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新高考的背景出發,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對高中數學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探討,包括梳理高考考點、把握知識關聯、復習概念原理、解析高考題型、抓好習題訓練、運用錯題資源六個方面.旨在增強教學效果,深化學生對數學課程知識的理解,提升他們的解題能力,為高考做好充分的準備.
關鍵詞:新高考;高中數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4)06-0047-03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考數學卷中的試題也出現了新的變化.一方面加強了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另一方面在命題趨勢上發生了轉變.對于學生的解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學教學的方式和思路也要隨之變化.
1 梳理高考考點,分析數學命題趨勢
在高中備考過程中,高考發揮著導向性的作用,教師必須明確高考考點,才能有效地確立備考的內容與目標,引導學生了解高考命題的特點和趨勢,并提前做好練習和準備,提升教學的效果.從近年的高考數學試卷內容來看,“文化育人”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許多題目都會以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為背景[1].
例1 (2020·新高考Ⅰ卷)日晷是中國古代用來測定時間的儀器,利用與晷面垂直的晷針投射到晷面的影子來測定時間.把地球看成一個球(球心記為O),地球上一點A的緯度是指OA與地球赤道所在平面所成角,點A處的水平面是指過點A且與OA垂直的平面.在點A處放置一個日晷,若晷面與赤道所在平面平行,點A處的緯度為北緯40°,則晷針與點A處的水平面所成角為().
A.20°B.40°C.50°D.90°
這類問題有著一定的文化內涵,文化信息與數量關系相互交融,對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講解這道題目的時候,教師可先向學生介紹日晷的結構與作用,然后引導他們畫出截面圖,根據面的平行性質和線面垂直定理判斷截線的關系,根據點A的緯度,計算出晷針與點A處水平面形成的角,即40°.這道題目的運算過程并不復雜,但有些學生不知道什么是日晷,在解題中產生了錯誤.由此可見,高中數學教師不僅要教授給學生數學知識,還要加強文化素養層面的教育,在日常教學中滲透文化知識,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
2 把握知識關聯,培養綜合解題能力
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數學命題向著綜合性的方向發展,一道題目可能同時涉及多個單元的知識點,對于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與知識應用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高中數學教師不能將各個單元看作獨立的部分,而是要打破單元之間的界限,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整合起來,加強對學生綜合解題能力的培養.
例如在復習《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判定》的時候,教師可設計如下題目:
例2 (2021·全國甲卷)等比數列{an}的公比為q,前n項和為Sn.設甲:q>0,乙:{Sn}是遞增數列,則().
A.甲是乙的充分條件但不是必要條件
B.甲是乙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C.甲是乙的充要條件
D.甲既不是乙的充分條件也不是乙的必要條件
通過這道題目的教學,既能夠深化學生對充分條件、必要條件概念的認識,也能夠幫助學生溫習關于數列的知識點,鍛煉學生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復習概念原理,奠定數學知識基礎
新高考十分注重對基礎知識的考查,包括基本的數學概念、性質以及通項公式等,相關試題的難度并不高,學生只要牢固地掌握關于數列的基礎知識,即可得出正確答案.數學概念是數學課程的基礎部分,如果學生對概念理解不清,就很難掌握相關的公式、發展和定律,更無法解決實際的問題.有些學生對數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認知不清,結果在做題時出現了錯誤.在復習備考的時候,許多教師比較重視對學生解題能力的訓練,對基礎知識的重視程度不高,結果導致學生對數學概念、原理的理解不到位,在解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簡單的錯誤,導致丟分.因此,高中數學教師在備考過程中,要及時引導學生復習基本概念,幫助他們奠定知識基礎[2].
該類型的題目在高考試卷和模擬試卷中都比較常見,問題的本質是對等差或等比數列性質的證明,通常需要與運用相應的通項公式來解答,有時還會涉及變換公式.許多題目還可以采用二元一次方程的方式進行解答.此外,還有一些高考題目要求學生證明數列成等差或等比關系,這類題目一般可以運用數列的定義進行判斷和作答,或者也可以運用等差中項、前n項和等方式解答.
