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趙曉雪(1973~),女,漢族,陜西楊凌人,楊陵區第四初級中學,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學生的表達與交流提出的要求是: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交流;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復述轉述,完整準確、突出要點。但是,目前農村初中學生的語文口語表達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唯有通過分析查找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弱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對學生語文口語表達的訓練,才能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農村學生;口語表達;現狀;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5-0059-04
身處農村學校的教師,即便是擔任了十五六年的九年級語文教學工作,但始終覺得農村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弱,說話時經常出現半句話或病句。因此,農村學生的語文素養方面與城區學生相比有著很大的差距,這也就不難理解。如此看來,提高農村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農村初中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現狀
(一)不知所措,避而不談
語文課堂上,但凡教師提出一個讓學生發表觀點的問題,盡管教師會示范引導,但學生仍會低下頭,生怕老師叫到自己,莫要說舉手發言了。這個時候,教師若是想著語言鼓勵一下學生,讓學生主動發言,多半是白費功夫,浪費時間而已。遇到語言賞析題目,若是讓學生對比喻、擬人修辭句進行賞析,學生就會按照賞析這兩種修辭的固定句式去說,但往往只說“這句話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比作‘××’(把‘××’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說到這就不吱聲了。學生這種表現,恐怕是因為不知道接下來該怎么做,所以就干脆不開口,更不要說讓學生就一篇文章,自選語句或富有表現力的詞語進行多角度賞析,那恐怕難于登天。
(二)語法錯誤,表達不規范
校園生活,不只是有師生共處的課堂,還有師生課余交談的時光,無論何種情況,很多時候,學生口語表達模糊,讓人聽得云里霧里,若是要領會學生表達的中心意思,那也只能試圖揣摩學生的意圖,而這個時候,口語表達的主體不是學生,而是老師,是以師問生答的形式呈現。在師生交談過程中,學生出現的語法錯誤、表達不規范的口語現象實在是不足為奇。
(三)詞語匱乏,思路狹窄
學生口語表達時,“詞窮”已是常態。例如,學習《野望》這首詩時,教師讓學生用一個詞描繪“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兩句詩所描繪的景物特點,也只聽到了學生說“凄涼”“深深的秋意”,竟然沒有學生說出“蕭條”“蕭瑟”這兩個常用來形容秋天的詞語。
另外,語文課堂上,老師有時會強調某一個字的字形。比如,讓學生說出“徙倚欲何依”的“徙”字怎么寫?可是有的學生不知如何組織語言,竟然也有學生不知如何表述,急得想上黑板書寫。學生的這種表現著實嚇到老師了,問題卡了半分鐘左右,終于有思路開闊的學生說出了答案:“右邊上面是‘止’,下面是‘走’的下半部分。”
以上兩種情形,無不說明了學生口語表達方面的問題:思維僵化,詞語匱乏,或是有一定的詞語積累,但卻不會運用。
二、 口語表達能力弱的原因
(一)學生原因
1. 文辭積累量少
農村學生家長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數家長又不夠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就算是想抓一抓孩子的學習,也不見得方法得當,或許也花了時間和精力,經濟方面也給予了不少投資,但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或者壓根就沒有任何收效,更不要說重視孩子的閱讀。學習是需要環境的。就是說,如果父母有閱讀的好習慣,那么孩子基本上也會喜歡讀書。但是,現如今能靜下心來讀書的人很少,在農村喜歡讀書的人就更少了。那么,沒有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哪里能談得上閱讀量,再要說積累很多的詞語、成語、名言名句,大概就是空想吧?積累少量的詞匯,恐怕也只是課堂學到的。可見,文辭積累量少是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弱的病根,這會加劇學生不敢表達的恐懼心理。
2. 缺乏自信,不敢表達
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非常在意自己在同學面前的形象。上課不愿意舉手發言,生怕自己說錯什么,惹得同學們笑話,這種現象往往是隨著年級的升高劇增。有時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有不少學生也會表現得非常緊張不安,以至于出現說話結巴、口頭禪增多、語句不通的現象。究其原因,還是學生日常缺少語言實踐,自信不足,不敢表達。另有一些學生性格內向,他們也許能說,但他們不愿說,只愿意當那個“旁聽生”。
(二)教師原因
1. 教學理念落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但是教師卻片面地把學生對語文工具的掌握,片面理解成為對語言的分析研究。教師普遍認為,無論學生口語表達多么流暢,考試又不考,白費功夫,覺得把時間和精力用在讓學生進行口語訓練是不值當的,還不如讓學生做大量的練習題,畢竟分數才是硬道理,而且這樣更能贏得家長的好評。
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為了趕進度,需要學生口語表達的問題,教師代勞了,而學生也未必把教師說的每一句話灌進耳朵,這一環節的教學效果收效甚微。有時,時間允許,教師會針對一些問題讓學生發言,但結果是參與的學生也就那么幾個,不過是尖子生的一番說話表演,而大部分學生僅充當了觀眾。這樣的教學不能真正發展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 不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建立在興趣之上的。可現實情況是,語文課幾乎全都是精讀精講,寫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題思想、語言賞析、寫作手法等,這些問題,老師摳得很細,生怕有什么知識點遺漏。日復一日,學生早就膩了這樣枯燥而毫無期待的語文課,老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又何來積極性呢?
