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蓬勃發展,多種價值觀念在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這給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帶來了深刻影響。紅色文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其傳播和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文章闡述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特征,概括紅色文化的歷史價值維度,提出紅色文化教育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指出當代大學生對紅色文化普遍存在認知不足的情況。同時,文章在分析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三觀”培育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以及紅色文化新媒體傳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指出理想信念教育同樣存在形式主義等困境,必須從根本上更新理念,創新手段,推進紅色文化教育與新媒體的有效結合。文章主要從四個方面提出對策建議:一是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創新紅色文化傳播形式和載體,提升傳播效果;二是強化對大學生的新媒體運用能力的培養,提高其信息辨別和處理能力,引導其在新媒體環境中進行正面價值選擇;三是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探索適應新環境的教育模式;四是建立校園文化與紅色文化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形成常態化教育氛圍。文章旨在為進一步推進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紅色文化;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大學生;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5-0033-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數字化背景下紅色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多維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3GXSZ178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傳播方式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在數字化浪潮和碎片化閱讀成為新常態的今天,大學生在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獲取信息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價值觀念的沖擊和挑戰。作為重要的意識形態工作,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1]。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承載著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開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何有效利用新媒體工具,傳播紅色文化,促進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斷深入,已成為當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
新媒體時代的思想教育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現代化的教育內容不僅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還更加注重現實問題的案例分析,而新媒體技術的融入則讓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多樣性?;踊慕逃J狡瞥藗鹘y單向灌輸的局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雙向交流和參與體驗式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提升了教育的互動性和實效性。創新的教育方法,如情景模擬和微課程,為學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學習環境和模塊化的學習內容,能夠適應快節奏的學習需求[2]。
紅色文化是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結晶,是蘊含著豐富紅色資源和厚重文化內涵的先進文化形態,是我們在前進道路上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不斷取得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紅色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色,紅色文化的歷史價值也在多個層面得以顯現。在革命歷史價值上重溫革命歷史,可以提取和弘揚英雄主義、集體主義和犧牲精神的革命傳統[3]。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培養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學生,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環節[4]。
大多數大學生對紅色文化有一定的基礎認知,這種認知主要來自中小學階段的愛國主義教育、歷史課堂以及家庭和社會的無形熏陶,往往停留在理論知識和歷史事實的層面[5]。新媒體時代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的特點,使得大學生在面對紅色文化時,采取片面瀏覽、快速消費的態度,缺乏深度學習和思考。大學生的信息接受方式以“掃讀式”“跳躍式”為主,習慣通過抖音、B站等新媒體獲取娛樂性信息,觀看紅色題材影視作品時也存在追求視聽刺激的心理,而非深入理解作品內涵。部分學生對紅色文化充滿敬意和自豪,認為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愿意主動學習紅色文化[6];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因為新媒體環境下的多元文化沖擊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對紅色文化有一定的距離感,甚至產生紅色文化已經“落后于時代”的錯誤觀念[7]。
(一)新媒體對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的沖擊
互聯網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現實世界,同時它也是一張網,編織著復雜的信息流。在此環境下,大學生們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接受著多方位的沖擊和影響。新媒體時代,多元文化的大量涌入、各類不良信息的泛濫,使大學生的思想產生動搖,沉浸在虛擬網絡世界中的一些大學生,更是受到網絡亞文化和畸形價值觀的嚴重影響。此外,網絡上的消費主義思潮還令部分大學生產生功利主義和享樂主義傾向,社交媒體的興起重塑了人際交往模式,“點贊”“關注”成為新的“社交貨幣”[8],導致大學生忽視了深層次的人際關系建立和社會責任感的樹立。
(二)紅色文化在新媒體環境傳播效果欠佳
新媒體的特征如即時性、碎片化和互動性,與紅色文化的深度、系統性和嚴肅性儼然形成了一種對立[9]。新媒體平臺作為典型的信息傳播工具,其運作模式遵循商業邏輯,內容生產迎合市場熱點和用戶偏好,以“流量為王”,這與紅色文化傳播的教育價值和精神傳承的要求產生了根本性的沖突。信息過載的現實環境使得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尤為微弱,而算法推薦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趨勢。傳統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在數字化轉型上步伐緩慢,未能有效利用新媒體語言進行再創造和包裝,傳播力和吸引力不足[10]。傳統的敘事方式與新媒體用戶的閱讀習慣存在巨大落差,信息的快速迭代與紅色文化內涵深度的傳播需求不匹配,加之新媒體傳播路徑較為單一,限制了紅色文化多維度體驗的可能性。
