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云


【摘要】隨著教育變革的開展,“基于核心問題的探究式教學”的改革思路在語文課堂中占據一席之地。核心問題是一節課的中心問題,指向學科核心素養,如何更好地設計核心問題,以統編版五年級上冊教學為例,從“緊扣語文要素、關注文體意識、立足學生需求”三個方面進行設計,能夠有效落實深度閱讀,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促進學習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核心問題 ?深度閱讀 ?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1-0133-03
從2016年開始,統編版語文教材在課堂中綻放光彩,廣大的語文教師聚焦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一場教育變革正在向未來進發。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就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課堂教學就是重要場地?!盎诤诵膯栴}的探究式教學”的改革思路便在語文課堂中占據一席之地。一節語文課四十分鐘,如何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真正培養,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得以提升,是我們不斷研究的方向。
目前,國內關于核心問題設計的研究多在中學階段,自余映潮提出主問題概念、主問題設計觀點以來,我們就開始關注閱讀教學核心問題設計的研究。核心問題就是一節課的中心問題,圍繞核心問題衍生出相關的問題鏈,教師以此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核心問題的設計要能為學生提供學習支架,激發他們自主閱讀、主動學習、主動探究,解決問題,進而提高語文核心素養,培養高階思維。該如何更好地在課堂教學中設計“核心問題”,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呢?筆者以統編版五年級上冊教學為例具體進行闡述。
一、緊扣語文要素,確定核心問題
與人教版語文教材相比,統編版語文教材的一個閃亮之處便是語文要素的呈現。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單元重點學習的目標,因為語文要素是根據課程標準的細化和解讀,語文課堂就是要落實這些學習目標。單元語文要素提示教師“教什么、如何教”,學生“學什么、如何學”,讓教學更有指向性。有了語文要素的指引,就可以確定好課文主要的核心問題,語文課堂上根據設計好的核心問題,讓學生緊緊圍繞語文要素來進行相應的學習活動,更準確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五年級第一單元的語文閱讀要素是“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感情的方法”,以《1 白鷺》為例,“白鷺”就是具體的事物,那郭沫若是怎么具體去描寫出白鷺的精巧如詩,表達對白鷺的喜愛的感情呢?我們可以設計“你從哪里感受到‘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為核心問題,緊接著引導學生圍繞“白鷺的外形、白鷺釣魚、白鷺瞭望、白鷺低飛”,這幾個內容來理解白鷺的優美,“白鷺的外形”部分引導學生要反復品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白鷺的精巧,這是讓學生積累語言素材,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同時也是對白鷺外形的“審美鑒賞”。在第三部分“白鷺釣魚”這一部分讓學生去思考:“嵌在玻璃框里的畫”指的是什么?在文中,玻璃框是什么?鏡子指的是什么?鏡中的“人物(美女)”指的是什么?讓學生們先閉上眼睛想象,然后描述這幅畫面,學生就能意會什么是“精巧的詩”,然后想想詩人作者對這白鷺的態度情感,進一步理解作家郭沫若以詩人獨特的眼睛和詩心,善于發現美、鑒賞美、評價美,體會詩人是如何將這種藝術的美感化作語言然后給予讀者如此美好的藝術享受。所以一系列的問題鏈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深度思維的能力也在得到提升。緊扣核心問題精心設計問題鏈,深入解讀文本的結構、脈絡、重難點等,緊扣文本的語文要素,語文閱讀教學才有的放矢,切中要害。緊扣《1 白鷺》的核心問題進行教學,能極大提高課堂效率,深度探究文本,進而本單元的其他課文也同樣是緊扣語文閱讀要素來進行設計核心問題。當我們緊扣核心問題,讓學生掌握作者是如何借助白鷺來抒發感情的方法,能為接下來幾篇文章的學習做鋪墊,也是“單元整體教學”理念的展現。下圖為第一單元其他幾篇課文核心問題的設計。
再如第三單元的民間故事,本單元語文閱讀要素是“了解課文內容,創造性地復述故事”,本單元的三篇民間故事就不能按照之前教授課文那樣逐句地品詞析句,而應該更關注如何復述故事,所以在教學《獵人海力布》的時候,就可以設計“課文寫了海力布哪幾件事情,你如何把海力布勸說鄉親們趕緊搬家的部分講生動”作為核心問題,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先快速瀏覽課文,然后采用思維導圖的方法概括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學生就能說出:起因是海力布救了龍王的女兒,得到寶石,經過是海力布勸說鄉親們搬家,最后是海力布為了救鄉親們自己變成了石頭。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聚焦到重點部分“海力布如何勸說鄉親們趕緊搬家”,學生通過圈畫海力布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句子,體會海力布因鄉親們不聽勸告的著急,最后選擇犧牲自己挽救鄉親們的生命的那種高尚精神,進一步感知海力布的人物形象。最后學生要通過復述故事、表演故事等形式,把故事講生動。這樣才能把長長的民間故事上得出彩,這也符合作為民間故事的功能,在民間廣為流傳。
二、關注文體意識,確定核心問題
語文課程應該是語言文字的實踐性課程,語文課就要構建語言形式,不同文體,就有不同的語言形式,那我們的教學就會有不同的教學策略。文體意識強的語文課,語文味就濃厚,課堂核心問題就更應該立足于文體本身來設計,在小學五年級上冊的文體就有記敘文、散文、詩歌、古詩、說明文等,不同的文體就有不同的語言風格,散文優美深邃、說明文嚴謹科學、古詩朗朗上口等,根據不同文體設計核心問題,文體特征越明顯,學生對不同文體的語言特點更有體會,學生的文學素養就慢慢提升。