(三)環境因素
農村學生留守兒童多,孩子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除了生活上的問答式簡單溝通,孩子在校發生的所有事情大概很少對爺爺奶奶傾訴,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傾訴是沒有意義的,更不要說思想深處的交流。即使有父母能夠天天見到孩子,但是除了周末,周內學生回家還要完成家庭作業,父母與孩子能夠交流的時間也不多,而且初中學生處在叛逆期,與家長對立幾近常態,遇到問題,家長要么粗暴處理,要么置之不理,缺少了與孩子應有的言語交流,對孩子語言方面的培養,也就無從談起。學生走出家門,缺少用普通話說話的環境,交際環境也不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與提升。
三、 培養農村初中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方法
(一)親近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教師上課時應該以和藹可親的態度、溫柔委婉的語氣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是可親的,愿意把自己想說的說出來。但課下,教師可以是學生的知心姐姐或者鐵哥們,從關心學生的學習,到關心學生的生活,生活的點點滴滴都可聊,選擇聊學生喜歡的話題就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真誠。對青春期的學生,也可以與他們談戀愛觀,可以聊自己的人生經歷,給學生以借鑒,閑聊之中,引導他們認識到在合適的時間做適合的事情,知道當下最重要的事情是學習,讓學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師是關心他的,覺得老師是暖心的,并愿意靠近老師。通過交流,讓原來不善言談的學生膽子慢慢變大,消除了學生膽怯、敏感、不夠自信的心理障礙,學生的語言也會逐漸變得連貫。
(二)注重個性差異
據調查,上課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的學生經常舉手,而不回答問題的學生,很少舉手回答問題。如果學生都不開口說話,談何提高口語表達水平。所以,在這種情形下,教師能做的大概就是用制度施壓,迫使學生張口說話。筆者曾嘗試著將學生分組,課堂上要求按照輪流表輪到的一組學生必須回答問題,其余學生自愿回答,也有被老師隨機點名的可能,而且,老師會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選擇性地叫學生發言,力求讓更多的學生有口語表達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
1. 豐富課堂活動形式
(1)范例引領
教學中,若遇到一些分析人物形象或對課文的深度解讀的問題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自主發言,這個時候,學生如果不知從何說起,那么,老師可以給出一個句式,讓學生按照這個句式說出自己的理解。比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活板》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學生用“從""" (句子),可以看出""" 活”的句式,說出自己對活字印刷特點的理解。采用這種辦法,學生就有了到達目標的路徑,也就敢說。
(2)合作學習
同一個教室,同時聽著同一個老師講課,可是有的學生反應敏捷,學習速度快;有的學生反應遲鈍,學習速度慢,就是跟不上老師的節奏,但老師不能搞一刀切,應該讓每一個學生每節課都學有所獲。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法,增加學生開口機會,特別是內向、膽小的學生,但總有個別學生習慣旁聽,不能達到預期目標,那就根據課堂設置的問題特點,采取同桌交流,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說的機會,以期提高全班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3)視頻介紹
筆者曾經在教學《孝親敬老》這個綜合性學習的時候,給學生提前布置了一個任務:周末把自己為長輩做的一件事情拍成視頻,返校后在班上給同學們介紹。結果有的學生上臺介紹自己做飯視頻時,一句話就說完了。實踐證明,農村學生太需要加強口語訓練,而這樣的活動形式是可取的,通過這種活動,不但能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
(4)課前小活動
語文課前,開展一些小活動,活動內容可以根據學生口語表達水平,從開始的為大家解釋一個詞語,到為大家背一段話,并說說自己的理解,到提前準備好演講稿的演講,再到臨場發揮、自選專題的即興演講。隨著這一系列活動有難度、有梯度地開展,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也會螺旋上升。
(5)表演課本劇
表演課本劇是一種十分具有教育意義的口語表達能力提升方式。通過模擬真實的情境,表演課本劇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實踐場景,幫助他們提高口語表達能力。表演課本劇首先能夠激發學生表達的熱情。在劇中,學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們更愿意開口說話。其次,在表演過程中,學生要選用恰當的詞匯、語氣和表情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反復練習,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此外,表演課本劇的合作過程,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協調能力。最后,表演課本劇還能夠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在表演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表達特點,這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歷史和文化知識,拓寬他們的視野。由此可見,表演課本劇對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語文教師應該積極嘗試表演課本劇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語言實踐機會,幫助他們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6)“言外之意”說
