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重癥肺炎(SP)患者炎癥因子、凝血指標情況,并分析預后的相關危險因素,為改善老年SP患者預后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蘇州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蘇州市獨墅湖醫院)救治后28 d內存活的122例老年SP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存活組,另回顧性分析同時期內死亡的28例老年SP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死亡組。統計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及炎癥因子、凝血指標,并進行單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出影響老年SP患者預后死亡的危險因素。結果 死亡組中進行機械通氣、長期臥床的患者占比均高于存活組,死亡組血小板計數(PLT)水平低于存活組,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水平均高于存活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進行機械通氣、長期臥床、PLT水平低、NLR水平高、PCT水平高、CRP水平高均為影響老年SP患者預后死亡的危險因素(OR=2.277、1.874、1.237、1.508、1.654、1.576,均Plt;0.05)。結論 進行機械通氣、長期臥床、PLT水平低、NLR水平高、PCT水平高、CRP水平高均為影響老年SP患者預后死亡的危險因素,可針對上述因素給予針對性干預措施,降低老年SP患者預后不良的發生風險。
【關鍵詞】老年 ; 重癥肺炎 ; 預后 ; 危險因素 ; 炎癥因子 ; 凝血指標
【中圖分類號】R5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05.0113.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05.037
老年人慢性基礎疾病多、自身抵抗力差,肺炎發病率較高,加之對疾病缺乏了解,常因癥狀不典型或就診不及時發展為重癥肺炎(severe pneumonia, SP)。老年SP是一種由肺組織炎癥發展至一定階段而惡化加重形成的較為嚴重的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同時伴隨呼吸衰竭,嚴重者全身炎癥反應可引起其他系統、器官的損傷,威脅老年人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由于SP病情進展迅速且變化較快,因此,早期及時預估老年SP患者預后,并及時制定合理的治療措施,可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對老年SP患者預后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1-2]。既往研究顯示,老年SP患者主要是由于機體遭受感染,而機體發生全身性炎癥反應時,炎癥因子大量釋放,激活凝血系統及單核細胞,機體出現明顯的凝血異常,進而影響血液的凝固能力,加重器官功能衰竭[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SP患者炎癥因子、凝血指標情況,并分析預后死亡的相關危險因素,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蘇州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蘇州市獨墅湖醫院)救治后28 d內存活的122例老年SP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存活組;另回顧性分析同時期內死亡的28例老年SP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作為死亡組。診斷標準:參照《中國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年版)》 [4]中SP的相關診斷標準:主要標準:⑴需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治療;⑵膿毒癥休克經積極液體復蘇后仍需血管活性藥物治療。次要標準:⑴呼吸頻率≥30次/min;⑵氧合指數≤250 mmHg(1 mmHg=0.133 kPa);⑶存在多肺葉浸潤;⑷存在意識/定向障礙;⑸血尿素氮≥7.14 mmol/L;⑹收縮壓lt;90 mmHg需液體復蘇。符合1項主要標準及≥3項次要標準即為SP。納入標準:⑴與上述診斷標準高度符合;⑵出現意識障礙;⑶首次發病。排除標準:⑴合并肺癌、肺結核及肺栓塞等其他肺部疾病;⑵3個月內有大手術或嚴重創傷史;⑶既往有肺結核或肺纖維化病史;⑷合并其他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本研究方案已經通過蘇州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蘇州市獨墅湖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在批準通過后實施。
1.2 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是否合并基礎疾病、是否機械通氣、是否長期臥床、抗生素使用情況、住院時間。所有患者清晨安靜空腹狀態下抽取外周靜脈血6 mL,取其中3 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四川新健康成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川械注準20192220021,型號:XC8002)檢測血小板計數(PLT)、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計數、淋巴細胞、纖維蛋白原(FIB)水平,并計算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取另外3 mL血樣,以轉速為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⑴單因素分析:統計所有老年SP患者的一般資料并檢測其炎癥因子、凝血指標,進行影響SP患者預后死亡的單因素分析。⑵多因素分析:以老年SP患者預后結果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結果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篩選影響老年SP患者預后死亡的因素。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以( x ±s)表示,采用t檢驗;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法分析影響老年SP患者預后死亡的因素。 Plt;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影響老年SP患者預后死亡的單因素分析 死亡組中進行機械通氣、長期臥床的患者占比均高于存活組,死亡組PLT水平低于存活組,NLR及血清PCT、CRP水平均高于存活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影響老年SP患者預后死亡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老年SP患者預后結果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結果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并進行賦值,見表2;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進行機械通氣、長期臥床、PLT水平低、NLR水平高、PCT水平高、CRP水平高均為影響老年SP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OR=2.277、1.874、1.237、1.508、1.654、1.576),效應值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3 討論
