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討黃芪建中湯與艾灸聯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對患者中醫證候、炎癥指標的改善作用。方法 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泰興市中醫院收治的58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分為對照組(美沙拉嗪腸溶片+艾灸治療,
29例)、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黃芪建中湯治療,29例)。兩組均治療2周。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炎癥指標、腸道菌群情況,以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及白細胞計數(WBC)、紅細胞沉降率(ESR)、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U%)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乳酸桿菌、雙歧桿菌菌群數量均增多,且觀察組均多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變形桿菌、腸球菌菌群數量均減少,且觀察組均少于對照組(均Plt;0.05);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黃芪建中湯與艾灸聯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以改善患者中醫證候,減輕患者炎癥反應,調節腸道菌群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 ; 黃芪建中湯 ; 艾灸 ; 中醫證候積分 ; 炎癥反應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3.0010.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3.004
潰瘍性結腸炎是指局限于結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的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主要臨床癥狀為間斷性腹瀉、重腹部疼痛等,若治療不及時存在一定的癌變風險。目前,臨床針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常采用口服美沙拉嗪腸溶片聯合艾灸的綜合療法,但該療法難以從根源上徹底解決問題,致病情反復發作,整體效果欠佳。中醫認為,潰瘍性結腸炎屬“痢疾”范疇,病位在腸,病機為中焦氣機不利與脾胃升降失常,該疾病多由感受外邪、勞倦過度等所致,內外邪氣侵犯,從而引發壅滯中焦,腸道脂膜腐敗化為膿血,形成黏液膿血便一系列癥狀,因此,治療以散寒溫脾、助陽化氣、緩急止痛為主要原則[1]。黃芪建中湯屬于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黃芪、白芍、茯苓等,其功效為溫腎暖脾、益氣健脾、固腸止瀉等,恰好切合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中醫病機要點[2]。故而本研究旨在探討黃芪建中湯與艾灸聯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隨機數字表法將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期間泰興市中醫院收治的58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分兩組,各29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5~64歲,平均(36.91±6.25)歲;男性15例,女性14例;輕度9例,中度19例,重度1例[3]。觀察組患者年齡26~65歲,平均(37.02±6.36)歲;男性16例,女性13例;輕度10例,中度18例,重度1例。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可比。納入標準:①符合《潰瘍性結腸炎診療指南》 [4]中潰瘍性結腸炎與《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 [5]中“痢疾”的診斷標準,辨證為脾腎陽虛證:腹痛隱隱,大便溏薄,便下赤白黏凍,白多赤少,舌質淡紅,邊緣有齒痕,苔白膩,脈細弱或細滑;②腸鏡檢查可見乙狀結腸和直腸連續性炎癥反應;③近期未接受任何治療。排除標準:①伴有消化道腫瘤;②對研究中應用藥物或艾灸中成分有過敏史;③心、肝等臟器功能受損。泰興市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方案、用藥方式等,患者對研究中用藥及其不良反應相關等相關情況均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口服美沙拉嗪腸溶片(Losan Pharma GmbH,注冊證號H20171358,規格:0.5 g/片),1 g/次,4次/d。同時進行艾灸:使用艾灸條取中脘穴、神闕穴、氣海穴,30 min/次,以局部出現溫熱舒適感為宜,1次/d,連續治療2周,艾灸期間注意保護局部皮膚,避免出現燙傷情況。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黃芪建中湯治療,藥方組成:黃芪、白芍各30 g,茯苓、紅棗各15 g,桂枝、防風、陳皮各12 g,生姜9 g,甘草6 g(由泰興市中醫院中藥房統一提供)。以上方劑由泰興市中醫院制劑室統一煎煮,水煎取汁300~400 mL,1劑/d,分早晚2次空腹溫服,連續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①中醫證候積分: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久瀉不止、里急后重、腹痛、黏液膿血便等中醫證候進行評分,根據癥狀的嚴重程度按無、輕、中、重分別賦值0、2、4、6分[5]。②炎癥指標:采集患者治療前后空腹狀態靜脈血5 mL,采用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點公司,型號:BC-6800pius)檢測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EU%),采用全自動紅細胞沉降率測定儀(北京普利生儀器有限公司,型號:LBY-XC40B)檢測紅細胞沉降率(ESR)。③腸道菌群情況:分別于治療前后,收集所有患者新鮮大便1.0 g放入含有4.5 mL生理鹽水的試管中,以10倍連續稀釋至10-9,取10 μL稀釋液接種于乳酸桿菌、變形桿菌、腸球菌、雙歧桿菌的4種選擇性培養基平板上進行細菌培養,采用抽氣換氣法培養乳酸桿菌、雙歧桿菌48 h,變形桿菌、腸球菌分別置于37 ℃、35 ℃培養箱培養24 h,使用目視比濁法測定腸道各菌群數量。④不良反應: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惡心嘔吐、乏力、頭暈、腹瀉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中醫證候、炎癥因子、腸道菌群情況等指標)首先采用S-W法檢驗證實均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組內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炎癥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炎癥指標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腸道菌群情況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乳酸桿菌、雙歧桿菌菌群數量均增多,觀察組均多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變形桿菌、腸球菌菌群數量均減少,觀察組均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對照組(17.24%)對比觀察組(20.69%)],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炎癥性腸病,腸道免疫失衡引起持續炎癥、屏障功能損傷,導致病程漫長,發作反復。