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一體兩面,寫作教學不應該脫離閱讀而獨立進行?!多l土中國》是一部既生動易懂又邏輯嚴謹的學術著作,為高中生的議論文寫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在“三新”背景下,教師有必要將議論文寫作教學與整本書閱讀教學結合起來,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加強核心概念界定的訓練和高階思維的培養,以增強學生所作議論文的思想深刻性,提升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水平。
[關鍵詞]閱讀;寫作;概念界定;議論文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01-0015-06
【設計意圖】
高一學生首次接觸學術著作,有一定的畏難情緒和抗拒心理。因此,通過任務驅動激發學生對學術著作的閱讀興趣,并在此過程中教給學生閱讀學術著作的方法顯得十分重要?!多l土中國》有三個顯著特點:詩性的概念、散文化的結構、雜話式的表述。上述特點在增強學術著作可讀性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閱讀和理解的困難。這就需要引導學生了解學術思維的一般過程,即搜集現象—提煉普遍屬性—界定概念,并在此基礎上詮釋核心概念的內涵、厘清論述思路及把握論證結構。
《鄉土中國》閱讀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格物致知,跟著《鄉土中國》學習概念界定;二是學以致用,跟著《鄉土中國》學寫議論文。
引導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格物致知,探求事物的原理、法則,獲取對事物的理性認識。其中,概念界定有助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從而提出具有啟發意義的觀點。為此,筆者在課前進行了概念界定的示范,并布置了概念界定訓練和議論文寫作任務。
概念界定的示范:差序格局
1.與差序格局相關的形象化描述有哪些?(搜集現象)
①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
②我們社會中最重要的親屬關系就是這種丟石頭形成同心圓波紋的性質。
③像賈家的大觀園里,可以住著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寶釵,后來更多了,什么寶琴、岫煙,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墒莿萘σ蛔?,樹倒猢猻散,縮成一小團。
④在我們鄉土社會里,不但親屬關系如此,地緣關系也是如此……在傳統結構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這個圈子是“街坊”……有勢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窮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鄰的兩三家。這和我們的親屬圈子一般的。
2.從關鍵詞找現象的特征(提煉普遍屬性)
①“同心圓”“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以己為中心。
②“有勢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窮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鄰的兩三家”——依據中心勢力的厚薄而定。
③“勢力一變,樹倒猢猻散,縮成一小團”——伸縮自如。
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
⑤不但“親屬關系如此,地緣關系也是如此”——適用范圍。
3.理性詮釋(界定概念)
差序格局是一種發生在親屬關系、地緣關系等社會關系中(特征⑤),以己為中心(特征①),依據中心勢力的厚薄而定(特征②),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特征④),且能伸縮自如(特征③)的社會格局。
筆者布置了三個課前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進行研究性學習成果匯報。
任務一:請結合對“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解,以小組為單位畫出血緣關系差序格局圖。
任務二:請按照厘清概念內涵的一般思路“搜集現象—提煉普遍屬性—界定概念”,界定以下概念。每個學習小組完成4個概念的界定。
①團體格局? ? ②熟人社會? ? ③禮俗社會? ? ④禮治秩序? ? ⑤無訟社會? ? ?⑥長老統治? ?⑦血緣 ⑧地緣? ? ⑨橫暴權力? ? ⑩同意權力? ? ?長老權力 ?時勢權力
任務三:根據以下材料寫一篇議論文,要求厘清核心概念,靈活應用在《鄉土中國》中學到的說理方法。
《閑話中國人》中說,人生有三“得”,即學習時沉得住氣,成功后彎得下腰,失敗時抬得起頭。這三“得”也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準則和必備的素質。
