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思政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勞動教育不僅是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課題,也是塑造青年正確勞動觀、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關鍵環節。文章主要基于信息技術和教育融合的理論框架,采用案例分析、文獻綜述和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研究。文章強調勞動教育在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塑造青年正確勞動觀、培養綜合素質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同時指出在當前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勞動教育面臨的新要求和挑戰。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如何有效利用信息化賦能勞動教育,以實現更高質量的產教融合,并為培養能緊跟社會發展步伐的時代新人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通過研究發現,新媒體時代基于產教融合的高校勞動教育對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弘揚勞動精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但也存在勞動教育片面化、信息化教育平臺缺乏等問題。因此,文章提出以下對策:構建多元合作平臺,強化對勞動觀念的認知;更新教育內容與方法,豐富勞動體驗形式;創建勞動教育實踐平臺,吸引學生主動參與;開展智能化教學評價,促進勞動目標的達成等。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產教融合;高校;勞動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5-0166-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教育專項)一般項目“產教融合背景下新時代應用型本科高校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探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zsszsx081;2020—2021年度山西大同大學青年科研基金項目“高校大學生考研工作機制構建的探索研究——以山西大同大學為例”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Q5
2020年3月,國家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勞動教育的目標和方向,強調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樹立勞動光榮、崇高、偉大和美麗觀念[1]。
在此背景下,本文將討論如何利用新媒體構建全體人員參與、全方位覆蓋、全過程融入產教融合的勞動教育新局面,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種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響應國家對高質量勞動教育的號召。通過相關工作的推進,高校將更好地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出具有正確勞動價值取向、高尚精神面貌和卓越勞動技能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勞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源泉,勞動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高校勞動教育,可以弘揚勞動精神,培育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勞動實踐,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增強對勞動的尊重和熱愛,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價值觀[2]。此外,通過勞動教育,學生還可以深入了解社會和行業的實際情況,這種深度的理解有助于他們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和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接觸到各種工作環境,還能直接參與到實際工作中,這樣的體驗使他們能夠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和尊嚴,從而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素養[3]。
(二)推動產教深度融合,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基于產教融合的高校勞動教育可以推動產教深度融合,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通過勞動教育,高校可以與行業、企業緊密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展實踐教學,實現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緊密對接[4]。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可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還可以促進高校與行業的深度合作,推動產教融合的進一步發展。而這種基于產教融合的高校勞動教育則可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國家戰略需要。通過勞動教育,高校可以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勞動教育存在片面化
當前,部分高校過于側重于理論課程,主要強調勞動教育的內容、勞動價值觀和勞動精神,而往往忽視了實踐活動和創業活動的結合。這種做法使得勞動教育難以與學生的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勞動價值觀未能深入人心,從而無法真正實現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同時,還有部分高校一味追求勞動實踐育人,僅提供勞動實踐機會卻未篩選出具有教育價值的活動。這種做法忽視了勞動教育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導致學生難以從活動中獲得真正的學習經驗和成長,也未能激發學生參與勞動的主觀能動性[5]。
此外,勞動教育內容的陳舊和形式的單一也是問題所在。現有的勞動教育內容未能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缺乏對勞動觀、工匠精神、勞動安全和勞動評價等現代勞動要素的認知。勞動實踐教學形式過于單一,主要集中在體力勞動上,而對腦力勞動、志愿服務和藝術性勞動等多樣化形式有所忽視,使得勞動教育缺乏廣度和深度[6]。
(二)信息化教育平臺的缺乏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到來,互聯網技術逐漸成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目前一些高校沒有建立專門針對勞動教育的信息化管理與服務系統。勞動教育缺乏全面規劃和足夠的資金投入,導致勞動教育在信息化建設方面滯后,無法有效支撐勞動教育的發展和推廣[7]。除此之外,還有的學校缺乏信息化平臺,勞動教育資源的分類和整合不夠精準,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參與勞動教育實踐的積極性。學生難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找到合適的勞動教育資源,從而影響了勞動教育的效果和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快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新興的智能技術如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可以大大提升教育平臺的功能性,實時收集和分析學生參與勞動教育的數據,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精準和個性化的學習支持。然而,當前一些高校的學習平臺大都未能充分利用這些技術,缺乏對學生勞動教育參與過程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從而無法提供有效的個性化教育服務,也無法及時調整和優化勞動教育策略[8]。
(一)構建多元合作平臺,強化對勞動觀念的認知
