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第一批偉大精神正式發布。通過大學生思想政教育明晰和掌握這些偉大精神誕生的時代背景、本質內涵、時代價值,有助于將其內化為自身成長發展的驅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以來,思政課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日益凸顯?;右曨l,亦稱交互式視頻,是一種將交互體驗融入線性視頻的新興影視形式,如今,全媒體時代的教學時間和空間、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手段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右曨l對于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大意義。
文章提出將互動視頻這種新興視頻技術應用于思政教育中,起到提升教學效果的輔助作用,具體辦法是利用B站開放互動視頻制作權限,制作互動視頻《淵子崖》,在臨沂大學推廣試點,探討思政教育與互動視頻融合的可行性。
文章分析了互動視頻的特性優勢,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探討思政教育與互動視頻融合的路徑,并以臨沂大學的學生為教學個案,證明互動視頻在思政教育中有顯著的輔助作用,可為思政教育與新媒體技術的融合提供新思路,為互動視頻在思政教育的課堂教學應用中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思政教育;體驗式教學;路徑;互動視頻;臨沂大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3-0176-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教育部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思政教育與互動視頻的融合路徑研究——以臨沂大學思政教育為例”成果,項目編號:202310452053
教育部、中央宣傳部等十部門2022年7月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強調,要堅持開門辦思政課,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突出實踐導向,不僅是堅持開門辦課、樹立大思政觀的切入點,也是破解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的有效途徑,需要著眼新時代、立足小課堂、善用大課堂,切實提升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引領力、穿透力、向心力[1]。
(一)大思政課要求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容“實起來”
“‘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2]。大思政課這一理念的提出為高校思政教育拓寬了視野:思政教育要走出學校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讓思政教育內容“實起來”。
(二)全媒體時代要求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活起來”
全媒體時代的教學時間和空間、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手段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例如,5G技術的出現讓高校思政教育形式有了新的突破。在新技術的助力下,虛擬現實技術(VR)、全息影像技術等迅速發展,而5G技術的“萬物互聯”為參與者提供了多感官的沉浸式體驗,其生動的虛擬場景突破了傳統教學時空,讓學生直觀感受、具象化理解,最終獲得更深刻的心流體驗,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
(三)新興影視形式——互動視頻
互動視頻誕生于1976年蒙特利爾世博會,亦稱交互式視頻,是一種將交互體驗融入線性視頻的新興影視形式。按照線性和非線性可分為傳統式、體驗式、劇情式和測試式四種。傳統式是在傳統視頻形式上增加選項,但用戶的決策并不影響內容走向;體驗式是開發者設定一個主人公,用戶以主人公的第一視角進行決策,用戶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測試式利用互動視頻特性,讓用戶在感興趣的話題中測出答案,是唯一的非線性敘事;體驗式采用多線敘事,每一條線都有完整內容,劇情密度較單線體驗式更契合當下社會人們娛樂碎片化的特點[3]。
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存在“配方”陳舊的問題,教學方法存在吸引力和親和力不足的問題[4]。從教師來看,部分教師存在開展思政教學意愿不強的問題[5]。從高校思政教育的供給側看,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貼合不夠,為此,需要立足實踐,從生活中尋找教學素材,去除重復老舊的知識,將鮮活的教學案例搬進課堂。全媒體時代,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方式,高校學生信息獲取渠道更加多樣,高校思政教育要提升吸引力,就要回應學生需求,積極轉變教學觀念,緊跟全媒體時代發展步伐開展教學。
如何在全媒體時代回應高校學生需求,并且讓思政教育內容上“實起來”、形式上“活起來”成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互動視頻與體驗式教學
情感認同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動力。情感認同屬于關系心理學的范疇,體現為主體本身情感上的心理應激反應能力,是建立合理行為的前提[6]。而產生情感認同需要一定的環境或經歷。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互動視頻具有體驗式教學的特點。我國學者一般認為,體驗式教學的關鍵詞為“體驗”“實踐”“環境”“經歷”[7]。趙曉輝指出,體驗式教學是教師通過設計活動讓學生去體驗或對過去經驗的再體驗,引導體驗者積累積極正面的體驗,達到對對象本性或內蘊的一種明澈的透察,使心智得到改善與建設的教學方式[8]。在互動視頻制作過程中,制作者需要搜集資料,明晰內容原型的誕生背景、本質內涵和時代價值,隨著深入了解喚起共鳴,產生情感認同,將其內化為自身發展的驅動力。
高校思政教育并非單向灌輸式教育,是雙向啟發式教育。互動視頻融入思政教育分為三部分:一是組織學生參觀紅色教育基地;二是學生制作互動視頻,在劇情編排中獲得體驗感;三是網絡展示互動視頻,受眾獲得思政教育的新體驗。以思政教育為目的的互動視頻對內容的真實性、豐富性和嚴肅性要求極高。在參觀時,教育者要引導學生厘清革命歷史的時間邏輯、理論邏輯,提高學生對革命歷史內容的熟悉程度。學生制作互動視頻分為師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兩部分。教育者有制作互動視頻的經驗,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互動視頻的創作。而學生主體參與程度影響著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激發學生主體的參與,產生由內而外的主動選擇,對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有極大效果。