老年SP的發生與治療不及時、機體抵抗力差、病情控制不佳等因素有關,可從單純的肺部感染迅速發展為全身性感染,嚴重者導致膿毒性休克、敗血癥等,具有治療難度大、致死率高的特點。老年SP患者因機體全身性炎癥反應嚴重,體內促炎癥因子呈高表達狀態,可導致血管內皮損傷,降低抗凝機制,進而可引發機體凝血功能紊亂,是部分SP患者病情加重或死亡的重要原因[5]。因此,檢測老年SP患者炎癥因子、凝血功能情況,進一步分析患者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進行機械通氣、長期臥床均為影響老年SP患者預后死亡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部分老年SP患者病情加重,維持生命則需進行機械通氣,采取侵入性操作后患者氣道分泌物清除能力明顯降低,還可能會導致患者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肺動脈壓力增加,造成毛細血管損傷,出現肺瘀血或肺水腫,使呼吸道感染概率增加,從而增加死亡風險[6]。長期臥床不能翻身,患者活動減少,老年患者機體及肺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呼吸深度不夠、排痰不暢,加之機體的免疫力下降,易發生機體惡化,因此病情進展較快,病死率高[7]。因此,對于進行機械通氣、長期臥床的老年SP患者,臨床醫護人員應準確評估患者的機體營養狀況,結合評估結果,盡早根據患者機體狀態給予針對性治療,降低預后不良的發生風險。
本研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還顯示,PLT水平低、NLR水平高、PCT水平高、CRP水平高均為影響老年SP患者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分析其原因可能為,PLT是體現全血中血小板生成與死亡的重要指標,不僅參與機體凝血 - 纖溶平衡的維持,也參與機體的主動免疫防御,其水平變化與病情嚴重程度及炎癥反應密切相關。老年SP患者機體出現損傷及感染,血小板遭到破壞,出現聚集、黏附,抗微生物感染能力降低,就會導致大量炎癥因子的生成,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PLT水平下降,如果PLT水平呈進行性下降則表明患者的病情更為嚴重[8]。中性粒細胞和淋巴細胞是外周血中兩個比較重要的細胞亞群,老年SP患者肺部組織的感染會導致機體抗感染能力削弱、免疫功能紊亂,會刺激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生長,隨著感染進一步加重,部分淋巴細胞功能受到抑制,導致淋巴細胞比例下降,因此NLR更能反映老年SP患者機體疾病狀態下損傷因素與免疫系統之間的關系,其值越高表示機體損傷越嚴重,死亡風險越高[9]。PCT是一種來自甲狀腺C細胞分泌的無激素活性的蛋白質,正常情況下幾乎不被釋放入血,并不會出現顯著異常,在機體發生全身感染時,也會在其他部位進行合成,受細菌內毒素的誘導使其在血液中的水平升高。老年SP患者機體出現嚴重感染時,血清PCT水平顯著升高,且隨著感染嚴重程度的增加其水平呈上升趨勢,因此可用于監測老年SP患者的病情進展及預后[10]。CRP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多表達于各臟器組織中,在組織創傷、急性炎癥等情況下會明顯升高,其水平越高提示老年SP患者炎癥反應越嚴重,可進一步導致炎癥細胞發生轉移、黏附,促進急性肺損傷的發生、發展,進而增加死亡風險[11]。因此,老年SP患者治療期間應及時監測機體中PLT、NLR水平,一旦指標檢測結果異常,應該及時規范診治,將血液中PLT、NLR含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同時重視老年SP患者的炎癥狀態,對于PCT、CRP產生過多的老年SP患者,應提高警惕,在醫師的指導下給予抗感染治療,減輕血管內皮損傷,以預防預后不良的發生。
綜上,進行機械通氣、長期臥床、PLT水平低、NLR水平高、PCT水平高、CRP水平高均為影響老年SP患者預后死亡的危險因素,可針對上述因素給予針對性干預措施,降低老年SP患者預后死亡的發生風險。但由于本研究中所納入的研究對象均為蘇州大學附屬第四醫院(蘇州市獨墅湖醫院)所收治,且樣本數量相對較少,研究內容、研究結果均可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后續在臨床中可由其他學者擴大樣本量,進行多中心的選例,進一步論證影響老年SP患者預后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
參考文獻
路興志, 周雪玲, 單魁中, 等. 老年重癥肺炎的病原學特點及死亡危險因素的分析[J]. 臨床肺科雜志, 2018, 23(5): 891-894.
余讓輝, 陳輝, 柳曉峰, 等. 基于流行病學與臨床資料調查的重癥肺炎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研究[J]. 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 2020, 38(2): 88-90, 94.
楊明明, 盧慧娜, 楊璐, 等. 重癥肺炎高危因素及預后相關因素的回顧性分析[J]. 重慶醫科大學學報, 2020, 45(6): 809-812.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 中國成人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年版)[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6, 39(4): 253-279.
陳凱立, 張漢洪, 邢金莉, 等. 血清PCT、IL-18及APACHE Ⅱ評分對老年重癥肺炎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J]. 解放軍醫學院學報, 2017, 38(6): 519-523.
張娜, 方春曉. 老年重癥肺炎病原學特點以及預后相關因素分析[J]. 中國微生態學雜志, 2019, 31(9): 1043-1046, 1051.
林宗欽, 張歡歡, 關開泮, 等. 影響老年重癥肺炎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分析[J]. 河北醫學, 2018, 24(1): 142-145.
陳秀琴, 黃玉麟, 湯俊. 重癥肺炎患者血小板參數、OI值與患者治療結局關系的多因素分析[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21, 20(11): 1195-1198.
劉湘園, 張婷, 周麗. 血清PCT、NLR聯合胸部CT表現預測重癥肺炎預后價值分析[J].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22, 26(5): 653-657.
王愛皎. 老年重癥肺炎患者的臨床特點、病原菌耐藥性及死亡相關因素[J]. 中國醫刊, 2017, 52(3): 84-87.
周瑜, 代艷梅, 王一平, 等. 老年重癥肺炎患者細胞炎性因子、凝血功能情況及預后的影響因素分析[J]. 臨床肺科雜志, 2020, 25(1): 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