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蓮英
〔摘? ? 要〕? “教學評一致性”,給教師的教學工作指明方向,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意義深遠,它可以使學生的“學”、教師的“教”、課堂“評”具有結構化與一致性。為使小學數學教學的“教、評”一致性可以有效實現,教師需要把握好一些要點或策略,關鍵之處是確保“教學評一致性”與課堂教學有效對接。詳細言之,教師需要著重把握四點策略,即把握教學設計核心、制定課時學習目標、設計課堂學習活動、評價教學任務效果。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評一致性”;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7? ? 075-077
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針對課堂教學評價建議中明確提出一條要求,即教師要加強課堂教學重構,努力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效果,使教、學、評都具備科學性,幫助學生有效學習。目前來看,在“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之下,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教、學、評的一致性,不斷對教學評價進行優化,對課堂上的“教”“學”進行全過程評價,可以對“教到什么程度”“學得是否有效與科學”進行有效評價,有助于幫助學生培養和發展數學核心素養。不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教學評一致性”時,實際上對教師的執教能力有很高要求,需要教師把握好較多要點,尤其是需要設計出科學有效的課時學習目標、課堂學習活動。對于此,筆者結合自己長時間的教學經驗,談一談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評一致性”的實踐策略。
一、精準把握“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核心
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教學評一致性”實踐中,關鍵之處是有科學可行的教學目標,教師需要精準把握“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核心。為達到這一目標,教師需要著重落實好三大舉措:一是堅持立足于學生視角,對學生進行學情調查,從而確定出“教什么”及“教到什么程度”,便于后續在教學設計時做到“以學定教”,幫助學生有效學習;二是把握教學設計核心的過程中,應巧設核心問題,或者是可以創設問題教學情境,組織學生參與可操作性活動之中,進行有效的探究學習;三是確保課堂教學活動是環環相扣的,核心是“學習目標”,關鍵是“持續性評價”,保障是“結構化學習活動”,當達到這樣的效果,課堂上的教學可以處于有教有學、有學有評的狀態,可實現“教學評一致性”。
如在“圖形與幾何”領域知識的《圖形的測量》這一新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基于“教學評一致性”進行教學設計,并精準把握教學設計核心。詳細言之,在《圖形的測量》這一新課中,圖形的測量重點是確定出圖形的大小,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有效經歷“統一度量單位”這一學習過程,還需要理解和掌握數學度量方法,慢慢養成量感、推理意識。因此可以說,進行《圖形的測量》這一新課教學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一是量感,二是推理意識,所以教師的“教”要以培養學生的量感、推理意識為根本任務,解決掉“為什么教”這一問題。與此同時,學生的“學”與課堂的“評”也要圍繞量感、推理意識,如此可以達到“教學評一致性”的效果。為了讓課堂教學設計更好地抓住學生量感、推理意識的培養,教師需要確定出大概念和凸顯新課的重點知識內容,并發揮好大概念的統領作用,避免課堂教學知識的零散存在,而是要充分實現知識的結構化,幫助學生有效建構知識體系。應該說,當教學設計核心可以為培養量感、推理意識而“教”、圍繞量感、推理意識而“學”、圍繞量感、推理意識而“評”,自然可以從整體上把控“教學評一致性”,并成功設計出富有結構化特征的課堂教學方案。
二、科學制訂“教學評一致性”的課時學習目標
教師在精準把握“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設計核心這一基礎上,需要結合教學設計制定出課時學習目標,所制定的課時學習目標既要確保有效激發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也要具備可評價的特性。為此,教師在制定課時學習目標時,應該有一點思考,即在描述課時學習目標時,可以將學習任務內容、要具備的行為表現有效融合起來,且課時學習目標要確保教、學、評具有一致性。除此之外,在制定課時學習目標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耐心傾聽學生的意見或訴求,如此一來,所制定的課時學習目標可以得到學生的認可,能夠更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便于對學生的課堂學習進行過程性評價。
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新課為例,在制定課時學習目標時,教師應該立足于“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避免學生在課堂上是被動接受。在第一個目標中,學習任務可以設計為“學生要借助已有度量經驗對圖形大小進行比較”,可以運用的已有度量經驗有兩個,一是直接比較,二是借助度量單位進行比較;行為表現可以設計為兩點,一是學生能夠度量比較,二是學生是否記得度量方法;評價方向可以有三個,一是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概念,二是有沒有形成量感,三是能夠有效理解度量內涵。在第二個目標中,可以設計“學生需要通過剪一剪、平移的方法將平行四邊形拼成長方形”這一學習任務;行為表現應包括兩點,第一點是學生只可以運用單位度量,第二點是學生要進行獨立自主的剪一剪、平移、拼接;教學評價時應該有兩個方向,一是評價學生有沒有轉化意識,二是評價學生能否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而計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考查學生的聯想能力與轉化能力。在第三個目標中,學生需要完成一個較為重要的學習任務,即進行一個平行四邊形的轉化,然后進行聯想,確保可以聯想到其他平行四邊形;在行為表現中,關鍵之處是學生的主動聯想,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養成主動聯想這一行為表現;在教學評價時,一是評價學生是否有良好的推理能力,二是評價學生能夠得出和運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度量公式。通過設計三個目標,且對應“學習任務”“行為表現”和“評價方向”,能夠使教、學、評同步且有效地進行。因此說,教師在制定“教學評一致性”的課時學習目標時,務必明確新課教學所要實現的目標,并堅持以學習任務為驅動,始終將新課教學的評價方向有效把握,只有如此,課堂上的“教”可以有所指,“學”可以有所依,“評”可以有所根據,并可以避免學生被動接受的情況。除此之外,通過努力促進教、學、評的一致性,可以更有利于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效果,所制定的課時學習目標更加側重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讓教師成長,學生發展。
