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姍姍

摘 要:基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針對目前中職學校中獸醫基礎課程建設存在知識點深奧、注重理論知識傳授、教學方法單一、學生興趣不足的問題,中獸醫基礎課程專業教師應探索中獸醫基礎網絡課程建設的途徑,重構課程框架,完善網絡課程教學資源庫,以信息化手段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達到理論知識形象化、教學內容碎片化、技能操作直觀化的目的,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
關鍵詞:中獸醫基礎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職學校;網絡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02-0113-04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和課程資源有效融合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是一種現代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有效融合的教學創新,這種方式把學習者的學習由淺層引向深層,線上建設優質網絡教學資源供學生學習,線下設置能夠檢驗、鞏固、轉化線上知識的活動,課前、課中、課后組織線上線下過程性評估,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從而培養出更適應新時代社會生產需求的合格中職生。筆者針對目前中職學校在校生喜歡通過教育平臺觀看微課、小視頻等教學資源,對識記類內容、理論原理興趣不高,但動手操作能力較強的特點,構建基于學習通平臺的中職中獸醫基礎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建設中獸醫基礎網絡課程,組織開展中獸醫基礎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期提升中職學校的教學質量,培養優秀的技能型應用人才。
一、多方調研,形成職業崗位可行性調研報告
立足于行業、企業調研,充分聽取和采納獸醫、獸藥及畜禽生產等行業、企業的意見,并引導行業企業積極參與,才能科學設定適應企業的職業崗位課程。為此,參與本課程建設的教師深入廣西揚翔股份有限公司、廣西海大集團有限公司、廣西桂柳家禽有限公司、廣西農墾永新畜牧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對畜禽生產技術專業相關企業的職業崗位群進行調研,對畢業生所從事的工作任務進行分解、整理。
課程團隊對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廣西水產畜牧學校、廣西玉林農業學校、廣西百色農業學校、廣西梧州農業學校開設的中獸醫基礎課程及學生技能現狀進行調研,了解學生對中獸醫基礎課程學習的需求。從調研結果得知,以上涉農學校中獸醫基礎實訓課程均安排了16學時以上,除廣西玉林農業學校外,其他四所學校都建有中獸醫實訓基地和中草藥種植園,并且種植有解表類、清熱類、瀉下類、滋補類、理氣類、理血類、平肝類、祛濕類、活血化瘀類、驅蟲類等中草藥100—200種,供實訓教學使用;開設的中獸醫實訓課程內容有中草藥識別、中草藥采集、中藥方劑煎煮、中草藥炮制、針灸、辨證論治、四診等;每所學校均采用信息化教學方式開展中獸醫實訓課程教學,不過使用的教學平臺有差異。通過對崗位群分析、對工作任務分解整理和對學生技能學習進行研究整合,形成了職業崗位可行性調研報告。
二、多崗位整合,形成職業技能課程標準框架
課程標準是課程教學的基本規范與質量要求,是專業教學標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從文本走向實踐,需要國家、地方、學校三級標準體系的建立與健全。因此,學校需要對課程標準進行創造性的“重塑”,形成更加清晰、明確、合理的實施標準。筆者所在課程團隊以專業負責人及骨干教師為中獸醫基礎課程建設核心成員,結合畜禽生產技術專業職業所需的不同崗位(飼養員、防治員、飼料營銷員、獸藥營銷員、寵物護理員等),對學生在中獸醫診療動物疫病、辯證防治、識別及營銷中草藥、辯證應用中成藥等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整合及規劃方面,進行畜禽生產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和改革,從而重塑中獸醫基礎課程標準。
針對傳統課程內容理論知識點深奧、理論性強、教學內容設置欠合理,實訓課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教學方法單一、實踐性不足,教學過程與企業崗位需求存在差距等問題,課程團隊開展企業及學校調研,重新梳理職業崗位需求,形成與企業無縫對接的課程建設思路。如以中獸醫基本特點(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依據,以診療疾病的邏輯思維(分析動物為什么生病,生病后如何診察疾病,診察疾病后如何防治)為主線,以崗位能力需求為根本確定課程內容框架,根據崗位能力需求將課程分為診、療、防三個技能層次,在此基礎上打破課程原有框架,重構課程內容,與調研企業、農類兄弟學校合作制訂中獸醫基礎課程標準框架。首先,課程團隊采用微課教學、多媒體網絡教學等線上教學方式達成知識目標,即動物為什么生病(病因理論)、動物生病后看中獸醫還是西獸醫(中獸醫悠久歷史、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學說)。其次,課程團隊采用任務驅動、案例教學等線下實訓教學達成技能目標,即動物看病后吃中藥還是西藥(中藥識別、應用技能)、中獸醫如何診察動物(四診技能)、中獸醫如何治療動物疾病(選方藥及針灸治療技能)。最后,課程團隊通過微課教學、案例教學等線上線下理論教學達成素質目標,即中獸醫如何辨證施治(辨證論治及防治法則知識初識),從而使課程的知識體系、能力素質體系與企業中飼養員、防治員、寵物健康護理員、獸藥營銷員等崗位、工作環境相對應,使學生在學完本課程后能夠將技能技術熟練運用到實際工作崗位,從而形成中醫為體、診療融通的課程標準。
