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造型是繪畫中最重要的語言元素,中國畫在其發展過程中有著獨特的造型觀念和形式表現。而對于造型,許多學者更多關注于物象的內在結構、線性造型等,很少涉及外在造型的探究。通過對比分析中國畫中的人物、山水、花鳥畫作品,并結合其他傳統美術作品中所體現的造型形式,以具體、形象、可感的圖例分析,對書法、繪畫、器皿、雕塑等作品中的外輪廓、線條組織等諸要素進行引證和比較研究,由此得出中國畫造型的審美形式主要為內擫與外拓兩種方法的結論。
關鍵詞:中國畫;造型;審美;內擫;外拓
造型的含義,從狹義上說是創造物體形象,廣義上是指以藝術表現為目的,并具有一定美術要素的實用物之形態。自原始社會時期開始,人們就出于對審美的本能,對石料進行加工打造,使工具的外形具有了不同的造型美。到了新石器時代,彩陶器皿形式更為多樣,為研究中國畫造型美奠定了基礎。在商周時期,帛畫上開始出現一些簡單的線性人物造型,直至發展到現代,中國畫不僅注重線條本身的美感,還注重造型的外在輪廓和意象性。造型是通過畫家面對真實物象加上自己主觀意愿和想表達的情感而得出,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環境變化產生審美的差異,每個時代都有著獨特的造型審美特征。歸納起來主要有內擫和外拓兩大特點:內擫美表現如秀骨、內斂、輕盈、靜美等,外拓美則是圓渾豪放、剛健、圓渾、動美等。內擫和外拓法從書法的筆法演變而來,在書法里文字的筆法和外輪廓造型即是借此來分析概括。
一、內擫外拓釋義
“內擫外拓”概念在《書學纂要》中被首次提出,袁裒說:“漢魏以降,書雖不同,大抵皆有分隸余風,故其體質高古。及至‘二王始復大變。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度;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起初這概念主要是圍繞王羲之和王獻之的用筆展開論述,后來又經過張紳、豐坊、倪后瞻、康有為等書家對“內擫外拓”筆法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探討。“內擫”的筆法是向內按壓,呈“ )( ”形(圖1左);用筆方折,棱角分明,骨力開張,剛用柔顯,整體表現出一種勁利豪爽、氣骨雄強的視覺效果;外拓的筆法呈“()”形(圖1右),行筆圓轉,剛健中正,流美而靜,具有一種內斂含蓄、圓潤豐腴的審美趣味。這詮釋了書法中字體外形和用筆線條的內擫和外拓之法。
歐陽詢《姚辯墓志》(圖2上)中的點畫筆法多用內擫,空間緊收,結體偏瘦長,筆畫力量內含而挺拔,頗有妍美之意。顏真卿的《顏家廟碑》點畫粗壯,字體結構厚重,筆畫沉著有力,張力向外。兩字放一起相比,外形和筆畫力量有挺拔與渾厚、外露與含蓄、開張與內斂的不同審美意趣。
明代何良俊說:“夫書畫本同出一源,蓋畫即六書之一,所謂象形者是也。”他強調了書法與繪畫之間的關系。所謂“書畫同源”可以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指二者觀照天地萬物的原初意義上的一致和統一,二是指二者在形式構造上的相互契合與相互交融。繪畫造型直接依托、挪用和借鑒于書法的線條來表現。因此,中國畫不僅和書法一樣講究用筆,中國畫和書法的造型審美也是相似的,都體現著中國人同樣的審美追求——內擫和外拓美。
二、中國畫造型審美的比較分析
