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深度學習有利于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與落實核心素養培養,是當前教育領域大力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提高對深度學習的重視程度,將其應用于教學實踐中,為優化課堂結構、豐富教學形式、促進課堂提質增效奠定良好基礎。主要分析了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改革趨勢與教學策略,提出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整合數學知識以及做好教學組織設計等策略,旨在以凸顯學科本質的深度學習活動,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升,培養綜合型、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深度學習視域;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思維培養
作者簡介:徐艷(1975—),女,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順南街小學校。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學生的學習應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作為一種鼓勵學生探索數學知識本質和規律的學習理念,深度學習有利于落實新課標中對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要求。基于此,在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師應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結合已有知識與經驗,運用科學的數學探究方法,建構、遷移應用新知識,從而提升數學教學成效。
一、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改革趨勢
(一)關注視角的轉變:由教本轉向生本
深度學習視域下,課堂教學的關注視角應由“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充分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這一關注視角的轉變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承擔起引導者和輔助者的角色,既要為學生預留出足夠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空間,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又要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和積極維護課堂秩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這種關注視角上的轉變符合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學生學習需求,因此,教師要積極順應發展趨勢,明確師生在課堂中的地位[1]。
(二)課堂教學的轉變:由零散轉向結構化
深度學習理念強調教師應在教學中堅持整體性的原則,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引導學生搭建結構化知識框架,建立起對數學知識的系統化認識。因此,基于深度學習理念的數學教學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清晰地認識到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探究數學學科的本質規律和特點,領會到數學知識的內涵。
(三)教學目標的轉變:由知識教學轉向素養培養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往往將教授學生課內重難點知識作為教學目標而忽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深度學習視域下,教師需要將核心素養培養作為核心教學目標。這種轉變能夠使數學課堂的職能更加豐富、育人活動更加均衡,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側重點從掌握知識轉變為發展數學能力、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2]。
二、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策略探究
(一)基于深度學習視域,科學設定教學目標
深度學習視域下,設定符合深度學習理念的教學目標是小學數學教師的首要任務。教學目標需要具有明確的深度學習特征,如思維能力培養、知識結構建構、知識遷移應用等。教師需要將深度學習的特征融入教學目標中,為后續基于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工作的進行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平行四邊形的認識”一課的教學重點為幫助學生建立平行四邊形的概念,使學生能夠說出生活中常見的含有平行四邊形的物體,認識到平行四邊形的重要性。基于上述教學重點,教師可以將指向深度學習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1)重要知識目標:能夠直觀地辨認平行四邊形,建立平行四邊形的概念以及初步了解平行四邊形的性質。(2)思維能力培養目標:能夠通過觀察平行四邊形,初步認識到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長方形之間的關系,發展分析思維和創造性思維;能夠通過找出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認識到平行四邊形在生活中的應用意義,發展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性思維。(3)知識結構整合目標:通過將本課內容與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等圖形知識,以及“平行與垂直”“畫垂線和點到直線的距離”等知識點相聯系,形成以圖形為主的數學知識結構。(4)知識遷移應用目標: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平行四邊形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鞏固課上所學知識。
科學的教學目標能夠為后續教學工作的有序進行明確方向。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落實所設定的教學目標,保證教學目標能夠切實發揮促進數學教學質量提升、落實深度學習理念的積極作用。
(二)梳理課堂教學內容,整合數學知識
在設定了符合深度學習理念的教學目標以后,教師需要將教學設計的重點放在梳理課堂教學內容上,總結重難點知識并找出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從整體的角度出發,通過重構知識內容開闊學生的數學學習視野。在教授新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關聯課外知識或已有知識,幫助學生清晰認識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將新知識與舊知識關聯起來并將其納入整體數學知識體系中[3]。
例如,“小數乘小數”一課的重點知識為小數乘小數的意義、計算方法,以及一些有規律的比較大小規則。在此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意義”“小數乘整數”等內容,具備一定的學習基礎。“小數乘小數”是在上述內容的基礎上延伸的,在學習了“小數乘小數”一課的內容以后,學生可進一步深化對小數的意義、性質及其計算方法和規律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簡要復習學過的小數及其與乘法相關的知識,同時設計結構化的知識清單,將學生已有舊知識、課程重點知識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具象化呈現,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小數相關知識點之間的聯系。
整合歸納知識點,將知識點以結構化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有利于學生將零散的知識點有序地整合到一起,形成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從而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整體的知識結構,實現深度學習,提高學習質量。
(三)搭建深度學習路徑,做好教學設計
1.應用情境教學,促進深度思考
教師可以創設真實情境,應用情境教學法給予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深度思考,發展思考能力。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需要基于最近發展區原則,利用學生熟悉且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事物創設情境,提出與學生學習能力相匹配的問題,引導學生置身情境中,進行思考與分析,解決數學問題[4]。
例如,在“分數的意義”一課的教學中,由于學生在此前已經初步認識了分數,知道分數是如何產生的,因此,該課的教學重點為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除物體、計量單位可以用單位1表示之外,許多可以看作是一個整體的物體也可以用單位1表示,而將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1份或者幾份的數,便叫做分數。為了幫助學生掌握課程重點知識,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情境:“花花過生日時,邀請自己的4個好朋友到家中參加生日宴會,花花的媽媽為4個小朋友準備了一袋糖和一些水果作為零食。假設這袋糖有4顆,每個人可以分到1顆,那么每個人可以分到幾分之幾呢?”根據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學生可以得出答案為。接著,教師可以提出問題:“花花的媽媽買了一個圓形的蛋糕,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能夠得到個蛋糕。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這里的一顆糖和分給小朋友的一份蛋糕都可以用表示呢?”
