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源泉,使高校思政教育擁有充足的育人資源,為思政課程建設提供了強大支撐。鑒于高校思政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借助新媒體技術促進二者的融合,能夠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和思政素養,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思政教育實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確保思政教育價值引領、育人等功能的有效發揮。文章基于新媒體背景,論述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具有重要意義,能夠增加思政教育的深度及廣度、增強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并詳細分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過程中存在網絡信息質量無法保障、融合方式有待創新和拓展、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總結了幾條策略,包括構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思政教育平臺、依托新媒體技術豐富融合方式、大力開展文化實踐教育活動、打造高素質專業教師隊伍等,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通過這些策略,以期擴大、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范圍和效果,推動高校思政教育走上新的臺階,完善學生的思想品德,增強思想教育效果,為社會發展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新媒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3-0225-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路徑創新研究——以晉中信息學院為例”成果,項目編號:2022JGSZ055
新媒體時代,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新媒體技術平臺能夠有效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明確思政教育融合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方向,更好地指導思政教育工作開展,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教育中應用的作用及優勢[1]。因此,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積極創新與改革,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在思政教育領域的應用優勢,探索全新的思政教育發展之路。
高校在日常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合理、恰當地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其所蘊含的教育資源,有利于豐富思政教育內涵,增進學生對思政理論知識的了解,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實質落到實處[2]。當下高校大學生思辨能力參差不齊,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動搖政治立場,形成錯誤價值觀念,無法堅定自身的理想[3]。依托新媒體技術的開放性、共享性和即時性特征,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搶占意識形態高地,可以彰顯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強烈的認同和共鳴,堅守主流意識形態[4-5]。同時高校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能夠借助多媒體展現傳統文化的特質、精神風貌及強大的生命力、活力,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促使學生主動承擔起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彰顯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6]。
新媒體技術為高校思政教育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和良好的氛圍,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使二者在融合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一)網絡信息質量無法保障,嚴重沖擊傳統文化
新媒體時代,信息資源數量龐大,存在內容繁雜、泥沙俱下的問題,充斥著消極、崇洋媚外、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在融合文化教育資源時,未進行篩選和甄別,沒有做到去粗取精,容易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削弱了學生對思政知識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降低了思政教學質量[7-8]。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催生了多元文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造成了較大沖擊,導致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減弱。這弱化了思政課程在引領學生意識方面的功能,使得學生對思政教育產生抵觸情緒,同時也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了困境。
(二)融合方式有待創新和拓展,實踐教學效果較差
高校借助新媒體技術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采用的方式過于單一,大部分只是采用圖片、文字或音視頻等形式,通過理論講述、案例講解等方式來講述思政理論知識[9]。雖然這些融合方式可以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但在灌輸式的模式下,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了思政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效果。
(三)教師綜合素質和能力有待提升,缺乏專業教師團隊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發展對教師提出了全新要求。然而從高校思政教師隊伍構成現狀來看,存在師資力量不足、新媒體素養較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度不夠等問題,無法熟練運用新媒體技術將二者融合,存在生搬硬套的情況,增加了知識理解難度,削弱了學生的學習效果[10-11]。在缺失專業思政教師隊伍的情況下,高校思政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效果大打折扣,達不到理想的教學目標。
高校應立足新媒體時代,從整體角度出發,綜合分析各方面要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強思政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效果。這樣的做法旨在實現雙重目標,即增強思政教育效果和宣傳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踐行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一)構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思政教育平臺,發揮新媒體渠道作用
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場域這一有利載體,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思政教育平臺,同步開展思政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保證人才培養工作質量。
這要求高校做到以下兩點:首先,高校要建立專項新媒體工作部門,加大新媒體技術研發力度,參考微博、快手及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的模式、功能及運營體系,構建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思政教育平臺,在講解思政教育知識的同時隱性傳遞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在提升思政教學成效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12]。
