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彬 汪濤

摘? 要:當前環境工程專業教學過程普遍存在理科化現象,重理學分析而輕工程實踐。產教融合是將傳統的工科教學過程和工程實踐相結合,但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存在案例 “紙面化”等問題,從而無法達到產教融合的目的。因此,開展項目化教學,構建課堂內外一體化的項目課程體系對產教融合至關重要。經過研究發現,以企業教師和高校教師為教學團隊,能豐富教師結構;以企業項目和典型項目任務為教學指引,能使企業的項目與課程的內容銜接;以高校和企業為教學平臺,能使高校的教學資源與企業、行業的需求相互補充;以“1+X”證書為教學評價標準,能豐富課程的評價方式。該邏輯及方法對產教融合項目化課程體系構建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環境工程;產教融合;項目化;課程體系;理實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G7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0-0104-0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s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phenomenon of science, which attaches more importance to scientific analysis than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s a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eaching process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but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re are often problems such as "paper" cases, so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an not reach the goal.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arry out project-based teaching and build a project curriculum system integrating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It is found that taking enterprise teachers and university teachers as teaching team can enrich the teacher structure. Taking enterprise projects and typical project tasks as teaching guidelines, it can connect enterprise projects with curriculum content; taking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s the teaching platform can make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industri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taking "1+X" certificate as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tandard can enrich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courses. The logic and method have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project curriculum system of production-teaching integra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projectiz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當前工科專業教學過程普遍存在理科化現象,重理學分析而輕工程實踐等問題。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學內容重理論化,在學生的工程思維和動手能力培養方面存在設計上的欠缺。產教融合是將傳統的工科教學過程和工程實踐相結合,盡管近年來各大高校都高度重視產教融合的實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產教融合流于課堂案例教學而缺乏實踐指導,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存在案例 “紙面化”等問題,從而無法達到產教融合的目的[1]。因此,開展項目化教學,構建課堂內外一體化的項目課程體系對產教融合至關重要。項目化教學,區別于傳統的課堂案例教學,其主要由課內和課外實際項目化的動態學習和實踐教學組成。其實施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工科專業傳統教學的理論化和完全知識化的弊端,提升學生的工程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以企業項目和典型項目任務為教學指引,能使企業的項目與課程的內容銜接;以高校和企業為教學平臺,能使高校的教學資源與企業、行業的需求相互補充;以“1+X”證書為教學評價標準,能豐富課程的評價方式。本文通過研究和分析動態項目化課程體系構建的邏輯和難點,完善構建方法和核心內容,以期進一步完善基于項目化課程體系的產教融合實踐體系。
環境工程是一門工科類學科,其專業領域包括:污水處理、工業廢水處理、垃圾填埋、廢物管理、固體廢物處置和環境監測。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環境問題也不斷加劇,我國也對環境保護和環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需要大量具備環境工程專業知識的環保技術人才,所以對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從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非常重視在環保技術和設備方面的發展,這使學校在環境領域的科研成果開始向生產部門轉移,據中國環境報報道,我國環保產業正處于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未來將繼續發揮“綠色引擎”的作用,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環保產業逐漸成為我國重要的經濟支柱產業之一,根據教育部數據顯示,我國有專業學位授予權高校共有537所,其中大學452所、學院431所。截至2020年9月底,全國高校總數為749所(含獨立學院)、專科(高職)院校1 094所、中職學校2 814所。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和“碳達峰、碳中和”要求的提出,社會對環境領域專業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大,對行業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標準。因此,環境領域人才培養工作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環境工程專業認證為契機,積極推動各院校間教育資源共享,根據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制定校企合作培養方案。
一? 環境工程學科人才培養現狀