通過情境引導,學生能夠認識到,可以將一些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只要將這個整體平均分成4份,就可以用表示,而這個整體可以被叫做單位1。
這種教學方法能夠為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意義奠定良好基礎。
2.應用問題導學,驅動深度探究
問題導學教學法主要以問題驅動學生深度學習與探究。應用這種教學方法的關鍵在于如何設計具有層次性、結構化的問題鏈,通過問題營造探究與思考的氛圍,從而使學生在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進入深度學習狀態,實現深度學習與思考。除此之外,在設計問題時,教師需要合理控制問題的數量,提升質量,盡量使每一個問題都能夠成為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的關鍵問題。
例如,“比的意義”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比的意義以及比和分數、除法之間的關系。該課內容與除法和分數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可以通過設置階梯性問題,引導學生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義,并利用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探索比的基本性質。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問題鏈:(1)學校升旗時用的國旗長240cm,寬160cm,比較這面國旗長和寬的關系,你能夠發現什么?(2)如何用算式表示這面國旗長和寬的倍數關系?(3)240比160和160比240一樣嗎?如果調換兩個數字的順序,會發生什么?(4)假設六年級四班的6名學生承擔本周的升旗任務,需要護送國旗,從操場的入口到升旗臺距離大約為300米,需要走5分鐘,怎樣用算式表示學生每分鐘行走的路程?如果用比的方式,應該如何表示?(5)通過對比上面兩個例子,你發現了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以現實情境為載體設計問題鏈,引出比的兩種情形,引導學生結合問題鏈展開自主探究,有利于學生認識比的意義以及比和除法之間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討論和交流,從而營造良好的自主探究氛圍,提升深度學習成效。
3.滲透數學思想,培養深度思維
傳統的應試教育方法指向低階思維培養,而基于深度學習的課堂教學則指向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強調設計階梯性的教學活動,并在其中滲透數學思想,從而引導學生逐步由低階思維發展為高階思維[5]。
例如,在解“小明5年前的年齡和小蘭7年后的年齡相等,小明4年后的年齡和小蘭3年前的年齡和是45歲,問小明和小蘭今年多少歲?”這道題時,部分學生可能會因為題目中給出的條件較為復雜而產生畏難心理。對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融入數形結合思想,為學生展示如何將文字轉化為圖形。教師可以在黑板上畫出表示兩個人年齡的線段圖(如圖1)。根據線段圖,學生能夠很清晰地分析出題目中給出的隱藏條件,即兩個人的年齡差為5+7=12(歲),再根據“小明4年后的年齡和小蘭3年前的年齡和是45歲”得出小明的年齡加上4歲再加上小蘭的年齡再減去3歲應是兩個人今年的年齡和,將這個計算式簡化后,可以得到兩人今年的年齡和是45-4+3=44(歲),因此,小蘭的年齡為今年的年齡和減去兩個人的年齡差再除以2,列計算式為(44-12)÷2=16(歲),小明的年齡為16+12=28(歲)。
在上述問題的教學中,基于數形結合思想的解題方法即通過展示圖形,使學生清晰地看到每個人年齡的變化,從而有效獲取題目中的隱藏信息,快速解決數學問題。這種教學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效率和質量,也能培養學生的深度思考能力,為學生未來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4.引導社會實踐,促進深度拓展
深度學習理念的核心是使學生在理解和記憶的基礎上進行創造、評估、分析與應用。基于此,教師可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為目的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將教學問題任務化、教學任務活動化,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強化記憶,提升學習效果。
以“認識負數”一節課的教學為例,負數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以小組為單位的“尋找負數在生活中的應用”的實踐任務,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生活,找出負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場景,以及為什么在這些場景中應用負數,說一說負數的意義。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個小組合作探究任務,要求學生在分小組尋找負數的過程中,找一找-15%、-4.5、-1°C、-2等負數會出現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以及分別代表了什么意義。
這樣的拓展實踐活動既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的負數知識,也能為學生后續應用負數解決問題奠定良好基礎。除此之外,在觀察生活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發現生活與數學之間的聯系性,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三、總結
綜上所述,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師應準確把握教學改革趨勢,由教本轉向生本,由零散轉向結構化,由知識教學轉向素養培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整合數學知識以及做好教學設計,從而落實深度學習理念,提升數學教學成效。
[參考文獻]
[1]施維佳.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策略探究[J].新智慧,2023(13):81-83.
[2]閆盼盼.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探究:以“比例的意義”課程教學為例[J].教書育人,2023(4):57-59.
[3]康毅,高小清.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大單元教學的策略:以北師大版六下“正比例”為例[J].教育科學論壇,2023(13):11-15.
[4]章曦雯.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策略[J].求知導刊,2023(33):65-67.
[5]張艷豐.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中英文),2023(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