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 本文以《做一輛小車》教學設計為例,通過對本項目式學習課例教學設計中教學內容的思考,探究如何以項目式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撬動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關鍵詞〕" 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教學反思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8" " 010-012
一、設計理念
(一)以真實任務驅動的項目式學習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基于真實環境解決真實問題的學習方式。真實性是項目式學習的最大特色?!蹲鲆惠v小車》是一節隸屬于技術與工程領域的科學課,主要活動是制作一輛小車。在本課學情前測中,教師發現學生對于小車的構造較為熟悉,且對于簡單的小車制作沒有太多興趣,原有的學習活動無法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基于實際情況,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將“制作小車”活動融入“制作小車使用說明書”中,用“明線”真實任務“制作小車使用說明書”驅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制作說明書的過程中,完成“暗線”工程任務“制作小車”。一明一暗兩個任務圍繞學習核心“制作小車”,驅動學生深度學習,以真實的任務推動學生項目式學習,在完成“制作小車使用說明書”過程中,學生認識小車的各個構件,簡單了解小車的動力來源,能夠使用合適的方法改變小車的運動距離。
(二)以能力為本位的STEAM學習
小學科學課程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價值。學生經過小學階段的科學學習,已經具備運用科學知識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蹲鲆惠v小車》是一節設計與制作課,在本課教學中,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兩種類型的小車材料包,讓學生基于固定的材料完成小車的制作拼裝、研究改進。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指向學生初步體會設計思維,知道制作一件物品需要經過以下流程:設計、制作、測試、改進、推廣。教師站在學生學習的終點,回望學生的學習需求,結合學生年齡特征及認知發展階段,設計了本課:借助“制作小車使用說明書”這一真實任務,融入“制作小車”這一核心任務,滲透STEAM學習方法與設計思維,讓學生在具身體驗之后,切實理解“工程的關鍵是設計”這一理念。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根據需求設計、制作產品。
二、教學內容
《做一輛小車》選自粵教科技版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六課。本單元知識結構圖如下。
《做一輛小車》是該單元的第二課,隸屬于工程與技術領域。本課有一個主要活動,即“制作我的小車”。讓學生通過觀察玩具車的外部特征(車身、車輪、車軸),了解車軸的作用,并在觀察的基礎上,嘗試根據玩具車的特征,利用廢舊材料制作一輛小車。
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學生學情及教材內容,本課嘗試對“玩具車”這一單元進行了整合,具體如下。
本單元在第一節課借助氣泡圖記錄車的特征,重點強調車輛各個部件之間的協調運動。第二節課學生拼裝了簡單的紙質玩具小車。《做一輛小車》是本單元的第三節課,以橡皮筋動力小車和氣球反沖力小車為教學主要活動,學生通過完成真實任務“制作小車使用說明書”,分析材料特點,基于材料設計、制作動力小車,了解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并知道如何改變車輛運動的距離。
三、教學流程
四、教學思考
學生進入二年級后,我開始頻繁地思考一個問題:學生科學課程學習的有效性如何保證?課程強調的解決問題能力、傾聽能力、表達能力、高階思維能力如何借助工具搭建學習支架?《做一輛小車》是一節技術與工程領域的設計制作課,以往講授該類型課時,發現學生很容易陷入虛假學習、淺層學習中,表面上熱氣騰騰的課堂后,是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迷茫。會制作但不知道產品背后的科學知識成為設計與制作課的一大弊端。
2022年版《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到:遵循“少而精”的原則,聚焦學科核心概念,精選與每個核心概念相關的學習內容,設計相應的系列學習活動。
