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婷
〔摘? ? 要〕? 在《幼兒園工作規程》精神指導下,“幼小協同,科學銜接”已經成為幼兒園大班教師需要研究的熱點課題。在區域科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相關游戲活動引導幼兒了解小學,為幼兒適應小學生活打下良好基礎?;诖?,本文將以區域科學活動為主導,詳細介紹實現“幼小協同,科學銜接”的做法,希望可以讓幼兒逐步建立起跨學科的知識體系,提升他們的科學素養和實際應用能力。
〔關鍵詞〕? 幼小銜接;協同;銜接;區域活動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0? ? 112-114
幼小銜接是教育的重要階段,幼兒在這個階段的學習對其日后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然而,許多地方幼兒園和小學之間孤島式地獨立運作,導致在教育內容和方法上存在斷層,幼兒的學習過程受阻。因此,我們需要從實踐中總結經驗,開展“幼小協同、科學銜接”的教育活動,為幼兒的成長提供更加全面、協同的教育。
一、“幼小協同,科學銜接”的概念和內涵
《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針對長期以來存在的幼兒園和小學教育分離、銜接意識薄弱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舉措?!坝仔f同,科學銜接”指的是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有效銜接。它不僅體現了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還強調了幼兒教師要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為幼兒的后續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二、幼兒園區域科學活動與小學科學課程的異同
(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對幼兒區域科學活動的要求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對幼兒科學學習提出了學習目標、內容與要求、指導要點。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其主要學習目標是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使用語言器官和感覺器官進行交流,并且教師要在活動過程中對幼兒進行環境教育,培養幼兒對自然科學的熱愛。而內容與要求則說明了幼兒需要對常見的科學成果有所了解,并且要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對簡單的圖形、數量有基本的概念,為后續小學教育打下良好基礎。而指導要點中提出,幼兒的區域活動是幼兒的科學啟蒙教育,需要教師重視幼兒探究欲望和認識興趣的激發,并且要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解決問題,進而完成幼兒的啟蒙教學。
(二)《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對小學科學課程的要求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將小學六年的學習時間劃分為?1~2年級、3~4年級、5~6年級三個學段。小學科學課程需要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標,具體包括科學思維、探究實踐、科學觀念、態度責任等四個方面,而科學課程內容則設置13個學科核心概念,同時,《標準》對不同學段的科學課程內容還進行了具體劃分。由此可見,小學科學課程教學已經向更加復雜的方向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要了解科技發展,還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
(三)二者的聯系與區別
通過上述的比較不難發現,在幼兒區域活動中,《綱要》僅僅對幼兒的科學素質進行了簡單描述,其教學重點在于讓幼兒鍛煉語言器官和感覺器官的配合,并且樹立科學的啟蒙意識,為后來的科學課程學習打下基礎,這也符合幼兒的基本發展規律。而《標準》中則對不同學段學生應具備的科學素養進行了明確要求,在科學培養的過程中需要讓學生從親近自然轉為理解科學、社會、技術等,為今后其他科目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三、在區域科學活動中實現“幼小協同,科學銜接”
(一)將教學目標落實到每個幼兒身上
在幼兒園開展的區域活動中,需要將教學目標落實到每個幼兒身上,以便做到科學銜接。首先,教師需要考慮到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和發展水平。在活動過程中教學目標應該既考慮到幼兒園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求,也要注重與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對接。所以,教師需要通過不同的活動形式,滿足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學習需要。并且,在實施過程中綜合考慮幼兒的基礎知識和認知水平,確??茖W銜接的過程中不會出現知識的重復或間斷。其次,不同的教學目的需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實現,教師可以在區域活動中組織實驗操作、自然觀察等活動,讓幼兒在保持學習興趣的前提下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此外,在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需要對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讓每個幼兒都能參與到區域活動中。最后,在區域活動過程中,家庭的支持也十分重要,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到區域活動中,了解幼兒在學校的學習情況,與學校共同關注幼兒的發展。
比如我園在角色區中,開設了“小學課堂”的區域活動,在活動中模擬小學的相關活動,讓幼兒充分了解小學的整體學習環境和生活規律。教師帶領幼兒參觀了幼兒園周邊的小學,觀察了他們的上課情況,在參觀的過程中,由于對小學的生活充滿了好奇,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會被激發。之后,教師為幼兒準備了學習的課桌,并將教室布置成小學課堂的樣子,組織幼兒進行角色扮演。在活動中,為了盡可能模擬小學的課堂環境,讓幼兒更快速地進入角色。接下來教師要宣布課堂紀律和任務,讓幼兒能夠明確活動中自己扮演的角色。比如,教師為幼兒布置了一個教學主題“帶領大家認識自然界的植物”?!靶〗處煛痹诘玫浇虒W主題之后,就可以在課下詢問教師或者家長,自然界中都有什么常見的植物。而小班長、小組長則需要帶領其他成員對教學主題進行預習。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對“小教師”進行輔助,幫助教師管理課堂秩序,并推動課程進行。幼兒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獲得相對真實的上學體驗,還可以學習有關小學自然科學的相關知識。
(二)增加區域科學活動中動手活動的占比