物體的形象輪廓線是眼睛觀察事物的首要視覺途徑。中國畫區別于其他畫種的主要特點是以線造型。在中國畫里,線條并不是單純地為了勾勒出物象的輪廓和它的外在結構空間感,畫家還把物象內在的氣質、神態、韻律以及不同的質感通過線條塑造出的造型表達出來,以此來傳達自身的審美和情感。
東晉畫家顧愷之的作品是中國畫造型中內擫美的典范。其作品中人物的造型即秀骨修長,畫骨不畫肉,儼然有一種高古的風范,已沒有畫像石(磚)那種厚重的造型質感,取而代之的是飄逸的形態。如《女史箴圖》中的人物造型和姿勢都含有豐富及微妙的變化,形象呈現出一種清瘦、修美的面貌,出現了“秀骨清像”的端倪。
吳道子的作品是外拓造型的完美呈現,他作品有時代的痕跡,也有自己的基本畫風。如作品《送子天王圖》,主要人物形象明顯帶有唐人的儀容風范,男子雄健奔放、圓肩闊體,女子富態豐滿。他打破了長期以來歷代沿襲的顧愷之的那種游絲線描法,用筆起伏變化,勢狀雄峻而疏放,講究內在的精神力量,是與盛唐那種熱烈、健康、剛健向上的時代風氣相化合而成的藝術結晶,有一股向外迸發和擴張的力量。
如圖3左,人物整體造型瘦削、輕盈,裙擺邊、飄帶和頭發向外舒展,裙子以及上半身兩側向內收縮,給人的視覺是向內收斂的含蓄美和挺拔俊俏的人物造型。圖3右中人物衣袖寬袍的處理飽滿充盈,呈現出唐代人物畫常見的圓弧形,充滿張力且渾樸厚重,人物的面容輪廓描繪為橢圓造型,視覺上是圓渾質樸之感,特別是手臂兩側體現出一種向外展開、迸發的力量美。
在線造型中,顧愷之特別注重人物的內在神韻,善于捕捉人物形態的細微差別,通過精確的線條和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人物的神情和個性。如《洛神賦圖》里邊人物形象是線性造型略敷色彩,他對骨骼形體轉折的理解,對用筆技巧的熟練掌握,創造了規范而舒緩的高古游絲描中線與線相繞相曲的藝術效果。線條造型延綿不絕,優緩自然,細密精致而又蘊含著內力,充分表現出每個人物的表情和心理動態,而這種用筆特點除了表現為“綿”“韌”“細”“圓”“轉”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那就是“緩”,如春蠶吐絲,表現內斂沉著的力量之美。顧愷之的線性造型還有非常重要的審美體征——“密體”的處理,密體就是指人物畫造型中用繁密的線條表現。密則收縮之狀態。可見這是中國畫造型中的內擫、含蓄而清秀之美。
吳道子在人物線條用筆上,就如郭若虛所說“其勢圓轉,而衣服飄舉”,是“吳帶當風”的風范。他很好地融合了用筆的輕重與粗細、力法的快慢與頓挫,因此在畫作當中,描繪的對象胡須和頭發線條十分纖細且根根入肉,對于衣紋的描繪極具動感。他結合了書法功底,喜歡用粗獷和輕細的線條結合,非常巧妙地把宗教繪畫中虛無縹緲的祥云和各色各樣的神仙鬼怪的內在氣韻展現出來,同時也能把衣褶的飄動感與厚度感生動而自然地突顯出來。在唐代以胖為美的時期,人物服裝變得寬闊松弛且大多是長袍飄帶的樣式,因此他的線條極具韌勁,在畫面中有著滿屏風動的效果,富有身體意象之美,與魏晉時期的“秀骨清像”形成鮮明對比。
吳道子創立了“疏體”,恰恰與顧愷之“密體”相對應。吳道子的具體用筆與造型都運用了“疏體”的表現方式:疏給人的感覺是明亮,是外拓的表現。特征為“疾”,“疾”是線面用筆中基本的筆勢,表現一種外露的疾速運動之美,給觀者一種強大的力量感。整體的感覺是雄渾、樸拙、勁健、富有張力。
圖3左中人物衣裙向內用筆,用線密集,在衣角和轉折處多用向內收的折線,從視覺上給人的感覺則是緊密、精古而雅秀,有內斂之象。圖3右線條組織疏朗,線造型圓滑流暢,在每一個結構點的轉折處都很好地利用線條的變化和特有的形態表現出來,呈現出剛健、疏朗之象。
