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月 安娟 吳希媛 宋紅麗
摘? 要:地理科學專業作為一個師范類專業,其核心課程對國情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在人才培養時進行課程思政體系建設顯得更為重要。為此該文以地理科學核心課程土壤地理學為例,從課程思政目標、課程目標、思政素材、教學設計、考核評估及教學反思等方面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構建“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管理”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為其他相關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土壤地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教學評估;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0-0144-04
Abstract: The major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is regarded as a normal major, and its the core curriculum contains abundant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national conditions education,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educ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constru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in personnel training. Taking Soil Geography, the core curriculum in geographic scienc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ractic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curriculum objectiv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s, teaching desig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constructs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of "goal-content-implementation-evaluation-manage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other relevant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Soil Geograph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evaluation; teaching reflection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系統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在理論講授和實踐指導環節下足功夫、夯實深度、把活做細,構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形成強大育人合力。2005 年,上海市在中小學推進以“學科德育”為核心理念的課程改革,被認為是課程思政的雛形[1]。2014年,課程思政改革在上海市率先實施[2-3]。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8年,全國開展課程思政的推廣工作,課程思政研究熱潮由此拉開序幕[2-4]。2020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強調高校課程思政要融入課堂教學建設,要健全高校課堂教學管理體系,改進課堂教學過程管理,提高課程思政內涵融入課堂教學的水平。因此,在高校開展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環節。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5]。課程思政也是一種教學思維方式,在講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運用德育的學科思維,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將其轉化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化、生動化的有效教學載體,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6]。目前,部分知名院校課程思政建設走在前列,落實得當,但絕大多數地方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還在路上[7]。地理科學專業作為一個師范類專業,其核心課程對國情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蘊含著豐富的育人資源[4],在人才培養時進行課程思政體系建設顯得更為重要。因此,本文結合臨沂大學地理科學專業核心課程土壤地理學近年的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從課程思政目標、課程目標、思政素材、教學設計及考核評估等方面闡述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構建了“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管理”五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圖1)。
一? 課程思政目標
土壤地理學是地理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是自然地理學與土壤學之間的交叉學科[8],其教學內容包含理論講授、室內實驗和野外實習三環節,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蘊涵著豐富而鮮明的思政元素。基于此,本課程在課程思政建設時以增強學生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樹立學生勤儉節約和綠色可持續發展觀為方向,通過理論講授、視頻觀看、案例分析、課堂討論及實地考察等教學方法,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政策、家國情懷等方面確定思政教育融合切入點,進行土壤地理學課程思政建設,主要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為:①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培養學生個人素養及家國情懷;②理論聯系實際,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探索精神;③強調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理念,樹立學生勤儉節約和綠色可持續發展觀。最終實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于一體的課程建設目標,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及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二? 課程目標確立
依據臨沂大學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課程特點,設置課程目標。在臨沂大學地理科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2021版)中,土壤地理學課程支撐畢業要求4.1(掌握自然地理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理論、實驗技能和發展概況)和畢業要求7.2(結合環境問題滲透綠色思想、人地和諧關系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由此本課程設定4個課程目標。課程目標1,能夠通過學習土壤發生、發育、分異和分布規律等內容,了解土壤地理學的學科發展及在地理學中的地位;掌握土壤的物質組成和性質;掌握土壤的發生規律及我國主要土壤類型的成土過程;掌握我國主要土壤的分布規律,重點掌握我國南方及北方主要土壤類型的形成、分布、特性及其利用改良的途徑;掌握我國目前土壤分類的原則、方法和現狀,了解國際現行土壤分類的情況,培養學生基本素養和愛國情懷。課程目標2,理解土壤地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了解土壤地理調查的基本方法,能夠正確采集土壤樣品及進行簡單的樣品處理,掌握土壤地理學中的基本實驗技術和操作技能,提升團隊協作能力,運用土壤地理學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對土壤剖面進行描述。課程目標3,具備綜合分析能力,能夠運用綜合法、分析法分析土壤圈的地位和作用、土壤形成發育過程、土壤肥力等問題;具備實際應用能力,能夠運用國際土壤質地分類三角圖判讀土壤質地。課程目標4,通過課程學習,能夠了解土壤與環境的關系,樹立學生保護土壤,保護環境的意識,培養學生人地和諧和可持續發展觀念。
三? 思政素材挖掘