對上述三“得”,你有何體會或思考?請選擇其中一“得”,自選角度,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教學掃描】
環節一:創設情境,呈現目標。
師:同學們,《淮南子》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論語》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些流傳千古的名言對教和學都富有啟迪意義。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老師要實現從“魚”到“漁”再到“欲”的轉變,即從講授知識、介紹經驗向指導學法、培養能力轉變。課前,老師已經給大家印發了任務清單,讓大家深入思考、自主完成任務。學習小組的組長檢查了大家完成任務的質量。這一節課,是問題解決情況的匯報課。請同學們在合作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展示交流。
環節二:合作探究,優化成果。
讓學生根據任務清單進行合作學習,由各組組長組織小組討論、研究,對本組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和進一步優化。
環節三:展示交流,規范評價。
任務一:請結合對“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解,以小組為單位畫出血緣關系差序格局圖。
第一學習小組和第二學習小組所作的血緣關系差序格局圖如圖1、圖2所示。
生1:配偶之間沒有血緣關系,第一學習小組的圖中的“配偶”不符合題干所提到的“血緣關系的差序格局”的要求,需要修改。
師:第二學習小組的圖在差序格局的處理上既符合情理,也符合法理。因為,從法律上來說,父母、子女之間關涉的權利與義務比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之間關涉的更多。通過畫圖,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在差序格局這種社會結構中,人與人之間構成了“以己為中心”的人際關系網。站在這張網的外圍往中心看,都是“自己人”,屬于“公”的范疇;站在這張網的中心往外圍看,離自己越遠的人,關系越淡薄。要維護這張網中的人際關系,需要強化禮治秩序。
任務二:請按照厘清概念內涵的一般思路“搜集現象—提煉普遍屬性—界定概念”,界定以下概念。每個學習小組完成4個概念的界定。
以第三學習小組界定核心概念“團體格局”為例進行說明。
第一步,搜集現象,尋找文本依據。
①我說西洋社會組織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們常常由若干人組成一個個的團體。團體是有一定界限的,誰是團體里的人,誰是團體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團體里的人是一伙,對于團體的關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團體中有組別或等級的分別,那也是先規定的。
②當西洋的外交家在國際會議里為了自己國家爭利益,不惜犧牲世界和平和別國合法權益時,也是這樣的。所不同的,他們把國家看成了一個超過一切小組織的團體,為這個團體,上下雙方都可以犧牲,但不能犧牲它來成全別種團體。這是現代國家觀念,鄉土社會中是沒有的。
③在“團體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觀念建筑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系上。團體是個超于個人的“實在”,不是有形的東西。
④團體格局的道德體系中于是發生了權利的觀念。人對人得互相尊重權利,團體對個人也必須保障這些個人的權利,防止團體代理人濫用權力,于是發生了憲法。憲法觀念是和西洋公務觀念相配合的。國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務,但是國家也得保證不侵害人民的權利,在公道和愛護的范圍內行使權力。
第二步,歸納特征,提煉普遍屬性。
①“一定得分清楚”“先規定”——界限分明、注重契約。
②“把國家看成了一個超過一切小組織的團體,為這個團體,上下雙方都可以犧牲”——“公”的明確界限:國家。
③“道德的基本觀念建筑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系上”“團體是個超于個人的‘實在”——團體先于個人又不能脫離個人。
④“人對人得互相尊重權利,團體對個人也必須保障這些個人的權利”——成員地位平等,憲法規定:人民服務國家,國家保證不侵害人民的權利,互為牽制。
第三步,厘清種差,理性詮釋概念。
團體格局是一種發生在團體中(特征②),借助憲法和人權等社會契約劃定團體邊界(特征①),成員之間地位平等并與所屬團體互為牽制(特征④),且團體先于個人又不能脫離個人(特征③)的社會格局。
生2:老師,我有一個困惑。在《鄉土中國》中,費孝通先生創造性地提出了“差序格局”和“團體格局”兩個重要的概念,通過研讀文本可以看出,“差序格局”體現的是中國人的“自私”“利己主義”“不會克群,使群不致侵略個人的權利”;而“團體格局”則是“公”的化身,是一種借助憲法和人權等社會契約劃定團體邊界的、特殊領域的“公”。費孝通先生是要通過對比對“差序格局”的“私”或“公私不分”進行批判嗎?
