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育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勞動技能的綜合性、實踐性跨學科課程。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開發和拓展有關中國傳統節日的主題內容,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小學綜合實踐主題活動,引導學生在動手動腦的實踐體驗中深入感知并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鼓勵學生在體驗傳統文化和民間工藝中樹立文化自信、厚植家國情懷,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究意識和價值認同。
[關鍵詞] 小學綜合實踐;中國傳統節日;主題課程;文化傳承
[作者簡介]陳肖依(1992—""" ),女,江蘇蘇州人,蘇州市吳江區綢都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綜合實踐教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意蘊悠遠、歷史悠久,它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內涵。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價值認同的關鍵載體,深刻影響著廣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規則。教師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通過“我們的節日”主題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鼓勵學生在傳統文化框架建構與學生情感體驗認知的相互融合中,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引領學生在主題課程的深入學習與感知中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勤于動手、樂于生活的能力。因此,筆者有效結合本校開展的“中國傳統節日”綜合實踐主題課程,從自主探究、融合多元課程、鼓勵藝術創作、豐富活動體驗四個方面形成活動鏈條,既能體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交互兼容,又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關鍵素養的發展。
一、自主探究,初步感知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祝福,展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價值內涵。為了有效保護、傳承弘揚傳統節日文化,讓文化之根深深植入學生的精神血脈里,教師應有效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一重要媒介,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有關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基于問題自主探究,與自身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引領學生在初步感知中獲得精神的豐盈。
(一)調查收集,自主探究
教師在設計“我們的節日”主題課程時,首先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獲取信息的關鍵能力。教師通過設計一份調查問卷,鼓勵學生在問卷上寫出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時間、傳統習俗等,促使學生通過多元手段收集相關資料,引領學生對節日習俗產生初步的理解,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調查問卷上交后,教師通過研究學生的調查問卷后得出,學生能明白大部分傳統節日的習俗,但對重陽節的認識還不夠充分。因此,在調查研究之后,教師在課堂上通過開展“中國傳統節日知識大比拼”“中國傳統節日知識我來講”等知識競賽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在比賽中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豐富的內涵和價值。
(二)合作匯總,深入討論
教師在進行問卷調查之后,可以按照不同的傳統節日進行分組,鼓勵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項目化探究學習,引領學生自主選擇主題海報、PPT、情景表演等形式進行展示,在討論和展示中挖掘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藝術價值內涵,充分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帶來的心靈歸屬感和自豪感,促使學生在項目化、主題化的學習探究中深刻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激發學生自發親近、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融合多元課程,積淀文化底蘊
在“我們的節日”綜合實踐主題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中,教師應善于打破學科壁壘,促使學生在多元化、綜合化、生活化、實踐化的課程體驗中提升綜合能力,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教師可以序列化地融合校本課程、學科課程、經典誦讀等方面,創新優化活動課程形式,引領學生在種類豐富的學習體驗、意境雋永的閱讀感知中探尋傳統節日的由來,了解傳統節日的傳說和習俗,厚植家國情懷,弘揚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情懷。
(一)校本課程,傳承文化
“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學校精心開發的中國傳統節日課程之一,主要由“郊游踏青課程”“手作青團課程”組成,而“板鷂風箏課程”是學校基于傳統生活框架與學生學習體驗活動相融合的校本課程,與清明節的活動習俗相符。教師應積極融合校本課程,通過帶領學生制作風箏、手繪風箏、放飛風箏來深入了解傳統民間工藝,感受清明節的習俗,提升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傳統民間工藝的探究意識和價值認同感。學生通過動手制作風箏感受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豐富課余生活,培養動手能力,深刻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無限魅力。教師在帶領學生制作板鷂風箏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一起探究風箏的文化起源、歷史傳說、流派種類,從風箏的歷史到風箏扎制,從材料選擇到圖案繪制,促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工匠精神,并且在帶領學生一起放飛風箏的過程中,與大自然進行一次親密接觸,在釋放活力中放飛夢想。