現代醫學以抗感染性治療、控制急性發作、消除病癥表現為主要治療原則,多采用美沙拉嗪藥物治療,但長期服用不良反應明顯且較多,治療效果欠佳,易反復發作,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醫學認為,潰瘍性結腸炎病因多緣于脾,脾虛日久則內濕由生,引起氣血不調,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司,影響腸絡阻滯不通,進而出現“腹瀉”“腹痛”癥狀,因此,該疾病的治療主要在于健脾化濕、調氣和血。艾灸中脘穴、神闕穴、氣海穴等相關穴位,產生的熱量通過穴位滲透入體,刺激經氣的活動來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調整機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穩定機體內環境,修復腸道受損黏膜,抑制炎癥細胞的聚集及浸潤,從而促進腸道黏膜炎癥反應的緩解[6]。黃芪建中湯中黃芪可發揮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等功效;白芍有養血調經、斂陰止痛等功效;茯苓可發揮利水滲濕、健脾養胃等功效,以上藥物配伍,具有補氣養血、健脾和胃功效;陳皮健脾開胃,甘草補脾益氣,二者共奏溫中理氣、行氣止痛之功效;桂枝味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可發揮溫通經脈、平沖降氣的功效,防風為解表藥,辛溫發散,具有祛風解表、止瀉止血的功效,以上二者合用具有調暢中焦氣機的功效,能夠溫通經脈、通陽行痹;生姜與大棗合用可發揮溫中止嘔,解表散寒等功效。全方共行解痙鎮痛、除濕健脾,標本兼治,共奏溫中補虛、和里緩急之功[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各項中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乳酸桿菌、雙歧桿菌菌群數量均多于對照組,變形桿菌、腸球菌菌群數量均少于對照組,提示黃芪建中湯與艾灸聯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中醫證候,調節腸道菌群水平。
WBC、NEU%為血常規中兩類常見指標,其水平異常升高表示機體存在炎癥反應,促進潰瘍性結腸炎的疾病進展;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活動期時,ESR明顯升高,常見于較重病例。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建中湯方中黃芪、茯苓中的多糖類成分,可以增強淋巴細胞增殖及分化,從多層次、多途徑調節腸道免疫系統功能,降低腸黏膜的損傷程度,同時減少組織損傷處肉芽腫的形成[9];白芍可通過增強機體內免疫因子的水平,阻礙介導炎癥因子的信號通路,從而降低患者炎癥反應[10];陳皮所含揮發油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具有顯著消炎抗菌作用;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多種化學成分,對于炎癥因子表達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可以調節促炎、抗炎因子平衡,提高網狀內皮系統活性,進而抑制炎癥反應[11]。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治療后觀察組各炎癥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黃芪建中湯與艾灸聯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可以減輕患者炎癥反應,安全性良好。
綜上,黃芪建中湯與艾灸聯合美沙拉嗪腸溶片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可以改善患者中醫證候,減輕患者炎癥反應,調節腸道菌群水平,且安全性良好,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鄭偉偉, 王嘉嘉. 清腸止痢湯和艾灸輔助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效果及對炎癥因子的影響[J]. 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 2019, 24(2): 198-204.
張慧儉, 劉世舉. 補脾益腎方聯合艾灸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改善作用及機制研究[J]. 中醫學報, 2023, 38(8): 1771-1777.
熊真. 不同嚴重程度潰瘍性結腸炎炎癥因子表達水平的臨床研究[J].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16, 21(3): 423-425.
中華中醫藥學會. 潰瘍性結腸炎診療指南[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1, 9(10): 126-128.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 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年)[J].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 2018, 26(2): 105-111, 120.
趙文文, 于邊芳, 王慶峰, 等. 艾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療效及不良事件Meta分析[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23, 25(10): 74-79.
寧文瑾, 曾裕宏, 張裕榮. 黃芪建中湯聯合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慢性胃炎的效果觀察[J]. 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 2023, 20(5): 66-68.
陸莎, 井曉峰, 秦煥, 等. 黃芪建中湯結合艾灸對脾虛濕蘊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治療作用及對T細胞亞群的影響[J].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 2021, 29(12): 879-885.
張柂儇, 劉海龍, 王瑞瓊, 等. 黃芪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及Q-marker預測分析[J]. 中國新藥雜志, 2023, 32(4): 410-419.
徐甜, 連雅君, 李振漢, 等. 當歸-白芍藥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網絡藥理學研究[J]. 中華中醫藥學刊, 2020, 38(1): 173-176, 283.
朱韻辰, 林星. 甘草多糖藥理學作用研究進展[J]. 中國現代應用藥學, 2021, 38(21): 2763-2768.
作者簡介:陸碩蕾,碩士研究生,主治中醫師,研究方向:中醫炎癥性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