當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普遍存在“理科化”問題,重科研重理化分析而輕工程實踐,導致學生能力培養和企業實際需求之間存在結構失衡,有必要根據市場需求及時進行調整,環境工程專業培養目標應與企業發展相匹配,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同時還要與國內其他專業進行有效融合。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培養應用型人才成為社會急需,當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存在以下問題[2-3]:①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②課程體系不完善;③教學方法單一;④師資隊伍不健全等;⑤社會服務功能不強;⑥產學研協同機制缺乏。從人才需求來看,中國環境工程專業的人才缺口比較大,其中不乏一些優秀專業的畢業生,而很多本科畢業生不能滿足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所以從目前高校情況來看,環境工程專業培養目標的設定必須與時俱進,根據社會需求與經濟發展,進行適時的調整。目前本科階段的環境工程專業培養目標是將學生培養成掌握水、氣、土壤等環境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夠在相關領域從事規劃、設計、管理和運營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因此,構建環境工程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成了緊密理解行業發展、與時俱進的重要途徑。目前國內高校產教融合教學模式主要有:校企合作(企業、學校聯合辦學)、校校合作(政府引導下的產學研合作)、產學研結合以及多種融合模式。在“雙高計劃”建設過程中提出要堅持需求導向、質量為先的原則,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目標,圍繞專業建設通過校企合作等產教融合方式進行一系列探索與實踐,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充分發揮企業的積極性和學校的創造性,結合以學生為本,以產出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推動產教融合模式的動態調整。因此,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人才培養需要深入探討環境工程專業教育與產業創新之間的關系以及產教融合改革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二? 動態項目化課程體系構建是產教融合模式的核心和關鍵
動態產教融合是將教學過程與企業產品制造、生產過程融合為一體,即高校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學生。其重心在于教學的實踐和專業知識的培養。產教融合可以有效地整合行業、企業與地方高校的優勢,培養一批具有技能、創新能力的人才。除此之外,產教融合的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地方高校以及各大企業行業等多方的支持。
項目化課程體系是將傳統的課程體系中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是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的核心和關鍵,它是以項目為中心、以專業為基點、以能力為核心、以知識為本位的課程體系[4]。項目化課程體系構建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和關鍵,要從思想觀念、價值導向、教學理念、課程體系和教材建設等方面,全面推進和深入實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的課程體系改革,全面推進以項目導向為主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構建項目化課程體系,在實現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使其在學習中獲得新的知識并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由于課程體系依據項目的需求進行構建,使學生在項目完成過程中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應用,從而達到對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對于環境工程專業來說,在完成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可以對企業的相關崗位工作流程進行梳理,為后續相關課程學習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就是通過構建基于項目化的專業課程體系,實現教學和項目活動的有機結合,使學習更加生動有趣。產教融合的大背景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開展項目化教學。項目化課程體系的構建,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至關重要,如何才能有效地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項目式課程體系,將是未來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和關鍵。因此,項目化課程體系構建便顯得格外重要。項目化課程體系的構建能提高院校的教學質量,也能更好地服務于行業、企業和地方經濟。
三? 動態項目化課程體系構建難點
產教融合過程中,高校想利用行業、企業豐富的資源,進而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完善教學體系等;而大多數行業、企業在合作中,會追求利潤,不會進行具有風險性的投資。大部分高校與企業、行業合作沒達到預想的要求且資源共享有限,合作企業、行業所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沒有很好地發揮資源作用,合作過程中所呈現的成果不顯著。原因是參與產教融合的各方,如高校、行業、企業各方的利益點和關注點不同,導致結合效果較差。要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于求同存異,找到各方的最大公約數,從而共同推動產教融合項目化課程體系構建落地。目前大部分項目化課程構建過程中會存在各樣問題。在構建過程中,教學項目比較陳舊、較少且不全面、典型性不強、可操作性不強、綜合性較差、與課程銜接性較差等[5]。缺少職業能力需求分析,缺少合理的課程定位,缺少科學的課題選擇,缺少職業能力訓練項目設計,缺少合理的課程教學設計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培養質量,還會使產教融合項目化課程體系構建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對高校的教學質量提升是不利的。另外,還會導致學校在教學管理、考核方式等方面受到限制和影響,以及導致高校不能很好地進行課程開發設計和課程資源共享。因此,在產教融合項目化課程體系構建過程中要重視這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 動態項目化課程體系的建設邏輯與方法
以校企深度合作為基礎,通過“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和模塊化教學方法構建了一套以“需求為導向、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項目化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以學生為中心,實現了知識與能力的高度整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并使其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我職業能力素養。
(一)? 項目化課程體系構建邏輯
