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亮
摘 要: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實用文體寫作課程是貫徹課程思政理念的有效舉措。對如何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實用文體寫作課程的必要性進行了闡述,提出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圍繞思政元素“如何找”和“如何放”兩個步驟進行教學設計,進而構建教學實踐路徑,以達成實用文體寫作課程思政育人目標。
關鍵詞:黨的二十大精神;寫作;教學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大會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提出了黨的二十大主題,回顧總結了過去5年的工作和新時代10年的偉大變革,闡述了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等重大問題。黨的二十大報告內容豐富、內涵厚重,包含了大量指導和應用于思政教育的鮮活元素。
實用文體寫作課程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是奠定學生職業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基礎的重要課程,同時也是融入思政元素較多的課程。課程教學中,公共基礎課程的很多內容都可以與黨的二十大精神相結合,從而引導學生從黨的創新理論成果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因此,深入探討黨的二十大精神如何更好地融入實用文體寫作課程,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實用文體寫作課程的應然要求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簡單來說,課程思政就是要求任何一門課程都要具有思政要素,都要具備思政育人功能。在“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上,各門課程的目的性和導向性都是一致的,都應從課程內容本身出發,盡可能發掘課程知識所蘊含的思政要素,用以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與職業操守。
實用文體來源于社會應用,與社會生活的聯系非常密切。現代社會中的管理工具種類甚多,而在國家和社會的管理過程中,最基礎的工具之一就是實用性的文章。實用寫作生產出來的精神產品,主要作為社會生活的基礎工具使用,及時發揮社會功能。可以說,實用文體寫作課程不僅是教知識、教技能,更是服務于人類社會發展,其教學內容也當然要體現人文精神和時代精神。毛澤東曾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草案)》中提出:“中央各部,省、專區、縣三級,都要比培養‘秀才……這些人要較多地懂得馬克思主義,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學知識、詞章修養。”筆者以為,從這段話中可以引申出實用文體寫作教學的基本要求:在課程中貫徹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讓學生深刻領會“實踐出真知”,從而使其逐漸成長為具有一定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的青年人才。
黨的二十大將黨多年來的實踐經驗提煉為具有指導意義的新觀念、新思想,從極高的層次引領課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實踐導向,大大豐富了實用文體寫作課程的思政元素和素材。因此,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實用文體寫作是貫徹課程思政理念的應然要求。
一是貫徹育人理念。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實用文體寫作課程教學,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力舉措,有助于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同向同行的育人效應,從知識、能力、素質、價值觀等方面綜合塑造學生。
二是體現“金課”標準。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實用文體寫作課程教學,突出了課程思政前沿性和時代性的特征,能夠培養學生圍繞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思考、分析、評價的高階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不僅傳授寫作知識、培養寫作能力,更通過言傳身教、價值引領和情感共鳴培育學生的政治品格。
三是更新教學內容。黨的二十大綜合總結了十年來我國取得的新成就、完成的新任務、擔負的新使命,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實用文體寫作課程,及時使教學內容推陳出新,可顯著增強思政育人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二、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實用文體寫作課程的設計步驟
在課程教學中融入黨的二十大精神,實質上是一種教學理念和思維方式的更新,是教師對授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重新認識和挖掘。課程思政強調“鹽溶于水”,但“多少水該溶多少鹽”是一個需要精準把握的問題,“鹽”加少了嘗不出味道,加重了又難以下咽。要圓滿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就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站在學生的角度找準契合點。那這個設計的重點是什么呢?筆者以為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體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體現立德樹人思想,符合課程特色和要求;二是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基于以上兩點,筆者以“如何找”和“如何放”兩個步驟展開設計。
(一)步驟一:“如何找”——圍繞元素進行設計
1.依據學生的學科專業進行挖掘
結合學生的學科專業相關的基本知識、歷史發展脈絡、未來發展前景、重大成果以及涌現的優秀人物典型等,挖掘其中蘊含的體現使命感、責任感、家國情懷、奮斗精神等與黨的二十大精神相契合的思政元素,使其發揮潛移默化浸潤學生心田的效用,促使學生自覺將學習感悟內化為價值標準,并付諸實踐。
2.依據學生所要從事的職業崗位進行挖掘
寫作是現代社會生活中大部分人都需具備的基本技能。青年學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在畢業進入工作崗位后,基本都需要以寫作來處理日常工作。因此,依據學生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崗位特點,從滿足客觀職業需求的角度出發,有針對性地挖掘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規范等方面的思政元素,并與實用文體的具體文種或文書的寫作相結合,能夠增強課程思政育人的實效性。
3.依據國家經濟社會建設的偉大實踐進行挖掘
近十年來,中國的發展速度舉世矚目,各方面建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結合寫作的主題、角度、選材、語言等方面,剖析、詮釋新時代中國偉大巨變背后所蘊含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通過舉例子、講故事,讓學生在學習寫作要求和規范的同時厚植愛黨愛國情懷,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二)步驟二:“如何放”——圍繞方法進行設計
把挖掘出的與黨的二十大精神相契合的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設計,不是簡單而機械地壘磚成墻,而是鹽溶于水一般渾然天成。教師可根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計劃,對實用文體寫作課程的設計進行重新組織,對教學對象進行詳細分析,對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結構、教學手段打磨再造,將黨的二十大精神系統梳理后設計融入教學文件、教學過程,實現思政元素“放”的最優化。
1.融入教學文件是基礎