三、有效設計“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學習活動
小學數學的“教學評一致性”中,課堂學習活動是重要環節,教師需要有效設計課堂學習活動。首先,教師要明確課堂學習活動設計的動機,即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濃厚興趣參與課堂學習活動之中。其次,所設計的課堂學習活動,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導向,一方面是有效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另一方面是實現“教學評一致性”,幫助學生有效學習。最后,所設計的課堂學習活動,必須注重評價反饋,且對于課堂學習活動的評價要關注形成過程,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后續教學設計提供依據。
為了讓課堂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確保課堂學習活動同時具有兩大特性,即趣味性、挑戰性。第一,可以設計動手操作型的課堂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和“活”起來,比如讓學生感知和認識圖形,可以設計“畫圖”“動手制作圖形模型”這些學習活動。第二,可以設計具有競爭性質的學習活動,常見的是搶答比賽、小組間競賽活動,相信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可以設計供學生嘗試的學習活動,比如在《圓的認識》這一新課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畫圓的工具,主要是量角器、瓶蓋、線、皮筋,讓學生自主嘗試,借用不同工具去畫圓,在這一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加深對圓的特征的認識。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要避免目標性不強或沒有目標的情況,要始終讓課堂學習活動有明確的目標導向。從“教學評一致性”的角度而言,其核心是實實在在的目標,主體是學生,所設計的學習任務是要幫助學生獲取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同時發展數學思維和培養數學核心素養。與此同時,教師需要發揮好引導作用,確保學生有良好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方向,并在此過程中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綜合評價。目前來看,已經形成一個共識,即“教學評一致性”下的課堂學習活動設計中,要確保能夠緊密貼合既定目標,學習活動必須為教學目標而服務,讓教學目標的落實可以看得見與摸得著,所以需要教師將教學任務有效嵌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之中,始終讓課堂學習有可評價目標的導引。
四、多元評價“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任務效果
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之后,為進一步促進“教學評一致性”,教師應該設計出能夠指向學習過程評價的問題,借助具體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與自我反思。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三種問題,一是“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你們進行了哪些操作?有什么樣的收獲?”借助這一問題可以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也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數學學習經驗;二是“你們可以舉一反三,說出類似的知識、現象及道理嗎?或者是可以畫出簡易的知識結構圖嗎?”借助這種問題可以讓學生發散思維,同時回顧自己在課堂上所運用的操作方法與進行的推理過程,可以對新課所學的知識有更深刻的理解;三是可以追問,要求學生進行解釋,或者是可以提“你們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問題嗎?”借助這一問題可以讓學生大膽地說出疑惑,也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更好的評價,且可以進行針對性指導,使“教學評一致性”取得更好效果。在《平均數》這一新課的教學中,課堂學習活動包括“平均數是什么”“平均數怎么求”“平均數有什么用”,教師要設置與之對應的評價標準,既要確保課堂學習活動環環相扣,也要進行持續性評價。重點是評價學生的三種水平,一是對平均數概念的掌握水平,二是對平均數的計算水平,三是對平均數的統計水平。除此之外,在教學任務效果的多元評價中,往往學生所進行的自主評價不能得到最為真實的評價結果,原因是學生可能不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學會知識。對于此,教師要發揮好職能,多指導學生進行形成性的評價,比如要設計結構化評價清單,系統性評價學生的學習活動和行為表現。
“教學評一致性”對于小學數學教學意義重大,教師應該注重“教學評一致性”的運用,有效處理好三者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進行高效率與高質量的學習。后續要進一步加大研究力度,繼續探究“教學評一致性”的實踐策略,尤其是綜合分析“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學習的有效性”及“評什么與怎么評”,以求讓“教學評一致性”的價值最大程度發揮出來。
參考文獻
[1]林德明.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教學的對策分析[J].考試周刊,2023(19):100-104.
[2]郭曉娟.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讀寫算,2023(10):74-76.
[3]王曉霞.“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數學課堂有效實踐[J].新課程,2022(43):69-71.
[4]胡宜嫻.“教學評一致性”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實踐策略[J].青海教育,2022(11):47.
[5]羅雪琴.“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數學課堂實踐研究[J].名師在線,2022(7):46-48.
[6]馬竹蘭.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及改善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3(7):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