在語文教學或是日常生活中,學生常常需要揣摩文本或是說話人的“言外之意”。筆者覺得讓學生根據語境揣摩言外之意,不失為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一種好辦法。比如,在教學《答謝中書書》這篇文章時,針對文章最后一句話“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可以讓學生揣摩其言外之意,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再比如學習《孔乙己》一文時,就文末一句“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讓學生探討:“作者為什么這樣寫?”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課堂上,老師要抓住這樣的機會,讓學生各抒己見。這樣的活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更可以鍛煉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揣摩他人說話的言外之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觀點和意圖,是他們與他人能夠順暢交流的關鍵,開展這樣的課堂活動,既能幫助學生提升口語表達能力,鍛煉思維,更能增強學生對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
(7)模擬老師講題
學生日日聽著老師講課,早就沒有什么新鮮感了,可是學生上黑板講題,那就不一樣了。學生有機會站在講臺上,面對同學們進行講解。這種體驗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對這位小老師而言,還能增強自信、提升學習動力。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模擬老師講題,以幫助學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8)復述故事情節
復述是語文必須重點訓練的基本功,練習復述,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記憶力、理解能力,還能提高其表達能力。復述可根據課文內容、體裁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進行相應的詳細復述、簡要復述和創造性復述。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針對不同的課文,教師要給學生提出復述的要求,并加以指導,讓學生在學會復述的同時,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9)緊扣課文拓展
語文課教學時,教師總會設置一個“拓展延伸”環節,比如學習《我的叔叔于勒》這篇課文時,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設置一個“假如于勒又回來了”的問題,讓學生展開想象,將續寫改為口頭敘述。這既能考查學生對課文主題的領悟程度,又能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2. 組織課外活動
提高農村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不只是課堂上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想方設法給學生創造口語表達的機會,也應當利用課余時間,開展諸如選取名著片段的故事大賽、演講賽、辯論賽、經典詩文背誦大賽、校運會現場采訪等多種活動,活動最好以班級為單位,這樣能夠讓更多的學生參與活動。總之,教師可以把課本與生活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種語文資源,為學生創造綜合運用課內外獲得的語言知識的實踐活動機會,這既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同時也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到了“說”的重要性,并不斷豐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3. 加強積累與閱讀
(1)背名言、抄范文
蘇軾詩云“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確,日常讓學生背一些名言名句、詩文,有了積累的名言名句加持,學生在與他人交流或是辯論或是寫作中便多了一些底氣與籌碼。抄范文,也是學生積累語言材料的一個好辦法。這一點,在筆者的學生身上已初見成效,筆者根據學生語文學習狀態及記憶力的差異,規定每個學生每周都要完成自己的背誦任務,學生自選內容,字數在50~300,結果,有次習作,一個學生就把自己背誦的片段運用到作文中,立即讓人眼前一亮。相信這樣日積月累下去,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也一定會節節攀升。
(2)拓寬閱讀面
在閱讀方面,教師要給予學生指導,有選擇性地閱讀,鼓勵學生閱讀各種類型的文本,包括小說、散文、新聞等各類有營養的書籍,通過拓寬閱讀面,提高他們的閱讀量,讓學生涉獵更多的知識領域,提高他們對文本的理解能力,自然也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 結論
綜上所述,語文教師首先應該重視農村學生的口語表達問題,并注意在課堂活動、課外組織活動及指導學生積累語言材料、閱讀方面花些心思,使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得以更好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向琴.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對策[J].山西教育(教學),2023(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