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劭麟
【摘要】小學德育校本化實踐需要教育工作者有針對性地把握當前的小學德育教學的發展形勢、特點,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挖掘。本文立足于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分析小學德育校本化策略并加以創新,注重運用好校本資源,提升小學德育學科教學質量,引領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參與德育學科學習及思考,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小學德育;校本化
【中圖分類號】G4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4)05—0015—04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指出:“鼓勵各地高校積極開展與中小學思政課共建,共同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發展凸顯思政教育的整體性,把握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連貫性、統一性,有助于推進思政課程教學工作更加高效、高質量地開展。本文圍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采用文獻資料法、實踐研究法研究小學德育校本化實踐策略,把握德育學科教學現狀,總結研究經驗,以提升小學德育教學質量,有針對性地促進學生能力、素養的提升。同時,注重在小學德育中,做好相關資源的開發及運用,通過校本化課程體系建設,使小學德育教學工作高效、創新開展,優化小學德育效果及質量。
一、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小學德育校本化的價值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注重大中小學思政課的有效統一,建立“三位一體”思政教育體系,以實現各階段思政課程和德育內容的銜接、融合,使思政課及德育教學效果、質量得到有效提升[1]。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使學生在學習的各個階段都能夠接受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借助于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能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拓寬學生的思維視野,使學生的理論學習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2.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及專業素養。從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視角看,教師結合教育的特點開展思政教育工作,對思政教育問題全面、深入地思考,堅持思政教育的長遠性、可持續性,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自身能力、素養不斷提升,推進思政教育及德育教學工作更加高效、高質量開展。
3.有助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通過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落實,使思政教育具有開放性、長遠性、發展性,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深入思考,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在思政教育中,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和政治認同,為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打好堅實基礎[2]。
可以說,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凸顯出“三位一體”思政教育體系,有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而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探索小學德育校本化策略,優化德育教學,有助于促進相關工作更加高效、高質量開展。
二、小學德育校本化實踐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小學德育工作中,開展校本化實踐探索有助于豐富小學德育內容及內涵,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結合小學德育校本化實踐的現狀,仍可以發現存在的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乏明確的德育方向。在小學德育校本化實踐的過程中,教師對于教學方向、目的的把握存在短板,影響小學德育工作高效、高質量開展。在教學中,德育工作與多學科教學之間缺乏有效融合,德育校本化的方式比較單一,相關內容有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延伸及拓展,不利于學生學習視野的拓寬,也影響了小學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在教學中,一些教師對于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相關理論認知不足,未能夠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做好相關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及運用,德育局限于某一點或是某一方面內容,缺乏延伸性,不利于學生對德育知識內容的深層次學習及思考。
2.校本課程開發缺乏特色。做好小學德育校本化實踐,教育工作者應立足于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及運用,對學生參與德育學習提供參考及指引,引導學生對德育知識內容進行深層次學習及思考。在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有的教師對德育校本資源缺乏分析與運用,沒有聯系學生的身心特點深入開發特色德育校本課程,致使德育校本課程缺乏吸引力,學生對德育校本課程不感興趣,難以積極、主動地參與德育校本課程學習及思考。不僅如此,在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有的教師局限于小學德育教材內容,沒有挖掘多學科德育相關內容,沒有有效拓展德育內容,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理念不符。
3.對德育課程開發缺乏有效管理。在小學德育校本化的過程中,教師對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應立足于當前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要求,對科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相關課程的學習。結合當前德育課程開發的現狀來看,一些學校對德育課程開發缺乏有效管理,在多學科融合中德育校本課程的教育效果不佳,學生對相關課程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對相關知識內容的探索、思考不足,使德育校本課程的實施效果、質量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同時,在德育校本課程開發和管理的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互動交流,教師未能有效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對學生參與德育校本課程學習的興趣不夠了解,沒能積極地解決德育校本課程開發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不利于德育質量的提升。
4.對德育教學缺乏科學評價。在小學德育校本化的實踐過程中,一些學校對德育校本課程的實施效果、質量缺乏評估分析,未能有效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不利于德育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也不利于發現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德育校本化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同時,在德育學習中,未能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態度、能力、素養等方面情況進行有效評估和分析,評價工作存在滯后性,缺乏科學性,不利于德育校本化推進。
三、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小學德育校本化實踐策略