幼兒園大班的孩子需要參與的區域活動時間通常在25~30分鐘,但是他們有效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只有12~15分鐘,動手操作則可以幫助幼兒在了解知識的同時更加專注,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首先,教師可以結合幼兒園室外的自然環境開展探究活動,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感受自然界的現象和規律。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在戶外進行自然材料的觀察和采集,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其次,教師還可以在區域活動中開展科學實驗活動,通過常見的科學現象,幫助幼兒理解相關的科學知識。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有趣的科學實驗,如水的密度實驗、植物的生長實驗等,讓孩子動手操作,從實驗中發現規律,提高他們的實驗技能和動手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幼兒開展相應的手工制作,運用教師講解的知識完成作品。比如,教師可以在區域活動中為幼兒演示風車的制作方法,并且講解風車的工作原理,讓幼兒在制作過程中體會教師講解的知識。
我園在區域活動中開展了“水中沉浮實驗”活動,教師在活動開始前準備了不同材質的玩具,讓幼兒觀察玩具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從而理解水的性質。首先,教師進行提問:“小朋友們,現在你們面前有許多種類的玩具,你們可以猜一下有哪些玩具可以在水上漂起來呢?”幼兒在接受教師布置的任務后,就會開始試驗,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進行適時引導,比如“這個玩具在水面上漂浮不了多久呢,你可以通過不同的擺放方式讓它一直漂浮在水面上嗎?”教師要通過這種方式鼓勵幼兒動手操作,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并且對相關的知識原理進行深入探究,為幼兒的小學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三)在活動中進行知識滲透
教師在活動過程中進行知識滲透可以幫助幼兒在實踐中深刻理解科學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科素養和綜合能力。首先,教師需要在活動開始前進行知識引入,可以采用圖片展示、視頻講解或者討論的方式進行,向幼兒介紹活動的基本內容和相關的科學知識。這樣可以在幼兒的心中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為后續的實踐活動做好知識鋪墊。其次,鼓勵學生在活動中運用相關知識。教師在講解之后,需要在幼兒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根據相關原理開展相關活動。此外,教師在活動中可以組織幼兒閱讀相關的資料,但是由于幼兒的年齡較小,所以資料需要以圖片為主,以便于幼兒理解。最后,教師需要鼓勵幼兒將掌握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進而鞏固活動中滲透的相關知識。
在我園開展的“橋梁建筑師”區域活動中,教師準備了不同的建筑材料,包括樂高積木、紙板、膠帶、磁力棒、木棒等,之后在活動開始前為幼兒展示常見的橋梁形狀,如拱橋、吊橋等,并且在不同的橋梁圖片后附帶簡單的建造說明。之后,教師將幼兒按照想要建造的橋梁分成不同的小組,在小組的合作下使用準備好的建筑材料制作橋梁模型,而教師則需要在這個過程中為幼兒提供幫助,確保每個幼兒都能夠參與到活動中。完成橋梁模型后,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承重測試,幼兒可以在橋上放置一定重量的物品,或者用玩具車在橋上行駛。最后,教師要與幼兒討論不同類型的橋梁具備的優缺點,以及橋梁可能的改進方案。
(四)通過具體形象滲透抽象概念
在幼兒園開展活動過程中,教師還需要結合幼兒的認知特點,通過有趣的活動內容將抽象的科學原理以形象的方式展現,幫助幼兒初步理解。比如某次區域活動中,我園設計了一個名為“造風行動”的活動。教師在活動開始前為幼兒提供了相關的造風工具,比如氣球、扇子、打氣筒等,之后通過視頻為幼兒介紹風是如何形成的。接下來,教師將幼兒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都是一個獨立的造風團隊,教師在活動中設置了不同的任務,比如利用氣球將桌子上的樹葉吹走、利用扇子推動水中的小船等,幼兒需要經過觀察、思考之后再合作完成任務。教師可以讓每個小組匯報任務完成情況,分享他們在探索中的收獲和困難,進而幫助幼兒了解有關風的知識,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在活動結束后,教師需要引導幼兒進行反思總結,鼓勵他們表達對活動的理解和感受,這有助于鞏固他們的學習成果。同時,教師應不斷觀察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活動既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又能有效地幫助他們理解抽象的科學概念。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確保幼兒能夠充分理解知識,教師設計的區域活動要具備漸進性,即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逐步過渡到科學原理的理解。同時,在活動過程中要具備一定的互動性,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實踐和討論,進而提高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
四、結語
目前幼兒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和關注,實現“幼小協同、科學銜接”迫在眉睫。本文研究結果表明,幼兒區域活動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實踐性,可以充分考慮幼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創造出有利于幼兒成長的環境和氛圍。未來,幼兒教師需要重視自身素質的提升,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進一步研究如何在區域活動中實現“幼小協同、科學銜接”,以推動幼兒教育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曉梅.區域活動創新助力幼小銜接進程[J].名師在線(中英文),2022(18):41-43.
[2]吳云菲.基于幼小銜接體驗館的科學銜接活動設計與實施探索[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23(10):122-124.
[3]姜麗麗.主題區域游戲背景下幼小銜接之“身心準備”策略[J].考試周刊,2023(42):163-166.
[4]潘曉敏,何曉艷.優化幼兒園幼小銜接活動的實踐與探索[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2(7):156-160.
[5]陳艷婷.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小銜接在幼兒園大班科學區中的滲透[J].速讀,2022(16):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