基于以上思考與理念引領,在設計《做一輛小車》一課中,我嘗試引入項目式學習,聚焦核心任務“制作小車”,并將簡單的制作任務“制作一輛小車”融入真實的情境任務“制作小車使用說明書”中。兩個任務一明一暗,既包含動手的制作能力目標,又包含科學知識性目標。學生通過分析驅動性問題“如何制作小車使用說明書”,找出本課核心活動“制作小車”。學生從學習終點出發,在完成說明書的六大板塊(材料清單、制作步驟、成品圖、使用方法、運動原理、其他建議)中,深入思考制作小車的方法,真實地研究、設計、制作小車。經過實際的教學嘗試,筆者發現本課設計具有以下可取之處。
(一)真實的項目式學習推動學生學習內驅力
在科學學習中,最害怕的是學生覺得無聊、無趣,從而不愿意學習,好奇心與探究欲也隨之逐漸消失。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借用現實中的問題,引入真實的任務,激活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本課采用項目式學習方式,而項目式學習首先是一種學習,是學習就必須有目標,要以學科為出發點,把學科中的知識內容轉化為項目的形態。基于此,在設計本課時,筆者用實際的問題“買回來的小車材料包中沒有使用說明書”引出真實的任務“制作小車使用說明書”,再用真實的任務導出本課關鍵活動“制作小車”。三個環節一環扣一環,不同于以往遠離學生生活的情境導入,本課采用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作為授課的起點,從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課程內容充滿興趣,愿意學、想學成為本課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科關聯生活場景,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掌握科學知識,形成閉環。興趣是第一學習力,有興趣就有學習內驅力,在學習內驅力的牽引下,學生愿意去探究如何制作小車,也愿意主動研究如何讓小車跑得更遠。當學生知道改變小車運動距離的方法后,其實本課的教學難點“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就被學生自主攻克。最好的學習狀態是學生自發學習,在強大的學習內驅力面前,所有的教學難點都會被學生自行解決。這正是我們當下要努力的方向。
(二)細化任務要求激發學生學習深度
曾經聽過江浙地區教師的公開課,每節課拋出一個大活動,就可以無限延伸學生的學習深度,甚至擴寬學生的學習寬度。后來,常聽江浙地區教師的公開課,發現他們每次拋出大活動前,其實已經做了許多細致的“搭階”工作,分析任務要求便是其中之一。在《做一輛小車》一課中,我特地設置了“明確步驟”一環節。該環節又包括兩個小活動,先是介紹制作使用說明書的六張關鍵信息卡,用工具降低任務難度,讓1~2年級學生清楚地知道如何制作說明書。再是明確活動任務,包括制作小車與制作說明書兩個任務,讓學生清楚地知道接下來要做什么。將任務細化后,再拋出大活動,給學生較長的合作學習時間,讓學生去嘗試去探索去制作。清楚了任務要求,學生就有了方向,而有了充足的合作學習時間,學生就有了思考的空間,對于小車的研究自然也就更有深度。例如,有學生就開始思考橡皮筋轉動的方向是否會影響小車運動的方向,也有學生開始研究氣球噴氣的方向與小車運動方向的關系。而這原本是五年級才涉及的內容。由此可見,任務細化、充足的活動時間是學生深度學習的必要條件。
(三)多樣化的活動有效提升學生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包括對學生各項科學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傾聽能力與表達能力。在1~2年級科學教學中,這兩種能力的培養是我最頭痛的事。二年級學生誰都想說,誰都不想聽,這就導致說的學生說不清楚,聽的學生聽不清楚。怎么辦?在《做一輛小車》一課中,有一個環節是交流分享,在這里我用了較長時間,設計了三種分享方式:一是組內的交流活動,針對制作過程中的優缺點,小組內成員輪流發言;二是組間的分享活動,采用世界咖啡分享法,小組間互相交流、介紹、質疑;三是班級內的展示活動,類似小型產品發布會,有分享有質疑有回應。采用三種不同范圍的分享活動,目的就是要讓每個學生都有開口說的機會,也讓每個學生學會尊重別人、認真傾聽。我們都知道,學生存在學習差異,如果只有單一模式的分享活動,難免導致一部分學生失去表達機會,表達能力的培養便無從談起。不會表達的學生豈會傾聽?仔細觀察,班級里不愿意傾聽的學生往往也是沒有表達機會的學生。在本課中,用多樣化、多范圍的交流活動切實提升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與傾聽能力,為學生后續科學素養的養成奠定了基礎。
有效的科學學習絕非一節課就可以完成的,本文是我對于科學教學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的一點嘗試之后的思考,今后,我將繼續嘗試用項目式學習方式,關注課堂的每一個細節,切實推動學生的科學學習。讓學生開開心心地玩,認認真真地思,玩思結合,方是真正的“做中學,玩中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高偉.例談項目式學習與科學教材的結合[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