造型的內擫與外拓美不僅出現在人物畫中,山水畫中也極其明顯,如圖4左山體尖銳陡峭,用了大斧劈皴和小斧劈皴法。斧劈皴用筆造型頓挫有形,方折明顯,與山石的外造型一致,有向內收縮的趨向,使得山石更有聳立挺拔之感。圖4右《溪山行旅圖》畫面勢狀雄強,山體寬大,植被茂盛,山石主要用雨點皴和豆瓣皴法,雨點和豆瓣的用筆造型本身就是圓潤的用筆,和山石渾厚的外輪廓形成統一語言,視覺上增加了造型向外的張力。
花鳥畫中,物象的外形與結構線的曲直、縱橫、長短、方向也能形成靈巧、渾厚的美感。如圖5左中荷花的形兩邊是相背,線端相交處有外向之力,中部圓弧內收、緊斂,外形削瘦,量感輕巧,荷葉外形方正利索。圖5右中荷葉和荷花的外形兩邊相向,相向的圓弧線,線端內向收斂,中部有向外的張力,外形圓渾、飽滿,量感宏闊、厚重。
三、其他傳統美術作品造型的內擫和外拓美
回顧中國的美術史,在新石器彩陶的時代開始有這兩種造型美的傾向,工藝造型的方與圓、肥與瘦以及大輪廓的走向,都能給人不同的造型美感。如四羊方尊外觀整體呈現方形,腰身向內收縮,方口的邊緣向外翻起形成大沿,頸部高聳剛勁有力,整件作品充滿了神秘和莊重的氛圍;神人紋彩陶壺的花紋主要以線條為造型手段,外形向外擴展,特別是中間部位,有一種力量內聚、圓渾飽滿、含蓄、雍容大度之美。
我國古代雕塑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品,也蘊含著中國人的審美。它們外輪廓形的張斂、收放,不僅顯示開張外放和圓渾內隱之勢,還能表達含蓄的靜美和外向的動美。如東漢石獅的造型總體邊緣都有著強烈的凹凸韻律,背部收縮,四肢舒展,整個造型呈現出動感十足的外放開張之勢,蘊含著強烈的運動感和力量感,體現著漢代勇武豪邁的時代特征。順陵石走獅大石獅體態壯碩雄健,威猛無比,鼻大嘴闊,雙目圓瞪,氣勢非凡,簡潔的線條使整個石獅更具整體性,而不是細致入微地描繪細節,外形和東漢石獅相比只是有適度的起伏,整個身體顯示一種向外的沖動與張力,而因外輪廓圓渾整一,把力的外射感抑制了,變成了一種內向的、含蓄的力的表達。
四、結語
中國畫藝術在幾千年的發展、傳承和成熟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審美形式,畫家們在每一個時代創作的作品中,都呈現出時代特點,同時還賦予主觀意識,使作品本身具有人格化的特點。造型以內擫和外拓兩大主要方法塑造了優美和壯美的審美范式,這并不是畫家們刻意為之,而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特殊情趣。我們學習古人精髓并沿著古人的方向前進的同時,還應該要“出奇立意”,依循中國畫造型的審美規律,探索新的表現方法。
參考文獻:
[1]周凱達.關系筆墨:觀念演進與形式嬗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
[2]樊波,王伯敏,周積寅.中國畫藝術專史:人物卷[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3]周凱達.對任伯年、吳昌碩繪畫形式語言的比較研究[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05.
[4]郭粒.中國人物畫中的線描表現語言芻議:從吳道子與李公麟談起[J].美與時代,2021(8):86-87.
[5]許路.“內擫外拓”筆法芻議[J].青少年書法,2022(10):54-58.
[6]楊影.中國畫造型研究[J].今古文創,2020(14):78-79.
作者簡介:
莫秋瓊,南寧師范大學師園學院美術學專任教師。研究方向:美術學、中國花鳥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