其次,高校在專項教育平臺中,應對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進行科學選取和提煉,設計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特色網絡思政課程,使學生能夠通過微信、微博或QQ等平臺開展學習、交流活動,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為學生創建良好的線上學習環境氛圍,從而使其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之下,樹立正確價值觀和人生理想,為中國夢的加速實現貢獻青春力量。
以晉中信息學院為例,可依托融媒體矩陣,充分發揮完滿團隊、書院團隊師生的融合效應。秉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通過短視頻制作、歷史場景再現、古今人物對話等形式,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充分發揮全生異科導師跨學科交叉融合的引領作用,通過書院功能房多媒體投影、宿舍樓宇間的電視屏幕,引導學生積極關注學校融媒體矩陣及其推廣內容,奮力譜寫新媒體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育人融合共進的新篇章。
(二)依托新媒體技術豐富融合方式,大力開展文化實踐教育活動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成長環境發生變化,00后大學生已成為互聯網原住民。這就要求高校緊跟時代發展,利用新媒體技術優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創新改革思政教育模式,積極轉變融合方式,在思政教育主戰場引導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育人效果。
思政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新媒體技術探尋傳統文化與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契合點,在課堂中創設相應的情境,通過設置問題、小組討論等多樣化的方式來講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價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在參與思政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掌握思政知識,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13-14]。
還可以借助校園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向學生講述經典文化故事,將民俗文化知識、傳統節日來歷、唐詩宋詞、紅色文化、中華兒女愛國精神等多元化的信息推送給學生,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達到在新媒體場域正確引導學生思想行為的目的。依托書院制特色育人空間,晉中信息學院打破了過去以教室為主陣地的場所限制,將書院育人場所與新媒體應用相結合,實現了二者的無縫銜接。書院功能區根據不同的育人目標,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政育人元素與書院軟裝相結合,以浸潤式的育人理念實現對學生的引導教育。思政教師通過在書院紅色主題功能區開展教學活動,結合多媒體播放、觀看、講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今天的傳播與應用,輔以學生的現場情景再現,既是對思政實踐教育的創新求變,又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三)提高教師新媒體素養,打造專業教師隊伍
為了保障思政教育和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融合效果,高校要提高對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視,提升教師的新媒體素養,在思政教育中有效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理念。對此,高校一方面要面向思政教師定期開展培訓教育活動,制訂針對性的培訓機制,鼓勵教師積極參與專題訓練、課題研究及教育推廣工作,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具備較強的新媒體技術應用能力,全面提升思政教師的專業素養[15]。高校思政教師應有意識地分析思政教育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致性,找準二者融合的切入點。借助新媒體技術提供的多種渠道、資源和載體,確保最終實現二者的有效融合,更好地完成思政教育和人才培養工作。另一方面,高校要引入校外著名專家學者,構建以專職為主、兼職為輔的教育隊伍,優化思政教師隊伍結構,借助線上直播、短視頻等途徑,將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教育素材傳輸給學生,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保障。
高校應緊緊抓住新媒體為思政教育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來的契機,利用新媒體平臺和載體來創建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教育平臺,靈活運用不同教學方式,提高教師新媒體素養,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的完美融合,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統一,增強思政教育效果,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知,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陳明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徑[J].甘肅教育研究,2023(11):158-160.
[2] 苗瑋.新媒體環境下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2):208-210.
[3] 侯星.短視頻泛娛樂化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現實困境與突圍策略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2):214-216.
[4] 殷欣禾.試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創新途徑[J].大眾文藝,2023(22):160-162.
[5] 徐勝,柳揚,王驚然.紅色檔案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優化建議:以湖北省高校為例[J].決策與信息,2023(12):85-92.
[6] 孫紫桐,苗嘉宇,張志杰.革命傳統文化與高校網絡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3,42(11):123-125.
[7] 毛玲玲,周云.變革、理路、實踐:智能媒體賦能高校思政教育探析[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3,36(6):108-112,118.
[8] 龔詩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與路徑[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11):154-156.
[9] 秦專松,譚艷.紅軍革命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徑[J].林區教學,2023(11):15-18.
[10] 李湘,胡艷蘭,鄺樂.數字時代以微媒體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親和力的對策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1):30-32.
[11] 蔣海蓉.紅色文化“微傳播”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價值探究:以某高校微信公眾號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0):176-178.
[12] 王捷.融媒體時代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0):179-181.
[13] 孫卉.新媒體環境下基于文化育人的大學生思政教育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3):200-202.
[14] 趙哲平.高職院校思政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路徑探究[J].世紀橋,2023(10):81-83.
[15] 李奕聰.融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合創新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3,25(20):94,179-181.
作者簡介 趙靜,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