立足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小學德育校本化應立足于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學習特點,拓展德育資源,豐富德育內容及內涵,對學生科學引導,結合德育校本資源的有效運用,實現德育教學工作高質量推進。對此,結合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推進小學德育校本化,應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明確德育方向,堅持立德樹人。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德育校本化實踐應注重把握德育方向,凸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學生為中心,強化學生對德育知識的學習及理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應立足學科特點,明確教學方向、目標,使學生在德育學習中,對知識內容進行深層次學習及思考,發揮學科育人作用[3]。
例如,圍繞“做負責任的人”相關教學內容,教師需要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在明確教學方向后,教師結合德育校本資源的開發及運用,延伸知識內容,聯系和融合小學、中學、大學相關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教師可以利用相關視頻資料,凸顯德育教學內容的發展性、拓展性,結合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引導學生參與德育實踐。不僅如此,還可以結合德育校本資源的運用,通過德育校本化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在德育校本化實踐活動中,可將德育與勞動教育相結合,借助學校大掃除活動,引導學生擔負責任,在勞動實踐中完成勞動任務,強化對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如此,把握德育方向及教學目的,有效地在德育校本化實踐活動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德育效果、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2.開發特色校本課程,優化德育教學質量。立足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推進德育校本課程實施,應把握德育教學的特色,凸顯學生在德育知識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對德育知識內容有更加深入的學習及理解。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學校特色德育資源的運用,科學地完善德育校本課程,助力德育教學工作高效開展。對此,在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及運用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學習特點,細化校本課程,結合特色德育教學資源打造特色德育校本課程[4]。
例如,可以根據學校的場地資源、教育資源,打造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基地,將德育教學內容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有效推進德育校本化實踐。在具體實施中,教師可以結合“規則”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參與德育活動,可以借助學校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組織學生參與相關綜合實踐活動,了解相關綜合實踐活動規則,引導學生加深對綜合實踐活動規則重要性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并在學校體育活動、校園文化活動中,引導學生遵守活動規則,助力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再如,在德育特色校本課程開發中,教師可以將校規校紀融入德育教學內容中,引導學生對校規校紀內容進行學習及思考。同時,在特色校本課程活動中,引導學生結合活動體驗,交流自己對于規則重要性的理解,使學生對“規則”相關內容有深入學習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規則意識培養與初中教材中“遵守社會規則”相關內容結合起來,將校園規則與社會規則、社會秩序進行關聯,引導學生對規則問題進行深入學習和思考,優化德育教學效果。
3.強化德育校本化管理,提升德育的實效性。在小學德育校本化實施過程中,應重視德育校本化管理,確保小學德育教學工作高效開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視角下,小學德育校本化的實施離不開對教師培訓的強化,使教師對德育內容、內涵、目標有深入把握,科學設計德育校本化實踐方法。這一過程中,廣大教師可以在德育校本化策略的探索中,以學生為中心,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優化相關方法,將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內容進行優化、運用,強化學生對德育知識的學習及理解[5]。
例如,在德育校本化實施過程中,以法治教育內容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德育校本化課程設計,有針對性地將小學法治、中學法治、大學法治教育內容融合,把握小學法治教育內容與中學、大學法治教育內容之間的聯系,適當拓展相關內容。圍繞德育校本化課程,教師可以結合“做新時代守法少年”主題活動,以德育校本化課程引導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信息化、情境化教學,激發學生對法治知識的學習熱情,對法治知識內容進行深入學習與思考。這樣一來,通過德育校本化管理,小學德育教學的效率、質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4.創新德育校本化實施效果評價,做好課程優化。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推進小學德育校本化,教師需要對德育校本化的實施效果、質量進行有效評估、分析,把握其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優化課程,使德育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例如,在開展德育校本化實施效果評價時,教師應注重加強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有效結合。在具體的實踐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表現,評估分析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的掌握情況等,以過程性評價反饋問題,及時改進教學、優化課程,使學生加深對德育知識的學習及理解。同時,注重將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相結合,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有效互動交流,引發學生自我反思、相互學習。這樣一來,通過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評價,可以使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在互評中不斷提升學習能力。在教學評價后,教師需要對學生學習中的問題、自己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解決相關問題,推進德育教學高質量開展。
綜上所述,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推進小學德育校本化實施,需要高度重視當前德育教學的發展變化,以學生為中心,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德育知識學習,深入理解及掌握德育知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在小學德育校本化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相關課程的學習情況,與學生有效互動交流,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知識理解情況進行科學評價與分析,及時發現問題,有針對性地引導,使小學德育校本化取得實效,提升德育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張莉,陳潘婷.新時代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發展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6):107.
[2]武穎娜.推進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工作有效性研究[J].陜西教育(教學版),2023(Z2):116-118.
[3]李喜春.德育一體化建設視域下小學德育的整體架構與實踐路徑[J].求知導刊,2023(14):95-97.
[4]張琳琳.中小學教師德育一體化實踐問題及解決策略研究[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22(02):05-08.
[5]朱萍萍.實施大中小德育一體化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12):194-196.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肅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小學學科德育的校本化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22]GHBZ195)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