD量表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基于自我效能理論的護理干預從諸多方面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其中語言干預可加深患者對經皮冠狀動脈治療及其術后護理的了解與認知,使患者掌握自己的病情,意識到疾病正處在慢慢康復的過程中,提高治療信心,配合后續治療[6~7]。同時,組建線上、線下交流,可使患者借鑒病友的成功經驗,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助力,感受到疾病康復的希望,提高治療積極性,增加對疾病康復的信心,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基于自我效能理論的護理還強調直接性經驗干預,使患者定期了解自我護理效果,明確自我護理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并在護理計劃調整時,讓患者參與到決策過程中,增加其參與感、責任感和自我控制意識,使其在每周的復盤中調整錯誤的護理內容,并逐漸積累自我護理經驗,從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8~10]。此外,替代性經驗可為患者建立一個積極、正面的護理環境[11~12]。心理干預可幫助患者有效釋放負性情緒,從而緩解負性情緒,有利于患者更好地適應疾病治療過程[13]。同時,鼓勵家屬積極關心患者,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為其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以更加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14]。
綜上所述,基于自我效能理論的護理干預可增強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患者自我效能感及自我管理能力,有效改善其心理狀態,從而利于預后。
參考文獻
[1]劉靜,張彩麗,王靜,等.基于感恩拓延-建構理論的院外護理對中青年PCI術后患者自我管理效能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3,29(13):1778-1781.
[2]吳文笑,王凈,沈旭慧,等.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運動自我效能的研究進展[J].護理與康復,2023,22(10):97-100.
[3]崔蘭芳.自我效能干預聯合知信行理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橈動脈入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的應用[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6):1056-1057.
[4]冼建珍,溫少銘,白建雄.自我效能干預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2,29(5):185-188.
[5]冼建珍,溫少銘,白建雄.自我效能干預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22,29(5):185-188.
[6]甘星亮,陳金秀,孫敏,等.以自我效能理論為框架的護理干預對永久性腸造口病人的影響[J].循證護理,2024,10(3):475-479.
[7]李敏.自我效能理論指導護理對高血壓心衰患者心功能、血壓水平的影響[J].當代醫藥論叢,2024,22(6):1-3.
[8]呂若雅.自我效能理論指導護理干預對高血壓患者血壓及自護能力的影響[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24,14(1):91-93.
[9]王丹熙,張仁霞.基于自我效能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干預對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自我效能、心理應激及希望水平的影響[J].全科護理,2024,22(1):125-129.
[10]金振華,陳玲,劉勇.基于自我效能理論的數字化步行功能訓練對腦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效果[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3,29(5):504-509.
[11]張曉麗,胡琳琳,劉小霞.自我效能理論指導下的護理干預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外醫療,2024,43(2):134-137.
[12]甘星亮,陳金秀,孫敏,等.以自我效能理論為框架的護理干預對永久性腸造口病人的影響[J].循證護理,2024,10(3):475-479.
[13]陳詩儀,任珂珂,趙培.自我效能理論下健康教育對穩定性勞累型心絞痛患者的影響[J].黑龍江醫學,2024,48(2):208-211.
[14]曹彤欣,張穎艷,劉靜雅.基于自我效能理論的延續性干預對乳腺癌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J].河北醫藥,2023,45(4):56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