(二)多元學科,多維感知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開發與實施中,教師要積極推動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鼓勵學生在語文、道德與法治、數學、科學等學科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多維感知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積極開闊文化視野,豐富情感體驗。例如,在“我們的節日——中秋節”綜合實踐活動主題課程中,各學科教師應緊緊圍繞活動主題設計并執教主題活動課,從學科教學的角度鼓勵學生多維感知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精髓。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音樂老師可以執教《月亮代表我的心》《八月十五月兒明》等經典名曲,引領學生在共唱美妙的歌曲中表達對中秋佳節的熱愛之情和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憧憬;科學老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共讀科學繪本《月相的變化》,鼓勵學生在直觀形象的實驗示范操作中明白陰晴圓缺的道理;美術老師可以鼓勵學生把中秋佳節和家人一起賞月、做月餅、吃月餅、吃團圓飯的場景描繪下來,訴說對中秋佳節的熱愛之情;語文老師可以通過執教和月亮相關的課文如《嫦娥奔月》,或者帶領學生一起誦讀和月亮相關的詩詞歌賦,在親近中秋文化中培植中秋情結。這種融合多元學科的主題性、綜合性實踐活動能積淀學生的節日文化底蘊,深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地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經典誦讀,涵養品格
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將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積極融入國民教育中是行之有效的關鍵途徑之一。教師可以在常態化德育和課堂教學中以主題閱讀為價值依托,通過誦讀的形式進行更多關于節日與民俗的教育,引領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涵養獨特的人文品格。
三、鼓勵藝術創作,激發勞動想象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創造力,教師在開展相關節日綜合實踐主題活動的過程中應充分激發學生的藝術創作能力,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創作體驗中大膽發揮藝術想象,抒發自己對傳統佳節的獨特感悟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一)社團活動,激發興趣
教師可以有效借助學校開展的社團活動,深入拓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例如,教師在開展“我們的節日——春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時,應積極融合剪紙社團活動,鼓勵學生在濃厚節日氛圍的感召下學習剪紙技藝,提升動手能力,培育審美情趣。剪紙藝術對小學生來說是一門入門容易、精通難的民間技藝,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在動手裁剪的過程中感受線條結構和透視效果,實現手、眼、腦的并驅發展,有效提升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和想象力。在新年即將到來的時候,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制作剪紙作品裝扮自己的家,在學生了解不同主題所代表的不同意象并確定剪紙主題后精心選擇和設計剪紙紋樣。通過創生融合的綜合實踐主題活動,學生能在懂得剪紙作品藝術內涵的同時,深入發展審美情趣,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勞動創造精神,用自己的剪紙作品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二)家長課堂,鍛煉能力
教師應積極拓展家長資源,鼓勵一些有一技之長的家長進入課堂,通過開設“傳統工藝大講堂”的課程,引領學生深入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自覺弘揚民族文化中傳承民族精神,學會在動腦、流汗中鍛煉勞動基礎技能,增強文化自信。例如,教師在開展“傳統節日——清明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可以邀請擅長烹飪技藝的家長走進課堂,為學生上一堂制作青團的手工勞動課,鼓勵學生實踐操作,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從而深切體驗到濃厚的節日氛圍,感受濃厚的清明寒食文化。教師通過開展家校共育式的勞動制作活動,充分讓學生明白青團圓滿而美好的寓意,引領學生在積極正向的能量感染下豐盈精神生活。
四、豐富活動體驗,升華情感溫度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和實踐性,只有讓學生在實踐中去感受、去體驗,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理解感知和情感內化。因此,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元素,精心設計和開發活動體驗內容,引領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陶冶情操、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提升能力。
(一)主題實踐,豐富情感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與生活實際、實踐體驗息息相關,為了更深層地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豐富多樣的主題實踐活動,引領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生活體悟,充分激發他們的傳承欲望,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感。例如,在開展“我們的節日——端午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除讓學生知曉端午節的由來和風俗活動之外,還可以通過設計實踐體驗活動,豐富學生的節日情感體驗,樹立他們的文化自信。
(二)社會服務,升華價值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具有深刻的社會影響力,除了家校共育,教師也可以積極拓展社會資源,創新優化綜合實踐主題活動形式,充分引領學生在社會服務的體驗與實踐中激發愛國之情,樹立民族自豪感。例如,在開展“我們的節日——重陽節”綜合實踐主題活動課程中,為了引導學生更深刻地體驗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教師可以聯系當地的敬老院,帶領學生去敬老院開展志愿勞動、慰問演出等活動,鼓勵學生用實際行動尊老敬老、愛老助老,送上自己最真切的祝福。這樣具有社會價值的實踐活動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增強學生對尊老愛老的社會價值體認,豐富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
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積淀著寶貴的精神財富,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教師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要積極融入和傳統節日相關的主題活動課程,引領學生在“問題探究—課程融合—實踐體驗—成果展示”的鏈條式體驗中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潛力,充分潤養學生的心靈,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促使學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熏陶和價值感染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發展學科核心素養,自覺弘揚傳統文化,厚植民族精神。
參考文獻
[1]雷麗珠,易駿.綜合實踐活動視角下的小學勞動教育[J].教學與管理,2020(35):26-28.
[2]黃麗蓉.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的價值訴求及其實現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1(23):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