意識是促進學生積極參加勞動教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大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和價值觀,這對于今后就業、創業乃至一生都具有重大影響。從宣傳方面來說,高校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如社交媒體、博客、在線視頻等,與企業合作發布勞動教育內容和成功案例,展示勞動的價值和意義[9]。這些平臺的廣泛覆蓋和互動性可以有效提高勞動教育的可見度和吸引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而企業可以通過這些渠道分享行業知識、職業道德、工作經驗等內容,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同時,高校可以組織在線討論、工作坊、模擬勞動體驗等活動,敘事可以通過視頻、博客等形式記錄和分享自己的勞動經歷和思考,這不僅有助于構建積極的勞動形象,也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學習[10]。
(二)更新教育內容與方法,豐富勞動體驗形式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正在逐漸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而教育作為一種文化傳承手段,同樣需要與時俱進。高校必須順應時代潮流,及時進行教學理念的變革。一方面,高校勞動教育內容的更新應緊跟時代變化,結合當前的技術發展和社會需求,注入新的職業技能、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等元素。高校可以與企業緊密合作,了解最前沿的行業動態和技術需求,將這些內容融入課程和項目中。同時,通過新媒體平臺,如在線課程、互動式學習系統等,教育者可以提供更加靈活和個性化的學習資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合適的學習路徑[11]。
另一方面,結合新媒體,高校可以設計更加多樣和創新的勞動體驗活動。例如,利用VR、AR技術,學生可以在虛擬環境中體驗比較危險或難以達到的勞動場景,如深海作業、太空探索等,這些體驗不僅安全,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時,通過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學生可以參與到遠程協作項目中,與世界各地的團隊一起工作,體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勞動合作,拓寬視野并增進國際理解[12]。
(三)創建勞動教育實踐平臺,吸引學生主動參與
新媒體時代,創建基于產教融合的高校勞動教育實踐平臺應深度契合實踐教學過程,強調“學有所用、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同時積極響應新時期對勞動教育的價值觀要求。應結合學生專業發展需求與社會發展趨勢,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與實踐能力。
高校需要建立一個智能化、專業化的勞動教育實踐平臺,集成數據跟蹤與管理系統,以便于實時監控和評估學生的學習進程和勞動實踐效果[13]。舉例來說,某高校為了加強勞動教育實踐,與本地企業合作,創建了一個虛擬現實(VR)工廠模擬系統。學生可以在這個平臺上模擬各種工廠操作,開展機械維修、產品裝配、質量控制等工作實踐,這些任務都與他們的專業課程緊密相關。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在安全的虛擬環境中,獲得實際的工作體驗,同時學習到相關的專業知識。此外,平臺還會記錄學生的操作數據,教師則可以通過這些數據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反饋。
(四)開展智能化教學評價,促進勞動目標的達成
智能化教學評價依賴于教育信息化的廣泛應用,結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勞動表現和學習成果進行全面的捕捉和分析。這種技術驅動的評價系統能夠提供及時、精準的反饋,幫助教師和學生理解教學和學習現狀,發現問題,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學習方法[14]。例如,通過跟蹤學生的在線學習活動,系統可以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參與度和效率,從而為教師提供科學的教學決策支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
為了有效實施智能化教學評價并促進勞動目標的達成,高校需建立相應的支持系統和機制。這包括建立健全的數據收集和處理機制,確保評價數據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運用智能化評價工具的能力;加強與企業的合作,確保勞動教育的內容和評價標準與社會需求和行業標準相匹配。同時,高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評價體系的設計和改進,讓學生成為評價過程的共同參與者,提高他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提升的動力[15]。通過這些措施,智能化教學評價體系能夠更加精準和有效地服務于勞動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個人發展目標,同時促進社會勞動力整體質量的提升。
高校應該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在勞動教育方面的優勢,重視并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推動產教融合的發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佳芳.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施路徑探析[J].時代人物,2023(14):211-213.
[2] 汪敏.產教融合助推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路徑探析[J].中關村,2022(8):98-99.
[3] 繆楓.產教融合視角下高職“一心四味”勞動教育實踐路徑探索[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21(4):58-59,10.
[4] 汪榮青.產教融合視域下的勞動教育要素特質與學習方式[J].現代職業教育,2021(17):70-71.
[5] 迪吳.以大學生志愿服務為基點探索新時代高校勞動教育實施路徑[J].教學方法創新與實踐,2021,3(16):88.
[6] 劉謙,羅晶.高校學生思政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發展策略[J].職業教育,2023,12(6):4.
[7] 周佳杰.產教融合視閾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與職業素養的融合機制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教育科學,2023(1):47-49.
[8] 黃婉珺,牛旭旭.產教融合加強農科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路徑探析[J].高教學刊,2022,8(6):53-56.
[9] 丁潔,馬濤,馬妙蓉.大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標準及實施路徑[J].教育教學論壇,2023(50):173-176.
[10] 賈磊.產教融合視域下的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實踐路徑探索[J].職業教育,2022(16):37-42.
[11] 付明蘭.產教融合視角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研究:以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為例[J].新絲路,2022(12):163-165.
[12] 賈寶娣.產教融合下加強職業本科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路徑探析[J].就業與保障,2022(9):172-174.
[13] 張虎偉.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大學生勞動教育路徑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23,25(5):95-99.
[14] 楊勁靜,卞春花,邢子然.產教融合背景下勞動教育融入高職思政教育研究[J].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科研,2022(2):3.
[15] 王梅.產教融合促進高職新工科專業勞動教育的實踐與研究[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1,19(3):55-58.
作者簡介 李婷,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和管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