師:這是個涉及議論文如何寫得深刻的好問題。費孝通先生在“差序格局”這個核心概念的界定上采用了“比較”的方法,用與之相對的“團體格局”進行對比。這對我們的閱讀和寫作頗有啟發意義。在閱讀和寫作中,“比同”可以強化共同點,把握事物特征,有助于實現知識的系統化、條理化;“比異”能夠了解差異,理解和尊重事物的多樣性,有助于開闊視野,深化理性思維,提高思辨力。其實,《鄉土中國》中也提及“西洋的外交家在國際會議里為了自己國家爭利益,不惜犧牲世界和平和別國合法權益”,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和“差序格局”一樣,“公”與“私”只是相對而言的,內“公”而外“私”。費孝通先生后來將對多元文化的關懷融入了新的“差序格局”中,倡導“美美與共”,引導民眾理解、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達到“和而不同”的狀態。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是文化領域的思想飛躍。
第四學習小組界定核心概念:橫暴權力、同意權力 、長老權力、時勢權力。
以下具體論述界定“橫暴權力”概念的過程。
第一步,搜集現象,尋找文本依據。
①從社會沖突一方面著眼的,權力表現在社會不同團體或階層間主從的形態里。在上的是握有權力的,他們利用權力去支配在下的,發施號令,以他們的意志去驅使被支配者的行動。
②權力,依這種觀點說,是沖突過程的持續,是一種休戰狀態中的臨時平衡。沖突的性質并沒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階段過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認了輸,屈服了。但是他們并沒有甘心接受勝利者所規定下的條件,非心服也。于是兩方面的關系中發生了權力。
③權力是維持這關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壓迫性質的,是上下之別。從這種觀點上看去,政府,甚至國家組織,如果握有這種權力的,是統治者的工具。跟下去還可以說,政府,甚至國家組織,只存在于階級斗爭的過程中。如果有一天“階級斗爭”的問題解決了,社會上不分階級了,政府,甚至國家組織,都會像秋風里的梧桐葉一般自己凋謝落地。——這種權力我們不妨稱之為橫暴權力。
④至于橫暴權力和經濟利益的關系就更為密切了。統治者要用暴力來維持他們的地位不能是沒有目的的,而所具的目的也很難想象不是經濟的。我們很可以反過來說,如果沒有經濟利益可得,橫暴權力也就沒有多大的意義。甲團體想用權力來統治乙團體以謀得經濟利益,必須有一前提:就是乙團體的存在可以供給這項利益;說得更明白一些,乙團體的生產量必須能超過他的消費量,然后有一些剩余去引誘甲團體來征服他。這是極重要的。一個只有生產他生存必需的消費品的人是并沒有資格做奴隸的。我說這話意思是想指出農業社會中橫暴權力的限制。
第二步,歸納特征,提煉普遍屬性。
①“社會沖突”“支配在下的”“發施號令”“以他們的意志去驅使被支配者的行動”——在社會沖突中占主導地位的一方以自己的意志支配其他各方。
②“沖突過程的持續”“休戰狀態中的臨時平衡”“沒有甘心接受”“非心服也”——使其他各方暫時屈服。
③“壓迫性質的”“統治者的工具”“階級斗爭”——具有支配、壓迫性質,存在于階級斗爭中。
④“經濟利益”“維持他們的地位”——以經濟利益來維持統治地位。
第三步,厘清種差,理性詮釋概念。
橫暴權力是指在社會沖突中占主導地位的一方對暫時屈服的一方所展現的具有支配、壓迫性質,主要通過獲得經濟利益來維持統治地位的力量。
第四學習小組通過上述操作,還詮釋了以下三個概念。
同意權力是以社會契約或雙方同意為基礎,偏重社會合作,隨社會分工的復雜而擴大,為保障社會分工中雙方的權利和義務而共同授予的與經濟利益有關的力量。
長老權力是在社會繼替過程中,長輩對晚輩宣教規范的文化性而非政治性的強制力量。
時勢權力是指社會變遷時代,在新舊交替、人們無所適從時出現的可以推動鄉土社會改變現有的社會形態和社會方式,指導社會變遷進程的文化英雄所擁有的不能包容反對的力量。
生3:第四學習小組的同學用下定義的方法對維持鄉土中國運轉的四種權力的概念進行了界定。首先,文本依據充分;其次,準確提煉了概念的普遍屬性,并以此作為下定義的種差;再次,界定概念時考慮到了“被定義概念=種差+鄰近屬概念”的要求;最后,寫出的句子是一個長單句,符合下定義的要求。
任務三:根據以下材料寫一篇議論文,要求厘清核心概念,靈活應用在《鄉土中國》中學到的說理方法。(材料略)
第五學習小組的作文展示:《抬起頭,才能走出失敗》。
“人生的光榮,不在于從不失敗,而在于能夠屢敗屢戰。”人生之路崎嶇坎坷,走在路上總有重重跌倒的時候。跌倒,難道要就此不起嗎?不,不是的,失敗并不能讓人停止前進。在失敗時不屈地抬起頭,才能繼續走下去,走出黑暗,也走向成功。
“抬頭”是積極的心態與不屈的意志的體現。高考落榜后,有人大哭一通然后重新樹立目標,勉勵自己,繼續奮斗;有人日益消沉,虛度時光,在娛樂中麻痹自己,沉浸在過往中痛苦不已。前者正是失敗后不屈的表現?;蛟S一時陷入悲傷,但總會掙脫出來,著眼未來,繼續積極地踏上人生之路。在積極的心態建立后,才有未來的一切可能。人生路上,“抬頭”的動作必不可少。