三、多方法實踐,確定課程內容、資源庫及教學實施策略
根據畜禽生產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獸醫基礎課程標準、課程目標、涵蓋的工作崗位任務要求,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學情分析,筆者所在課程團隊確定了包括模塊分類、學習情境設定、項目任務分配、知識技能要求、重難點設置、學時安排、教學方法應用、課程評價探索等課程內容框架。
筆者所在課程團隊以學習通教學平臺為載體,探索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了133個資源總數的網絡課程教學資源庫;制訂了授課計劃、課程標準;修改完善了1本實訓指導書、25個教學設計、22個教學課件、443道測試與作業習題、348道考試題庫、66個微課視頻及技能操作視頻、680張藥用植物彩色圖片等數字化資源。
根據中職生喜歡動手操作的學情特點,筆者采用任務驅動翻轉課堂教學法,以模塊二“動物看病后吃中藥還是吃西藥”中的任務1“中藥如何獲得、保存、加工、貯藏”為例,首先在學習通平臺布置課前學習任務——我校中草藥種植園種了一棵金銀花,到了春季盛開金銀花的時節,請同學們思考什么時間采摘金銀花最合適?為了更好地保存金銀花,采摘后金銀花如何進行炮制、加工、貯藏?這個課前學習任務引發學生思考,學生通過學習通平臺的導課中心、微課中心、課前測試中心探究任務,教師課中要求學生完成線下討論“在中草藥種植園執行采摘金銀花”的任務,然后根據線上探究任務的數據及線下執行任務的效果,查漏補缺,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根據中職生喜歡觀看微課、小視頻等教學資源的學情特點,筆者采用微課教學法,以模塊五“中獸醫如何治療動物疾病”中的任務1“治療表證的方藥——解表藥”為例,布置課前任務:解表藥薄荷、桂枝、麻黃與清熱藥青蒿、溫里藥肉桂、平肝藥木賊形態相似,如何鑒別?學生課前通過觀看微課《薄荷與青蒿的識別與鑒別》《桂枝與肉桂的識別與鑒別》《麻黃與木賊的識別與鑒別》等了解這六味中藥的形態、功效的異同點。課中,教師選用這六味中藥的飲片實物供學生鑒別及考核,檢驗學生的課前學習效果,然后因材施教、取長補短,全面掌握學生的知識及技能學習情況。課后筆者再將實物圖片上傳學習通平臺,發布測試任務,供學生復習掌握。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筆者所在課程團隊還采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效果顯著。以模塊四“中獸醫如何診查疾病”中的任務1“四診”為例,課前筆者出示案例:“李老板的養殖場最近20天內有24個犢牛陸續出現不吃奶、腹瀉甚至死亡等現象,經過了解這些犢牛都有飼喂青貯的現象,并且該養殖場采用的是早期犢牛斷奶法(一般情況下45天犢牛就斷奶),目前已經發病的犢牛約占犢牛總數的31%。作為獸醫,你應該如何檢查這些犢牛?”學生分析案例,查找資料,利用學習通平臺的任務中心、導課中心了解即將所學知識點。課中筆者先安排各小組進行案例分析、實訓操作,要求學生填寫好技能單,再綜合分析、發現問題及時總結。課后采用線上測試的方式,全面了解學生對“四診”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這種理論與實訓相結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法,秉承“做中學、學中做”的理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通過課前線上學習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點;課中,教師線下查漏補缺知識要點、解決知識疑點、突破教學重難點,同時結合線上教學平臺開展章節學習、投票問卷、主題討論、隨堂練習、群聊、分組任務、作業反饋、技能考核等學習活動,精心設計線上線下教學活動,組織學生把線上所學到的基礎知識進行鞏固與靈活運用。在實訓教學中,通過形色、花伴侶、中草藥、識萬物、百度文庫等App輔助教學,增加學習的趣味性,讓教學過程更順暢,讓教學內容更形象生動。
筆者所在課程團隊從滿足畜禽診療及疾病防治領域崗位需求出發,打破過去傳統的理論與操作技能分離的教學模式,建立了第一個以教學實習牧場中草藥種植園和中獸醫實訓室為主體的信息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畜禽生產技術專業實訓教學模式,將課堂向中獸醫實訓室、中草藥種植園、校園、野外等多場景延伸。以校園內中草藥原植物識別為例,課前教師發布校園內的中藥,學生通過識花軟件查詢中藥形態,初識中藥;課中教師指導學生根據中藥所在區域范圍,找尋中藥植物,并進行拍照、記錄、上傳,然后再根據作業完成情況及中藥鑒別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與講解。課程團隊教師通過探索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實訓操作、多場景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從而熟練掌握中草藥(原植物識別、中藥飲片鑒別)鑒別技能、中藥方劑煎煮技能、中成藥辨證應用技能及針灸、辨證論治、防治常見畜禽疫病等技巧,使學生能運用中獸醫基礎理論、中藥及方劑、針灸、辨證論治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獨立完成相關崗位的工作任務等教學目標。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進一步培養學生開拓創新、愛崗敬業、吃苦耐勞等精神,讓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技能應用型人才。