“項目化”,是指通過建立在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基礎上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它打破了傳統教學的線性模式,以企業真實案例作為基本素材,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通過課程開發、課程實施等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職業崗位中,實現教學與實際生產密切結合。高校以校企深度合作為基礎,構建專業項目化課程體系應遵循以下基本邏輯:一是從職業崗位出發設定專業任務或項目;二是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中心構建課程結構。“理實一體化”在高職院校教學中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二)? 校企深度融合的模塊化教學方法
為了保證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完整性,構建高質量、高水平的模塊化課程,我們通過校企合作項目化課程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項目化課程體系基于學生的認知規律與職業能力發展規律,將專業核心課或主干核心理論知識通過模塊化課程體系進行講授。每個模塊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是一種高度綜合的系統化教學方法。學生根據自身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發展需求,結合項目化的“理實一體化”學習內容和模塊劃分來選擇自己適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并在學習中不斷完善自己對行業、企業生產實踐的認知。通過該教學模式構建“理實一體化、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項目化課程體系,充分發揮了“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作用。教師向學生發布任務,學生在教師的教學以及指導下完成的項目內容就是項目化課程。在項目化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需要請企業人員作為教師與高校內的教師共同制定符合雙方要求的教學項目。高校、企業都需要考慮題目的合理性,并在項目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問題給予指導,產教融合項目化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其構建是高校和企業共同探討的結果,是雙方利益的平衡點。通過項目教學完成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最終達到企業用人標準。這樣既能實現高校教學的目標,也能滿足企業的實際生產需要,真正做到產教融合[6]。同時項目化課程體系要以項目任務為載體,以學生為中心,由高校和企業教師共同制定項目化課程。高校方面,要以現有的課程體系標準作為參考來對接行業、企業標準。高校和企業要將原有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行業、企業標準進行整合,細化出適合教學的項目。在課程構建體系的過程中將專業知識與企業需求相結合,不僅能滿足產教融合的發展需求,還能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同時也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使得學生對專業、企業、行業更加了解。教師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現有教師隊伍結構,培養出具有高水平的項目化課程團隊,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實踐經驗進行充分整合,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并提供更好的實踐環境[7]。
項目化課程體系構建邏輯及方法為[8]:通過真實項目的導入結合學生沉浸式教學,從而實現產教結合。課程建設的重點是真實項目的動態建設,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項目化特色教材建設,并配套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考核體系,最后可頒發“1+X”證書(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此外,可以將項目內容以學習任務的方式下發給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作品以項目書形式呈現,進行課程項目化考核。由此可見,動態項目化課程體系在產教融合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項目化課程體系的構建中,課程的設計要開放化,課程的組織要團隊化,課程的成果要產品化,課程的實施要生產化,課程的評價要多元化[9]。根據專業課程的教學標準確定對應的實訓崗位,并根據課程目標明確工作任務、內容和開展方式。項目化課程的構建包括提出項目任務、方案制訂、知識講解、方案實施和課程考核。項目化課程的構建包括制定項目方案、任務實施、評價考核[10]。項目化課程教學的方法包括探究學習法,任務驅動法、展現演示法和小組協作法等。項目化課程的構建包括教學內容的模塊化,教學方法的項目化,課程評價的過程化,教學效果的成果化。項目化課程體系構建方法包括明確崗位需求,確定培養方案;根據工作需要,確定課程方案;改革課程標準,選取典型項目。項目化課程體系的構建包括面向崗位定位專業,通過工作任務分析與崗位描述明確任職要求,根據崗位描述和任職要求開發項目化課程。總的來說,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學生能力培養為中心,提倡校企合作,打造卓越工程人才新模式。
五? 結論
環境工程專業培養目標應與企業發展相匹配,符合時代發展需求,同時還要與國內其他專業進行有效融合。企業教師與高校教師合作,豐富教師團隊;以企業項目和任務為指導,與課程內容相銜接;整合高校和企業資源,滿足行業需求;以“1+X”證書為評價標準,培養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華榮.以案例教學推動大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1(4):62-64.
[2] 蔣有錄,查明,任擁軍,等.以課程建設為核心構建優質專業教學平臺[J].中國大學教學,2013(10):34-36.
[3] 劉雨心.高等工程教育如何推動區域產業轉型——謝菲爾德大學先進制造研究中心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1):157-163.
[4] 柴如瑾,郭曉蕾.創新產教協同機制造就卓越工程人才[N].光明日報,2022-06-14(13).
[5] 王曉娟,韋韞韜,劉世民.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項目化課程教學的研究與設計——“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為例[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33(6):190-192.
[6] 孔翔,吳棟.以混合式教學改革服務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初探[J].中國大學教學,2021(Z1):59-62.
[7] 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8] 袁月梅,姚美村,潘明皓.以課程考核模式改革為引擎加速推進“雙一流”高校本科人才培養的內涵建設[J].高教學刊,2020(9):15-17.
[9] 張勇,王珊娜.我國專業教育鏈的雙斷點現象致因與彌合思路[J].中國大學教學,2022(8):89-96.
[10] 吳飛,吳超,朱強.科教融合和產教協同促進人工智能創新人才培養[J].中國大學教學,2022(Z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