“抬頭”是堅持與勇氣,是相信成功終會到來。J.K.羅琳曾被多家出版社退稿,但她并不氣餒,繼續向其他出版社投稿,最終那個神奇的魔法世界得以出現在世人眼前。屠呦呦從1969年開始研發抗瘧藥物,期間經歷的辛苦與失敗不計其數,但她從未被失敗磨去研發的信念;最終,青蒿素于1972年被成功提取。徐夢桃三戰奧運都未能摘金。她不愿放棄,一次次辛苦地訓練,一次次參賽積累經驗,最終在北京冬奧會奪得金牌,成功圓夢。人人都知道“失敗乃成功之母”,而在失敗的困境中堅持下去,需要不被失敗嚇倒,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對成功的渴望,需要對理想無盡的向往。在崎嶇的路上行走,縱然孤單,縱然漫長,但抬頭就可見閃耀星光——這般美景,不會被頹喪者看到。
“抬頭”才能看到失敗背后的原因,進而找出路、改方向。假如在錯誤的道路上行走,將永遠無法接近成功。在中國古代歷朝的初代君主實施的新政中,都看得到對上一朝代滅亡的反思。中國近代史上無數仁人志士尋求救國之方,屢屢失敗,一條路走不下去便換另一條;直到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誕生,走出一條正確的革命道路,帶領中國人民實現民族解放與獨立。不少企業因為無法適應新時代而倒閉,一些政策、法規也漸漸暴露出短板;故而近些年來國家愈發提倡創新,也更注重全面深化改革,注重法律、法規的修訂與調整。這一切都是在吸取先前的經驗教訓后才進行的改進。人類歷史便是在反思中前進,慢慢糾錯,漸漸發展。個人的發展也離不開這樣的方式,每個人都是在失敗中學習、成長。
失敗是人生路上必不可少的經歷,給生命帶來挫折,也給每個人都帶來機會,從失敗中走出的人將由此獲得寶貴的成長。失敗后,請抬起頭,掙脫悲傷,堅定信念,反思過去,走向未來。當失敗變成有價值的經歷,回望時便會發現,當時的抬首邁步,雖艱難,但值得。
生4:這篇文章運用結構化思維,開篇緊扣作文材料提出中心論點“抬起頭,才能走出失敗”,并引用名言進行道理論證,觀點鮮明。文章主體部分圍繞“理由—事實—結論”的思路展開,事實和理由、理由和結論之間有證明和被證明的關系,邏輯嚴密、論證有力。
師:第五學習小組的同學在第二段、第三段詮釋了“抬頭”的寓意,即“是積極的心態與不屈的意志的體現”,“是堅持與勇氣,是相信成功終會到來”;在第四段分析了“抬頭”的意義,即“‘抬頭才能看到失敗背后的原因,進而找出路、改方向”。此處解決了“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分析透徹。這其實也是界定概念的一種方法:詮釋法。詮釋法是將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融合起來的重要方法。同學們在寫作的時候常常很難精確地給概念下定義,這時候可以采用詮釋法說出自己對概念的理解,突出概念的特點、作用和意義,類似于下定義的種差,以使讀者對概念有清晰而深刻的認識。
環節四:歸納概括,提升意義。
師:同學們,《鄉土中國》是一本學術著作,我們在學習中采用“任務驅動”的方式,遵循“搜集現象—提煉普遍屬性—界定概念”的學術思維,詮釋了核心概念的內涵,厘清了論述思路,把握了論證結構,并認真完成了寫作訓練,小組合作開展得扎實有效。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寫作中能夠運用比較法、下定義、詮釋法等界定概念的好方法,提高議論文的寫作水平。
板書設計:
界定核心概念:提升議論文寫作水平的有效路徑
一、厘清概念內涵的一般思路:搜集現象—提煉普遍屬性—界定概念
二、界定概念的方法
(一)比較法
比同:強化共同點,把握事物特征,有助于實現知識的系統化、條理化
比異:了解差異,理解和尊重事物的多樣性,有助于開闊視野,深化理性思維,提高思辨力
(二)下定義:? 被定義概念=種差+鄰近屬概念
(三)詮釋法:突出概念的特點、作用和意義
本課著眼于整個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任務,將整本書閱讀與議論文寫作整合起來進行設計,這是一種跨任務群的專題教學設計。本課以“閱讀—比較—分析—歸納”為基本過程,通過創設適宜情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獨立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得出創造性的結論,并基于個人經驗和自主探索來建構知識。通過探討質疑,發現問題;通過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通過表達與交流,獲得知識、掌握方法。課堂強調體驗式、參與式教學方法,注重“做中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增強學生認識世界、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最終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 ?參? ?考? ?文? ?獻? ?]