把挖掘出的與黨的二十大精神相契合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學文件是實施課程思政的基礎環節,也是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必備環節。以教學文件對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進行頂層設計,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構,確保了專業知識教學和思政教育的協調一致。例如,在公文寫作單元,教師可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起草過程來講解公文擬制知識點,幫助學生樹立“寫作要從工作實際出發”的基本認知,從而增強寫作的思想性、前瞻性和指導性。
2.融入課堂教學是重點
在深刻領悟黨的二十大精神基礎上,以情境教學、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問題教學等方法,引導學生對寫作背后蘊含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升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在寫作中,只有將黨的創新理論轉化運用,針對“具體事”行“具體文”,才能真正實現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價值引領。
3.融入實踐教學是升華
寫作能力的提升,重點靠實踐應用鍛煉,而實踐教學為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課程提供了重要平臺。在實踐環節,以項目式學習為基礎,衍生辦文辦事辦會的情境,讓學生在寫作的同時學習和思考辦文辦事辦會的要點和過程,在行文中增強責任感、自信心和創新意識,自覺養成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例如,在事務文書寫作單元,以學年為周期設置項目學習活動,讓學生撰寫學習總結、學習計劃等,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創新思維。
三、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實用文體寫作課程的設計實踐
(一)構筑基礎
教師要在深化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系統梳理黨的二十大報告,建立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實用文體寫作課程的思政元素庫。以課程模塊和課程內容為框架,提取出大章節和小章節并融入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教師設計課程思政內容的指引和參考,科學設置思政教學目標。搭建的元素庫要注重契合點的選擇,既要突出專題與內容的政治性,又要兼顧知識基礎與時代發展之間的關系,彰顯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豐富內涵和精髓要義。
例如,新聞寫作單元分“新聞概述”“新聞采訪”“新聞寫作”三個教學模塊。其中,“新聞采訪”模塊的思政教學目標是學生通過學習采訪的定義及特點、采訪的準備、采訪的具體實施等內容,有意識地鍛煉探尋問題的思維方式,進一步內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與此教學目標相契合的黨的二十大報告的論述有“黨的百年奮斗成功道路是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探索開辟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章是中國共產黨人依靠自身力量實踐出來的”等。將報告的論述以案例、問題或情境的形式與教學內容融為一體,有助于達成思政教學目標。
同時,依托智慧校園和網絡系統,制作圖譜化的素材庫供教師使用。教師可以通過搜索“寫作主題”“行文結構”“機關公文”“學術論文”等關鍵詞,找到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的內容和參考資料,方便教學使用。
(二)轉變方法
堅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原則,關注學生的現實需求,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教師要在概念上準確把握黨的二十大報告內容,使教學的落腳點從知識遷移轉變為促進學生情感成長,全程突出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摒棄干巴巴的知識說教。依托教情分析和學情分析,在對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分析的基礎上,對重點傳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部分進行精心設計,以富有感染力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從結果導向來看,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課程的著力點是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據此,課程設計應堅持日漸月染、習與性成的理念。例如,在講授“前寫作”的重要性時,分析黨的二十大報告起草“堅持走群眾路線,匯集各方智慧和廣泛共識”的特點——54個單位承擔重點課題調研任務,圍繞26個專題開展調研,形成80份調研報告,共計132.7萬字。在3個月的深入調研中,64個課題組赴各地調研179批次;25個課題組對465個單位進行書面調研。各課題組共召開1501場座談會、18場視頻座談會,參會19022人次。教師通過講解該案例,讓學生在數據和事例中感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深刻含義,理解寫作“知易行難”的特點,明白從“寫出”到“寫對”再到“寫到位”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三)創新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文件語言是政治話語和理論話語的具體體現,與學生的生活話語有一定區別。要使黨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教師必須使用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語言,把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書面表述精準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年輕化語言。因此,創新教學語言就顯得格外重要。00后大學生思維活躍,易于樂于接受新生事物。教師要充分發現和利用他們的這一特征,借助新媒體的信息優勢和傳播優勢,結合智慧校園網絡和智慧教室的硬件設施,開辟傳播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新媒體課堂,占領新媒體宣傳陣地;要通過數字技術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訴求,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和開展教學,持續推進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實用文體寫作課程,既體現在理論教學環節,也體現在實踐教學環節。教師要把理論環節和實踐環節有機結合,在二者的充分融合中持續推進二十大精神進課堂進課程,用提升情感認同的方式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要結合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在大學期間開展不間斷的主題寫作訓練,讓學生在長時間的寫作實踐中感悟黨的二十大精神,提升對黨的創新理論的認同。
實用文體寫作是把思想認識和工作實踐結合起來的文化活動,其課程教學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知識學習和寫作應用能力,更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意識。將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實用文體寫作課程,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貫徹課程思政理念,既是寫作課堂作為思政教育重要陣地的地位體現,也是對青年學生實施思政教育的創新舉措。
參考文獻:
[1]尉天驕.漢語實用寫作新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5.
[2]蒲清平,黃媛媛.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
[3]盧保娣.持續推動十九大精神進課堂的內容、方法與基本路徑[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
[4]心往一處想 勁往一處使 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N].人民日報,2022-10-18.
責編: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