4 解析高考題型,教授答題技巧方法
高考數學試卷包括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等多種題型,演變出來的題目也比較復雜,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較高.學生要在整體分析題干的基礎上,理解題目的類型與本質,然后選擇最為恰當的方式求解.數學教師要對高考數學試卷中的題型進行歸納分析,從中總結不同的解題技巧,對題目進行分類,并指導學生掌握多元化的解題方法,使他們能夠根據具體的問題,運用恰當的方式進行作答[3].
以填空題為例,填空題介于選擇題與解答題之間,是一種只寫結果、不寫過程的客觀性試題,多以定量型的問題出現.
教師可教授給學生多種解答填空題的方法,讓學生根據具體的題目,選擇最恰當的方式來作答.
一是直接法,根據題目給出的條件,結合相關的數學公式、原理等,通過推理和計算直接得出結果,這是解答填空題最簡便、最常用的方法.
此外,構造法、等價轉化法也是解答填空題時常用的方法.教師可通過例題講解、專題分析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一類題型的特點,掌握對應的解答方法和技巧,從而提升學生解答題目的效率和正確率.
5 抓好習題訓練,總結數學解題思路
習題訓練是高中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提升學生解題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專題訓練活動的方式,鍛煉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公能力,使他們在解答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要注意的是,習題訓練與題海戰術并不相同.在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有些教師會布置大量的習題,讓學生進行重復、機械式的練習,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反而導致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學習壓力.在專題訓練活動中,教師要注重習題的質量而非數量,可圍繞高考考點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題目,指導學生進行思考與解答,做到“精講精練”,力求通過一兩道典型習題,讓學生掌握這類題目的解題思路.
以數列求和問題為例,一些比較簡單的題目可以直接運用等比、等差數列公式進行求和,但在高考試卷當中,數列求和類題目大多都需要運用特定的技巧和方法.
這道題綜合性就非常強,需要學生深刻理解數列的遞推關系.數學教師首先要做好基礎性的習題訓練,讓學生理解并能夠熟練運用公式法求和.然后再教授給學生一些其他的數列求和方法,如錯位相減法、拆項求和法等.引導學生學習這些方法的定義,開展習題訓練活動,鞏固學生對各種求和方法的應用能力.
6 運用錯題資源,不斷提升答題水平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犯錯是難免的.有些學生對錯誤存在不當的認知,一旦發現自己出錯就感到緊張、焦慮、恐懼,想要逃避自己的錯誤.高中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讓他們正確地看待錯誤、面對錯誤,把錯誤當成自己不斷進步的解題.錯題反映了學生在知識基礎、解題習慣、邏輯思維等方面的漏洞與不足,是寶貴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將學生在日常測驗、作業中的錯誤資源整合起來,針對學生的錯誤進行深入分析與講解,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完善數學知識結構[4].
有些教師僅針對錯題本身進行講解,沒有深入挖掘學生出錯的原因,以至于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沒有形成深刻的認識,在后續的作業、測驗中仍會出現相似的錯誤.因此,高中數學教師不僅要為學生提供正確答案,還要引導學生分析錯因,找出錯題背后蘊含的知識點.
7 結束語
高中數學教師要緊跟新高考的發展步伐,了解高考的新動向、新趨勢,分析新高考對于學生發展的要求.據此確定教學的目標和策略,引導學生構建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多方面的發展,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譚桂香.高考內容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6):76-77.
[2] 董元君.新高考下高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探索與解析:以人教版“平面與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教學為例[J].數學教學通訊,2021(15):38-39.
[3] 薛仁華.基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模式創新的研究[J].中外交流,2021,28(3):372.
[4] 余文.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構建[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1(8):112,114.
[責任編輯:李 璟]
收稿日期:2023-11-25
作者簡介:王阿娟(1987.12-),女,安徽省亳州人,本科,中學一級教師,從事高中數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