[1]? 陳小葵.王權主義與中國社會:古代公法文化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5.
[2]? 謝建社,牛喜霞.鄉土中國社會“差序格局”新趨勢[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4(1):8-13.
[3]? 王賀鋒,慕旗娟.論社會歷史環境的差異對中西方倫理觀的影響[J].安康學院學報,2007(4):18-21,28.
[4]? 姚春燕.再論《鄉土中國》概念教學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1(4):49-51.
[簡評]
架構讀寫橋梁? ? 提升思維品質
——《界定核心概念:提升議論文寫作水平的有效路徑——〈鄉土中國〉在寫作中的融通與運用》課例點評
廣西南寧市第十四中學(530000)? ?覃霞峰
《鄉土中國》是進入高中統編語文教材、要求高一學生必讀的學術著作?!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 (以下簡稱《課標》)設計了十八個語文學習任務群,《鄉土中國》的閱讀就對應了其中兩個任務群的學習:一是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二是學術論著專題研討。《課標》一經頒布,《鄉土中國》的閱讀指導就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研究的熱點,相關研究成果包括課例都非常豐富。但將《鄉土中國》和寫作教學聯系在一起的設計不多見,尤其是抓住“核心概念的界定”這個點來教學生寫議論文的更是少有。特級教師藍玉執教的課例《界定核心概念:提升議論文寫作水平的有效路徑——〈鄉土中國〉在寫作中的融通與運用》,為我們提供了從整本書閱讀到以議論文寫作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一個優秀范例。
一、選點精準,讀寫共構,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鄉土中國》有一大特點:創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概念。藍玉老師敏銳地認識到理解這些概念其實就能讀通讀透《鄉土中國》,所以她抓住這一特點,將《鄉土中國》中的“差序格局”“團體格局”“熟人社會”“禮俗社會”“禮治秩序”“無訟社會”“長老統治”“血緣”“地緣”“橫暴權力”“同意權力”“長老權力”“時勢權力”等13個概念從書中抽離出來,并通過概念界定的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費孝通先生的觀點以及論證的思路。在此基礎上,藍玉老師要求學生寫議論文,靈活應用在《鄉土中國》中學到的說理方法,厘清自己作文中的核心概念。要完成這一任務,學生就要聚焦核心概念,思考其內涵和外延,提煉普遍屬性并進行理性詮釋。這對學生而言是非常高的要求,思維難度大幅度增加。從學生展示的作文來看,藍玉老師的教學達到了目的,學生將在學術著作閱讀中獲得的技法遷移運用到議論文寫作中,對核心概念加以界定,文章的深度就出來了。這樣的訓練能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二、有序推進,層層深入,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辯證性和創造性
通觀藍玉老師的課堂,從教學環節的安排到任務的設計,都是有序推進、層層深入的。藍玉老師在課前先以“差序格局”為例進行了概念界定的示范,展示了厘清概念內涵的一般思路,然后布置了三個課前學習任務:一是讓學生結合自己對“差序格局”概念的理解,以小組為單位畫出血緣關系差序格局圖;二是要求學生按照厘清概念內涵的一般思路,分小組分別界定《鄉土中國》中的12個概念;三是要求學生根據材料寫議論文,厘清核心概念,靈活應用在《鄉土中國》中學到的說理方法。教學環節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值得一提的是,在進行“差序格局”概念界定的時候,藍玉老師的示范堪稱經典。她的第一個步驟是搜集現象,在文中尋找與“差序格局”相關的形象化描述;第二個步驟是從關鍵詞中找現象的特征,提煉普遍屬性;第三個步驟是理性詮釋,界定概念。這三個步驟層層深入,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完全按事理邏輯展開。學生先觀摩藍玉老師的展示,然后按照這樣的步驟進行概念界定的實踐,由此,他們的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都得到了發展。
三、同儕互助,轉變學法,讓思維在碰撞中獲得發展
《課標》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明確指出“學習任務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提出專題學習目標,組織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討論與交流”。藍玉老師在課堂上呈現出來的教法與學法完全符合《課標》的要求。藍玉老師主要通過小組探究、討論、展示的方式開展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間互幫互助,在這個過程中必定會有思維的碰撞,相比單純聽教師的講授,更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總之,藍玉老師用這樣的一節課告訴我們:充分利用整本書閱讀的資源,找準寫作教學的切入點,有序推進,革新教法和學法,必定可以在閱讀與寫作之間架構一座橋梁,幫助學生提升思維品質。
(責任編輯? ?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