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就是以說明文為文體的一個單元,在《16 太陽》中我們可以設計“課文從哪些方面來介紹太陽?”為核心問題,說明文是對客觀事物的一種說明或是對抽象事物的科學的闡述,那么此核心問題就是凸顯說明文的文體特征。首先讓學生討論每個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學生歸納出來:第1~3自然段講了太陽的“遠”“大”“熱”,4~7自然段講了太陽與人們關系密切。進而引發一個關鍵的問題:作者運用哪些說明方法來介紹太陽的“遠”“大”“熱”“關系密切”?教師就可以列舉表格,讓學生填寫描寫“遠”“大”“熱”“關系密切”的句子,這些句子分別使用的說明方法。我們也能大致理出說明文這“類”文的核心問題:作者從哪些方面介紹什么東西?介紹這些方面的時候運用哪些說明方法?舉一反三到《習作例文 鯨》,也可以大致這樣設計核心問題: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介紹鯨的哪幾個方面?通過這幾節課緊扣核心問題進行教學,我們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作者從哪些方面介紹什么東西?)、說明文語言的建構(運用哪些說明方法?)、思維的發展(說明方法好在哪兒?),這其實也是學生在閱讀中的難點。同時關注文體,能幫助我們更便捷地設計出課文的核心問題,也大大提升教師的備課效率、教學效率。
古詩作為詩歌這種文體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小學課文中占據一個很重要的分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古詩在這文化中熠熠生輝,沉淀了歷史歲月的精華。而古詩教學也有區別于現代文的教學,自然設計的核心問題也是不一樣的。小學古詩教學以讀為主,“讀”是形式,是為促進學生理解詩句的意境而采取的教學策略,品味古詩的意境就是我們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重點,緊扣古詩的意境,反復推敲、深入品析,從而理解詩人的情感。這就是有強烈的文體意識。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七單元安排了6首古詩。以《示兒》為例,可設計“為何詩人‘悲?”作為核心問題,“悲”就是詩人的情感基調,詩人因為“不見九州同”而“悲”,整首詩的意境就是詩人臨死前仍舊看不到國家統一,對國家前途的憂慮與牽掛,所以要緊扣“悲”,然后引導學生去查找當時的歷史資料,了解當時南宋的統治者茍且偷安的腐敗,引導學生想象當時南宋人民的生活場景是多么悲慘,對比金兵入侵前“九州同”象,感受陸游的悲痛,然后引導學生帶著“悲”的情感反復誦讀古詩,就能促進學生對古詩的理解。緊扣核心問題進行古詩教學,緊扣詩歌的意境,就是抓住古詩這種文體的特點,才能提升課堂效率。
我們發現同一類的問題,核心問題的設計之間是有共同性的。童話,是小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文學體裁之一。生動有趣的情節、擬人的表現手法、生動具體的人物形象,核心問題的設計就要緊扣這幾個方面展開。寓言,在故事中蘊含深刻道理,幽默犀利的諷刺性就是核心問題設計的切入點,最后投射到生活實際,引以為戒。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主的,因此核心問題就可以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進行設計。散文,情思優美、形式多樣的文學體裁,有敘事、狀物、寫景、議論、抒情等,不同類型的散文,就要根據其特征進行核心問題的設計。從文體入手,核心問題設計才能切中要點,并且有舉一反三的效果。
三、立足學生需求,確定核心問題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因材施教顯得格外重要。核心問題的提出,教師應該立足于學生的需求,即在真實學情的基礎下設計核心問題。分析學生學情就是要分析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學習需求、情感態度等,多方位了解學生才能更準確設計核心問題。不同年級的學生的認知基礎、思維方式等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教學重點也是不用的,以“關于怎么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為例,三年級是“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四年級是“關注人物、事件,把握文章內容”,五年級是“閱讀時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內容要點”,六年級是“抓關鍵句,把握文章主要觀點”,語文教材的編寫特點就是“循環往復,逐層加深”,所以在確定核心問題的時候就更應該立足學生的需求,這個需求不僅僅是學生主觀上的需求,更是客觀上學生閱讀能力的薄弱之處。核心問題的提出,就是要解決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去深度閱讀、深度思考,激發學生想學、會學、樂學,從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
“關注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語文閱讀的一個重要的部分,五年級《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等文章就要“注意體會描寫的場景、細節蘊含的感情”,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是在四年級通過學習《鄉下人家》《天窗》等文章學會了“抓住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慈母情深》的教學設計就不能漫無目的地選取關鍵語句來設計核心問題,學生的學習需求應更深度,可以設計“想象文章中的哪些場景讓你感受到‘慈母情深?”為核心問題,更聚焦于細節描寫,學生通過思考可以快速找到母親給錢買書的場景,學生品讀環境描寫,想象并聯系生活體會母親的語言、動作、外貌描寫,進一步體會“慈母情深”。學生在此過程也深深體會到自己母親的不易,也是培養學生的“文化的傳承”這一核心素養,母愛這種偉大的情懷得以在每個孩子心中汩汩流淌。這是對學生心靈的滋養,是學生情感的需求,是學生處于五年級即將進入青春期的一種情感需求。
語文教學實踐中設計核心問題,潛移默化中學生的問題思維得以啟發,他們對學習的求知欲更強,對問題思考的深度更進一步,深度思維得到提升,從而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所以課堂上聚焦核心問題,運用各教學策略,能幫助我們的語文老師上出更好、更精彩的語文課。
參考文獻:
[1]曹培英.學情分析的意義、內容與方法[J].復印報刊資料,2009(12):14-18.
[2]劉敬雯.基于核心素養的閱讀教學問題鏈設計 [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9,35(3):26-28.
[3]黃國才.用好部編語文教材的“3+1”教學改進建議[J].福建教育,2017(32):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