教學模式改革關鍵在于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混合應用,課前教師發送微課,發布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課中在云教學平臺組織線下活動,并使用形色App、花伴侶App、學習通App、百度App等小程序與實踐操作相結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實現學生在線上活動主動參與、在線下實踐積極操作的教學目標,并通過查漏補缺、反復對照,解決重難點的問題;課后線上測試理論知識,錄制視頻或者拍攝照片檢查技能掌握情況,達到了知識重復運用、熟能生巧的目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四、多元評價,形成獨特的課程評價體系
筆者所在課程團隊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行業企業的要求,以突出學生綜合實踐能力考核為重點,構建、實施信息化課堂評價與實踐崗位評價、教師評價、實訓室管理員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相結合的“四結合”評價模式(如下頁表1所示),從教師、實訓室管理員、小組同學、學生自我等四個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比較客觀的“四位一體”評價,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潛能。
一是技能操作過程性評價。注重學習通教學平臺“技能考核”活動的應用,制訂詳細的評分細則,學生根據評分細則完成技能操作。通過分組合作,學生將操作過程進行拍攝錄制并存檔反復學習,拍攝視頻的同學作為評價技能的第一見證人,及時提醒并糾正技能操作存在的問題及失誤,教師、實訓室管理員巡查學生的操作過程,給予監督、指導,及時糾正失誤及遺漏操作,促使學生提高技能水平。
二是信息化考核(考試)診斷性評價。注重學習通平臺課前、課中、課后“測試”活動的應用,課前學生根據平臺“資源”中的課件、微課、技能操作視頻學習測試預習效果;課中基于線上的前期學習成果,開展更加深入的教學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進入深度學習,根據學生理解課前測試失誤多的知識點和重難點情況,學生進行課中測試,達到深入學習領會知識點的目的;課后,繼續進行課后測試,達到趁熱打鐵復習鞏固、熟練記憶知識點的目的。測試過程可以設置重復多次,測試答案可以交卷后立即查看,學生學習效果即時呈現,滿足了學生的學習成就感。教師根據平臺全班學生測試結果的大數據分析,針對性地對難理解、難掌握的知識點及技能點做補充講解,達到絕大部分學生都能掌握知識點的目的。
五、多維度、多渠道加強課程團隊師資建設
一是完善課程團隊師資隊伍建設體制機制。學校制訂教師培養與選拔辦法,以自主培養為主、學校培養為輔的方式進行,主要通過崗前培訓、學歷提高培訓、在崗培訓等形式,提高學歷、拓寬專業方向、更新知識、提高教學水平和科研理論水平;每年安排教師到企業實踐、考察調研、參與服務工作等,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技能操作水平,到企業的累計時長不少于一個月;堅持采取傳幫帶(導師制)的培養機制,注重培養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理論教學能力、實踐技能、信息化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通過搭建“教壇新手—合格教師—骨干教師—教學能手—專業帶頭人—首席教師—教學名師”的層級教師培養平臺,建立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的教師培養體系,幫助教師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促進教師逐步成長為研究型、專家型教師。
課程建設是一項團隊任務,需要課程團隊教師齊心協力、融合一體。為推動學校課程建設、改革與創新,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學校應加大力度修訂在線精品課程建設管理辦法、團隊建設考核辦法等,將課程建設納入績效考核,實施分級申報和管理,形成分級分類課程建設體制機制,鼓勵教師以抱團取暖的方式開展課程建設和教材開發,有效激發教師參與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是培養課程建設與實踐能力齊頭并進的“雙師型”教師。學校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衡量“雙師型”教師能力素質的第一標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及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加強對教師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為了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我校鼓勵教師不斷地嘗試、實踐、鉆研及對比試驗,不斷提升專業課教師的創新能力、改革能力和實踐研究能力。課程建設5年來,我校課程團隊成員在核心期刊、優秀期刊發表論文7篇,有6位教師先后參加全國、全區教學技能比賽,獲獎11人次,立項區級課題4項,結題2項。
總之,在中職學校中獸醫基礎網絡課程建設與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應結合中職生的特點和專業建設需求,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鼓勵及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形成課前預習、課中研習、課后復習的良好習慣,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學生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注:本文系2023年自治區級中等職業學校班主任工作室培育建設項目“鷹狼名班主任”的研究成果。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