臨沂大學是沂蒙老區弘揚沂蒙精神的一所高校。沂蒙精神要點為:吃苦耐勞、勇往直前、永不服輸、敢于勝利、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和無私奉獻[9-10]。習近平總書記把沂蒙精神的特質高度概括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滴灌式課程思政模式,將思政內容一點一滴地灌輸給學生。比如在講到土壤類型時,將沂蒙精神融入課堂教學,首先讓學生來思考一下我們所在區域沂蒙山區土壤是什么類型,進而引出沂蒙精神,講授沂蒙紅嫂事跡,采用啟發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愛黨愛國,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讓學生既學習了理論知識又進行了思政教育。
土壤地理學這門課綜合了從理論到實踐、從微觀到宏觀、從課堂到大自然的大量內容,且隨著學生的學習,不斷深入、拓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好的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在實驗和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求真務實和探索精神的條件。根據課程每一章節內容,深入剖析思政元素,建立課程思政案例庫,將思政內容巧妙地融入到教學內容(表1)。
四? 教學設計
(一)? 課程思政教學方法
在理論教學方面,課程充分利用現有教學、技術資源,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學生自主參加線上課程的學習,作為傳統線下學習的補充。在線下課程中通過雨課堂等教學輔助軟件,采用啟發式(理論講授、視頻觀看)、討論辯論式(設置課堂討論題)、自主探究式(實地考察)和案例式(案例分析)等多種教學方法,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內容;在實踐教學方面,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其動手能力及團結協作精神,將實踐與理論充分結合,讓學生真正地意識到土壤地理學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 課程思政教學過程
以土壤酸堿性課程為例進行詳細闡述。教學目標主要為掌握辨析土壤兩種酸度的異同,土壤酸堿度的空間分布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理解土壤酸堿性的形成原因。所展示的思政素材為我國土壤酸堿性的南北差異,所要達到的思政目標為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教學講授過程如下:通過一張受酸雨侵蝕樹木的圖片引出本節內容,讓學生根據圖片內容思考圖片展示的問題以及產生該問題的原因,使同學們初步了解酸化問題;引導學生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闡述導致土壤酸化過程的致酸離子,理解土壤酸化形成過程,進而思考喝茶會不會造成“鋁中毒”;結合我國土壤酸堿度分布圖,明確土壤酸堿性存在空間差異,在此基礎上探討造成土壤酸堿性空間差異的原因,分小組討論分析并給出答案;分析土壤酸堿度對植物生長、土壤微生物活性、有益和有害元素轉化等方面的影響,闡述土壤酸堿度的生態學意義,融入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認識物質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最后總結本節內容并設置課后探究:查找相關資料,分析自己家鄉土壤屬于何種酸堿度,對于酸堿土壤如何進行改良。加強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深入理解,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 教學評估及教學反思
為了更好地將課程思政考核融入教學評估,對考核評估方法進行改革如下。
由單一化考核方式轉變為多元化考核,為了更好地體現學生的水平,在教學過程中即時、動態、多次對學生實施的評價,并在最終成績里添加過程化成績(課堂討論,課堂表現,筆記、課件展示和階段性學習測驗等),并量化各部分成績的權重。具體包括平時成績、實習成績、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四部分。
其中,期末考試成績占45%(試題內容根據課程目標考查學生對土壤地理學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及分析解決實際應用問題的能力),過程考試成績(平時成績、實習成績和期中成績)占55%。過程考試成績:平時成績包括通過作業、單元測試和課堂表現進行考核(其中作業成績占40%,重點檢查學生重點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單元測試成績占40%,考核學生對章節知識點的復習、理解和掌握程度;課堂表現成績占20%,依據學生課堂表現及考勤情況考核學生綜合素質);實習成績通過實習報告進行考核(每次實驗實訓活動結束后,學生要寫出實驗實習報告,作為考核的依據,重點考察學生對實驗內容的掌握情況,根據實習報告內容完整性、正確性評定成績。取各次成績的平均值作為實驗實訓的最終成績);期中成績為課堂講練成績,主要是對重點知識及框架的總結歸納及應用(提前布置六組課堂討論題,這些討論題的特點是貫穿各章前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隨機抽取一組題目,自由發揮,并進行課件設計與展示,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靈活運用能力及團結協作精神)。計算公式如下
學業成績=期末考試成績×45%+期中成績×15%+平時成績×20%+實習成績×20%,
平時成績=課堂表現×20%+平時作業×40%+單元測試×40%。
由知識考核為主轉變為知識和能力并重,課程考核內容設計時減少客觀性、記憶性的考核內容,增加主觀性、綜合性、實踐性的考核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單一主體評價轉變為多元主體評價:邀請校內外同行參與課堂教學和考核,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交流與比較。同時鼓勵學生參與課程考核評價,對課件展示、課堂辯論討論等環節開展學生自評、互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以逐步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
考核過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考核:在學生課件展示和課堂討論評分中增加思政元素分數,使思政元素徹底貫穿整個課程。
從2021級地理科學專業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表(表2)得出,4個課程目標的達成度分別為0.858、0.949、0.807和0.733,能夠反映出學生對土壤地理學課程專業知識和思政元素的掌握情況較好。課程思政改革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持續改進和完善,比如課程目標4的達成度相對較低,下一步應改進措施提升此目標的達成度。
六? 結束語
本文基于地理科學專業人才培養特點,首先確定了課程思政建設目標,結合人才培養方案,設立了土壤地理學課程目標,通過思政素材挖掘,建立課程思政案例庫,再采用啟發式、討論辯論式、自主探究式和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內容,最后分析評價了課程目標達成度,并為改進后續教學提供指導。形成了“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管理”五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以期更好地解決思政課與專業課兩張皮的問題,為其他同類相關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供指導。
參考文獻:
[1] 于萬里.工科課程思政建設的實踐探索:以寶石學概論為例[J].高教論壇,2021(9):32-34,39.
[2] 賀武華,王凌敦.我國課程思政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4):26-30.
[3] 王雪梅,劉泉.基于四位一體的地方高師院校“土壤地理學”課程思政教學設計[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22,41(11):116-130.
[4] 李權國,張弢,文力,等.高校地理科學專業“課程思政”與德育價值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20(1):54-56.
[5] 劉憲鋒,李晶.課程思政背景下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4(4):91-96.
[6] 宋紅麗,劉前進,安娟,等.高校地理科學導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高教學刊,2021(34):112-119.
[7] 田其濡,趙思琦,劉詩雨,等.地方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路徑探索與實踐[J/OL].中國教育技術裝備:1-3.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4754.T.20230927.1439.004.html.
[8] 趙軍,戴沈艷,劉子豪,等.“土壤地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6(S1):16-20.
[9] 宋紅麗,吳元芝,董彬,等.沂蒙精神融入地方高校地理學類課程思政教學探究[J].高教學刊,2023(8):189-192.
[10] 岳峰,徐東升.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路徑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9(2):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