(三)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存在形式主義等問題
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仍存在一定的形式主義問題,這一現象體現在教育方式的單一化上,即許多高校仍舊沿用傳統的說教模式,忽視了互動性和參與感的重要性。同時,這種形式主義也表現為教育內容與大學生生活實際脫節,許多紅色文化教育內容停留在表面宣傳和理論講授等方面。此外,學校對理想信念教育評價體系的設計比較功利化,學生的參與往往變成了一種為應對考核、拿到學分的被動行為,而非源于內心對紅色文化的自發追求和認同[11]。
(一)創新紅色文化新媒體傳播形式,豐富傳播載體
互動性是新媒體的顯著特征,通過構建線上互動平臺,引發話題討論,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還能激發其參與感和體驗感。高校應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開展線上互動活動,使紅色文化教育不再僅是單向灌輸,而是通過話題討論、互動問答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如在國慶節、建黨節等重要節日,校方可以設置微博話題與學生互動,利用視覺化表達方式講述紅色英雄事跡,使紅色文化符號在學生心中重現[12]。在傳播載體上,移動端應用的開發是關鍵。高校學生大都是“手機控”,因此可基于微信小程序、微博等平臺進行紅色文化專題推送,或是開發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APP,如基于校史的“紅色足跡”應用等,從而為學生提供學習紅色文化的多元途徑[13]。
(二)強化大學生新媒體運用能力培養,引導正向價值選擇
面對信息碎片化與價值多元化的雙重挑戰,強化大學生的新媒體運用能力,對其進行正面價值的引導,是紅色文化傳承的必由之路。高校可以開設相關課程,重視媒介批判與反思能力的培養,使大學生深刻理解媒體的社會責任,堅守文化自信與道德底線,成為拒絕低俗、抵制謠言的“排頭兵”[14]。在實踐應用方面,鼓勵學生參與新媒體實踐項目,如參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校園網站編輯、社交媒體賬號運營,制作微電影、動漫、短視頻等數字化內容,培養具有紅色情懷的新媒體創業者。
(三)更新理想信念教育理念和方法,探索與新媒體融合的教育模式
面對新媒體的沖擊,高校必須更新理想信念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法,積極探索與新媒體相融合的紅色文化教育新模式。首先,教育理念要轉變為問題導向,針對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下出現的思想困惑、紅色文化認同缺失等問題,主動設置相關問題情景;其次,改革創新教育方法,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手段,采用紅色文化微課、網絡討論、數字虛擬仿真等形式進行教學,提高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動性;最后,教育理念的更新應立足于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生態,關注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將紅色文化的豐富內涵與學生的個人成長緊密結合起來[15]。
(四)建立“校園文化+紅色文化”結合的長效機制
將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中,建立校園文化與紅色文化相結合的長效機制,不僅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還能促進其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堅持。首先,高校需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校園文化的各個方面,形成一種文化氛圍,讓紅色文化成為校園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可以通過舉辦紅色文化主題學習周、紅色經典誦讀會、紅色影視展播等活動,整合校內外紅色資源,如紅色經典課程、紅色影視作品、紅色主題實踐基地等,構建起紅色文化學習的立體網絡,不斷提高學生在校園中對紅色文化的接觸頻次。其次,高校要通過課程體系和教學活動的改革,使紅色文化教育與學生的專業學習相結合,在專業課程中嵌入紅色文化元素,積極開展以新媒體技術為依托的課程思政,設置紅色文化與專業課程交叉的創新模塊。最后,高校新媒體矩陣可以在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開展線上紅色故事分享會、紅色主題征文比賽、紅色知識問答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感悟紅色精神,在互動中傳承紅色基因。
新媒體時代,高校必須把握新媒體傳播規律,更新教育理念,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創新教育方法和載體,構建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立體化教學體系。只有讓紅色文化在新媒體語境中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并與大學生的理想追求和成長需求真正契合,高校才能培養出一代代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斗的青年力量,才能在新的歷史方位推動紅色基因傳承,提供堅強的精神力量,引導大學生增強理想信念,成長為有社會責任感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 汪為.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傳播路徑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22.
[2] 畢冉.基于媒介邏輯的“紅色文化”新媒體傳播研究[J].傳媒,2023(17):91-93.
[3] 侯美華.新媒體環境下湖湘紅色文化傳播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2.
[4] 饒寶美.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探究[J].今傳媒,2023,31(10):138-141.
[5] 王婧惠.網絡視域下紅色文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作用[J].今傳媒,2023,31(8):147-149.
[6] 馬金鵬,石姝莉.基于文化結構理論的紅色文化IP創新傳播研究:以“亮劍”為例[J].傳媒論壇,2023,6(19):82-85,101.
[7] 徐功獻,謝竺軒.紅色文化網絡話語權的建構困境及破解進路[J].行政科學論壇,2023,10(8):65-70.
[8] 魏曉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紅色文化傳播力提升的探索與實踐[J].活力,2023,41(18):8-10.
[9] 黎珂君.新媒體時代校園紅色文化與教育的融合性[J].互聯網周刊,2023(22):53-55.
[10] 劉燦璨.新媒體生態下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實效性探索[J].新聞前哨,2023(21):69-70.
[11] 胡瀾.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的傳播路徑探析[J].新楚文化,2023(24):63-66.
[12] 杜小崢.河南紅色文化IP塑造和傳播力提升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3(10):92-94.
[13] 楊凡.融媒體背景下紅色文化傳播創新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3(10):98-100.
[14] 叢旭文,黃晶梅,劉遵龍.新時代視域下紅色文化網絡傳播路徑研究[J].學術探索,2023(12):59-65.
[15] 李東坡,肖寧.媒體變革視角下紅色文化創新性傳播的策略[J].長征學刊,2023(5):25-33.
作者簡介 理陽陽,副教授,惠州工程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