2019年B站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平臺引進了互動視頻,以B站為主要平臺展示互動視頻迎合大學生心理需求,讓“分享”真正做到入耳、入腦、入心[9]。筆者分析了近五年發布的互動視頻,發現互動視頻主要應用于娛樂,少數學者將互動視頻應用于教學。例如,從需求分析、設計思路方面研究互動視頻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應用[10]。
在以革命歷史為內容的35支互動視頻中播放量最高的是人民日報發布的《【互動視頻3A大作】劇情高能!如果生在那個年代,你會怎么抉擇?》。截至2023年11月30日,播放23.2萬次,轉發4441次。其他用戶發布的同主題互動視頻的播放量并不理想,如播放量排名第二的《<百年黨史之選擇>抗美援朝種子山篇》(中國長安網發布),播放9837次,轉發51次。發布相關主題的博主中僅有三位是官方賬號,其余皆為個人賬號,且并非專門制作互動視頻的博主。B站博主“打泥泥”,B站新星UP主,是一位在互動視頻領域耕耘的博主,擁有236.7萬粉絲,獲贊1158.4萬,單支視頻最高播放428.7萬次,最低播放5.3萬次。高??晒膭顚W生共創賬戶,將學生制作的互動視頻集中起來,提高播放量,擴大思政教育受眾范圍。
用活網絡新媒體平臺的同時,也要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11]。課堂作為思政教育的重要場所,是師生交流的最好平臺,打好提高思政教育質量的攻堅戰,關鍵在課堂。要明確互動視頻屬于網絡教學和實踐教學,是輔助手段和延伸教學[12],思政教育的主體仍在課堂。在展示互動視頻后,教育者要回歸課堂主陣地,開展互動視頻交流分享會,激勵學生繼續參與思政實踐,實現教育實踐最大化。
(二)互動視頻實現思政教育話語可視化
“信息可視化”是斯圖卡特·卡德等人于1989年提出的概念,旨在利用人類的視覺能力去理解抽象信息的意涵?,F階段高校大多以開設通識必修課程的方式進行思政教育,教材以話語敘事為主。相較于圖像,話語的敘事方式更加抽象,且大量的話語敘事會讓學生感到疲憊。
互動視頻側重以直觀方式傳達抽象的文字內容,通過視覺表現和交互技術實現同時察看、探索和理解大量的數據信息[13]。如筆者在互動視頻《淵子崖》中呈現的淵子崖保衛戰中使用的“五子炮”。采用圖像的敘事方式可以更直觀地呈現五子炮及其使用方式,學生在了解淵子崖保衛戰歷史的同時也可深入了解部分抗日戰爭時期使用的武器。
情景教學法是在教師設置的特殊情景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一種互動式教學模式,是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的重要方式[14]。該模式主張在情境中練習和模仿來實現教學目標。該教學法的核心原則是情景性原則,即通過新情景導入教學內容,并在情境中操練。在制作旨在實現思政教育的互動視頻時,以歷史事件為原型,設置契合時代背景的角色視角,讓視頻觀看者以第一人稱視角進行體驗。情景教學法還有參與性原則,一方面重視情景創設,在感悟中學習;另一方面重視學生的內心體驗與感受,通過聯系學生經歷,引起學生的共鳴[15]。二者建立在學生高度參與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互動視頻利用圖像、聲音等刺激物,重新詮釋了思政內容在“語言文字世界里的呈現形式”[16],營造令人陶醉的氛圍創建感知,以影像性的動態效果營造沉浸性體驗氛圍,將教學內容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
大學生是思政教育的對象,也是傳播對象。在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的場域已經從學校小課堂延伸至社會大舞臺,思政教育的受眾也應從在校學生擴大到全社會成員。思政教育以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激勵人們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建設為目的,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理應承擔這份時代責任。
在講解互動視頻制作方法之后,鼓勵學生以中國革命歷史為背景,以中國革命先烈為原型,以互動視頻為形式,用新技術向全社會講述中國革命歷史。
參考文獻:
[1] 李佩.教育部等十部門關于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22(10):8-14.
[2] 杜尚澤.“‘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1).
[3] 張致遠.互動視頻國內文獻研究綜述[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3):72-74.
[4] 趙志業,趙延安.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有效性提升的邏輯理路與方法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22(5):61-68.
[5] 吳鳳玲.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思政教學的現狀分析與實踐路徑探索[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3,44(11):34-39.
[6] 劉曉明,馬春玲.核心價值觀培育必須重視情感認同[J].人民論壇,2018(23):136-137.
[7] 張金華,葉磊.體驗式教學研究綜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6):143-145.
[8] 鄭玉蓮,曹浩.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生安全教育課中的應用研究[J].高教學刊,2017(3):52-54.
[9] 范小青.網絡時代紅色資源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6):51-52.
[10] 李瑞.互動視頻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22.
[11] 劉艷婷,周紅燕,艾施榮,等.黨史文化融入工科學生思政教育路徑探究[J].才智,2022(36):26-29.
[12] 漆勇政,張貴禮.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黨史教育的意義、原則和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1(10):140-144.
[13] 陳焱松,王之綱.基于科學可視化的自然科學博物館展示設計策略研究[J].中國博物館,2022(1):113-118.
[14] 鐘學敏,劉翠英.情景教學法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學園,2022,15(23):28-30.
[15] 宋曉航.基于情景教學法的對外漢語“唐詩教學”課程設計[D].長春:吉林大學,2013.
[16] 王美雨.車王府藏曲本清代詞匯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3:344.
作者簡介 蘇博文,研究方向:短視頻與國際中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