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江蘇省如皋市江海高級技工學校創新思政教育體系為例,闡述了在當前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育日趨迫切的新形勢下,如何創新常態化思政教育,提出了“把思政文化內化為思政教育成果”作為根本任務,大力踐行以“感恩教育”為載體的思政文化理念,不斷加大學校思政文化建設的力度,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思政文化品牌。
關鍵詞: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創新做法
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管理的一個熱點話題,技工院校都在進行思政教育創新方面的研究。江蘇省如皋市江海高級技工學校結合學校思政教育實際,實施了“每天三頓飯,每頓三句話,每次三分鐘”的“333”常態化思政教育創新模式,即利用每天三頓飯前的三分鐘時間進行感恩教育,每次教育始終以“感謝父母養育之恩,感謝老師培育之恩,感謝同學幫助之恩”三句話為主題,積極樹立“德育至上、人品第一”理念,進一步促進學校思政教育再上新臺階。
“333”常態化思政教育創新模式具有操作簡單的特點和推廣應用的價值。思政教育源于生活,最終又服務于生活。借助思政教育,促進師生的品德意識不斷增強,感恩意識深耕于心,從而使生活充滿感恩,在生活中充分體現孝心、愛心、同情心、責任心。自我的不斷完善成為表現個人道德修養的試金石,以此推動人與人、人與集體、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滲透思政教育,真正體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理念。
多年來,學校與時俱進、潛心探索,形成了獨特人文關懷的學校思政文化特色。
(一)完善思政制度
學校根據新形勢下思政教育的需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對沿用多年的思政制度進行調整、修正、充實和完善,如在《班主任管理制度》中增加了“每逢周四必須用電話或短信單獨向家長匯報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生活等情況”;在《教師思政必修制度》中將過去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定義為“差生”“后進生”修正為“學困生”“幫扶生”;在《思政教育考核制度》中充實了“嚴禁只以成績評價學生,防止學生失去學習自信心”這一條。完善思政制度不僅增強了思政教育的針對性,而且增強了可操作性。
(二)明確思政責任
感恩教育既是學校在思政教育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有效形式,也是檢驗思政教育效果的有形推手,更是學校實施軍事化管理的有力見證。
學校從“確定管理目標、完善管理辦法、落實管理責任、增強管理意識”四個方面明確思政責任,從學生的迅速起床到晨讀再到晨操,從一日三餐的飯前一支歌到就餐前的三句話“感恩語”朗讀,從一日常規制度的有效執行到執行情況的檢查、巡查、督查,從師生的待人接物到禮節、禮貌的養成等方面,層層明確責任,人人自覺行動,處處身先垂范,以此培養師生的優秀品質。
(三)形成思政文化
學校始終把“學生安心、家長省心、社會放心”作為思政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日常管理中,將思政教育與學校建設緊密結合,從改善校園文化環境、完善管理制度、加強師生人文關懷、策劃系列教育活動等方面,發動全體教師進行分析梳理,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做事的必成之心,精心打造學校思政教育品牌,引導師生真誠做人、真實做事,全體師生提高對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促使思政教育常態化,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四)建立思政文化體系
思政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真正使思政文化建設在學校各個領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就必須建立有效的思政文化體系,這不僅是提高師生思政意識,創建和諧校園的內在需要,更是學校健康、穩定發展的前提。學校將“感恩教育”作為思政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最高境界。在“感恩教育”潛移默化的熏陶下,全體師生銘記“恩”字以身作則,胸懷“恩”字寬以待人,圍繞“恩”字修身養性,踐行“恩”字精誠團結,用實際行動打造感恩文化,感恩文化在學校思政文化體系建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此來不斷增強學校發展的動力。
(五)增強思政意識
