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英



[摘 要]信息化教學和情境教學是近年來課堂教學的兩個重要發展趨勢。文章以“服務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為例,通過教材和學情分析、課標解讀、教學重難點解析等構建智慧課堂與高中地理情境教學融合的路徑,在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的認知水平。
[關鍵詞]智慧課堂;信息技術;高中地理;情境教學;教學案例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4)01-0091-04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 2020 年修訂)》指出,創新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科學設計地理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在自然、社會等真實情境中開展豐富多樣的地理實踐活動[1]。地理信息技術可以創造生動、形象、直觀的地理教學環境,推動地理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智慧課堂集成了各種交互式技術、數據分析技術、情境感知技術以及支持數字智能教學活動的設備[2],它能讓學生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增加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途徑。高中地理教師可充分發揮智慧課堂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智能化、教學決策數據化、評價反饋即時化等優勢[3],提高地理教學的時效性,最終實現高中地理育人目標。
一、智慧課堂與高中地理情境教學融合的教學模型構建
(一)高中地理情境教學
地理情境教學是教師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聯系生活、生產經驗、科技前沿等素材,形成與教學內容、主題相呼應的,有助于教學目標實現、提高學生能力和素養的一種教學方式。將抽象難理解的地理概念、現象、原理、規律直觀形象化,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地理知識,使課堂更加靈活、生動。
(二)智慧課堂
課堂教學是智慧課堂的中心環節,是智慧課堂落實的重要陣地。智慧課堂以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作為教學工具,為課堂教學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它以學生為中心,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高效課堂。
(三)智慧課堂與高中地理情境教學融合的教學模型
要想將智慧課堂與地理情境教學融合,就要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構建信息化教學環境,豐富教學資源,在教學環境、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等方面進行創新,引領課堂教學結構性變革[4]。二者的融合可以實現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和相互協作。在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理念和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探尋智慧課堂教學和地理情境教學的深度融合方案,旨在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和地理學科的教學質量。
筆者借鑒劉邦奇教授三階段、八環節智慧課堂教學流程結構[5],結合近年來的教學實踐,構建了智慧課堂與高中地理情境教學融合的教學模型,見圖1。
二、智慧課堂與高中地理情境教學融合的教學實踐
基于以上教學模型,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三節“服務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為例,探究如何開展智慧課堂與高中地理情境教學融合的教學實踐。
(一)教材分析
從知識結構上來看,“服務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這節內容和前兩節內容較為相似,但從知識內容上來說,之前的高中地理教學中沒有涉及服務業的相關內容,這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新的知識。本節涉及“服務業區位因素”和“服務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兩部分內容。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分析具體的案例,讓學生初步掌握服務業的區位因素,并在此基礎上理解服務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二)學情分析
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學完工業區位和農業區位的相關知識,對區位基本理論、常見的產業區位因素、區位分析的基本方法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學生的生活與服務業關聯較密切,這為學生學習相關知識提供了經驗支撐。但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規范表述能力相對薄弱,且服務業種類繁多,在區位選擇方面需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這對綜合思維能力的要求較高。因此,教師需要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來降低知識的理解難度,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課標解讀及素養目標
課標要求:結合實例,說明服務業的區位因素。
解讀:要求教師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設具體、真實的生產、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影響服務業布局的區位因素,并能夠舉一反三,遷移運用。
根據課標要求和對課標的解讀,筆者確定以下三個素養目標:1.結合資料分析服務業的區位因素,理解服務業區位因素的變化及其影響,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2.結合區域圖文材料,讓學生認識不同地區服務業條件的差異,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3.通過實地調查獲得相關社會體驗,分析增城本地服務業布局的特點,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真實案例,通過合作探究分析服務業的主要區位因素。
教學難點:對區域內某服務業布局做出合理評價。
(五)教學思路
本節課以真實情境——增城商業性服務業為依托,以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設計問題鏈,按照“課前學習—課中知識建構與應用—課后遷移、鞏固”的思路開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智慧課堂輔助教學。
1.課前學習:教師通過平板電腦發布打卡任務,讓學生預習課本,根據預習內容構建思維導圖,拍照上傳實地調查表;學生通過平板電腦提交作業。教師課前批閱,實時掌握學生學情,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作業,用于課中講評、總結。
2.課中知識建構與應用:課中通過實物與圖片讓學生認識服務業與農業、工業的本質區別,了解服務業的豐富業態;通過增城廣場商圈區位條件探究、“云游”萬達廣場、萬達現狀等探究活動,歸納影響商業性服務業布局的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此過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及地理實踐力。
3.課后遷移、鞏固:完善本節思維導圖筆記;通過智學網布置典型試題,讓學生查缺補漏,遷移運用;布置開放作業——“為實體經濟何去何從獻計獻策”,讓學生用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服務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六)課前準備
1.課前讓學生對增城大型超市及便利店進行實地調查,獲得社會體驗;2.在智學網設置課前打卡任務,學生將思維導圖及練習冊自主學習部分拍照上傳。
“服務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教學過程見表1。
三、教學啟發
1.注重創設真實且生活化的情境。真實且生活化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與學生的知識背景相契合,更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將教材中抽象的知識通過情境讓學生加深理解,可以讓學生獲得蘊含其中的知識。
2.注重問題設置的梯度和深度。在真實情境下設置的問題才是真實的問題,引發的探究也更真實。設置有梯度的問題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在問題設置中保留探討的空間,設置復雜且結構不良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參與問題討論的積極性,引發更有深度、更有意義的學習。
3.注重信息技術的融入。在課堂中,教師應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利用智慧課堂的課前打卡任務、課中互動、即時反饋、課后智學網作業布置、大數據評價分析等功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精準教學和個性化輔導。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百度地圖等現代信息技術關聯真實情境,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高效。
4.智慧課堂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數據記錄,分析學生的薄弱知識點,并提供個性化輔導;也可以分析影響學生學習的潛在因素。比如,微課學習中學習人數的多少、教師發布的拓展素材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去看等。
智慧課堂在教學中有明顯的優勢,它能使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智能化、教學決策數據化、評價反饋及時化,有效地提高了教師課堂教學的效率。智慧課堂與高中地理情境教學的融合在幫助學生提高認知水平、增強學習動力、提升對情境的感知能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彭紅超.智慧課堂環境中的深度學習設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3]? 劉邦奇,李新義,袁婷婷,等.基于智慧課堂的學科教學模式創新與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9(4):85-91.
[4]? 林雪媛.“深度融合”理念下的初中數學教學設計研究[D].廣州: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19.
[5]? 劉邦奇,李新義.智慧課堂教學理論與實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 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