將“感恩教育”融入學校文化是學校思政文化建設的根本,是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有效載體,能促使知、情、意、行的有機結合,把已有的感恩意識內化為長久的思政文化。因此,學校提出的“感恩教育”理念,是深入貫徹落實技工教育育人觀的應有之義,學校在以干部、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思政建設為載體的有效運作中,在以校風、教風、學風“三風并舉”的思政教育為要素的文化活動中,全方位、多角度大力弘揚“以恩為范、以恩為敬、以恩為榮、以恩為貴”的良好社會風尚,形成“人人講恩、時時想恩、處處顯恩”的良好氛圍,使學校思政文化建設名副其實、效果顯現。
(六)實施思政教育
學校通過“七個渠道”:課堂教育、主題班會、國旗下講話、社團活動、板報宣傳、校園廣播和手機主題知識競答,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學校堅持將每學期的第一個月定為“思政教育月”,將每周的周一定為“思政教育日”,將每日16∶30至17∶00定為“思政教育時間”,將每學期的最后一個月定為“思政教育評價月”,形成思政教育鏈,從細微處以“小、近、實”的思政教育思路環環緊扣,深入有效滲透,讓師生通過規范的思政常識教育和“感恩在行動”系列活動,不斷增強感恩意識,思想境界不斷升華。
(七)落實思政會評
所謂思政會評,包括“思政例會”和“思政講評”兩個部分。“思政例會”就是每學期兩次學校思政教育部署會,每月兩次各系部思政教育宣講會,每周一次班級思政教育分析會;“思政講評”就是每天課間操時段講評,每周一升國旗時段講評,每次放假前和開學后講評。通過思政會評有力地促進了學校思政文化的有效形成,全體師生十分注重個人修養的錘煉,主動做到禮貌待人、互相關心、助人為樂、遇事商討、和諧相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公益性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政會評已成為學校思政教育的特色品牌。
(一)促進人本發展
學校提出的思政文化是以教師和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為根本,讓師生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體會價值感和獲得感,從而促進學校的持續、穩定發展。學校加強校園思政文化建設以來,師生思想境界不斷升華,校園安全穩定,師生和諧共處,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凝心聚力體現充分,學習力和創造力不斷提升,各項工作有序開展,人本發展有效促進,處處呈現新氣象。由此可見,學校提出的以“感恩教育”為引領的思政文化,是推動學校內涵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因為學校思政文化是學校整個文化建設的堡壘,它與全校師生的成長進步休戚相關,豐富多彩的思政文化不僅促進了師生優秀品質的形成,更使師生終身受益,在提高學校育人水平和質量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促進素質提升
學校在大力開展以“感恩教育”為主題的各項活動中,把“感恩教育”落到實處,使之成為終身受用的精神食糧,即教會師生如何達到“感恩有我,有我感恩”的境界,達到“以恩育人、以恩化人、以恩感人”的目的。學校把思政文化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硬核任務,以“管理講精細,思政求實效,維穩創特色,和諧促發展”為工作舉措,全面推進思政文化建設提升、思政教育質量創優、師生思政素質提高、學校內部和諧穩定和學校發展環境優化的“五大工程”。
(三)促進思想穩定
學校通過思政文化建設的創新,形成了富有學校特色的品牌。學校育人質量全面提升,師生精神面貌全面改觀,學校發展穩健有力,同時,想方設法把各種不利于學校建設和發展的隱患和苗頭在萌芽狀態解決和處理,以此營造一個健康穩定、欣欣向榮、充滿生機和內涵豐富的校園。多年來,學校師生遵紀守法率達到100%。為此,學校多次被評為“文明和諧學校”“思政工作先進單位”“治安防范先進單位”。
總而言之,感恩文化是學校思政文化在師生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有效顯現。學校思政文化不僅是學校文化的一個有機整體,更是師生的思維方式、行為準則、道德倫理、生命價值觀等一系列思政意識形態的集中反映,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最高境界。思政文化一旦形成,它就成了抵御社會不良風氣的一道有效屏障。實踐也證明,在生活中進行“感恩教育”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生活是“感恩教育”的第一舞臺,只有人人重視感恩、事事崇尚感恩、處處不忘感恩,學校的思政文化建設之花才會越開越艷,學校的思政教育才能展示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作者:繆建軍,江蘇省如皋市江海高級技工學校黨支部書記、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