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科學課堂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在此過程中,教師應以具體知識點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通過高效的師生、生生互動,幫助學生學習課本中的內容,積累專業知識,開闊視野,將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將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相聯系。從具體的教學案例出發,分析新課標下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建構策略。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科學;高效課堂;建構策略
作者簡介:薛海霞(1976—),女,江蘇省海安市曲塘鎮中心小學。
受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部分教師在科學課堂上習慣性地以自己為主體,單向傳授教材中的知識點。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對“科學”的理解,但是從整體來看,這種教學模式無疑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師生互動的效率。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將學生打造成全方位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教師需要樹立“面向全體學生、立足素養發展,聚焦核心概念、精選課程內容,科學安排進階、形成有序結構,激發學習動機、加強探究實踐,重視綜合評價、促進學生發展”的新課程理念。憑借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學生既能加深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又能形成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等方面的核心素養。
一、以學生為主體,重構教學理念
(一)引入生活情境,優化課程導入
小學科學是一門極具人文屬性的學科,在2022年版課標中,多次出現“生活”和“社會”等詞。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注重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一般來說,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實踐能力有限,所以,單向性的講解可能會降低課堂導入的效率。為了建構高效課堂,教師應緊扣教學重難點并從學生的親身經驗出發列舉真實案例,通過生動、有趣且頗具教育意義的生活案例,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積極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并猜測課程內容和主題[1]。
以“熱空氣和冷空氣”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學習目標為:知曉熱空氣比冷空氣輕,會上升;知曉當溫度有冷熱差別時,空氣就會流動,學會做熱空氣上升的實驗;能夠在細致的觀察中記錄、描述實驗現象,提升科學思維。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熱空氣、冷空氣的流向,將抽象的知識點具象化,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以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暖氣是裝在屋子的下方還是上方?空調是裝在屋子的下方還是上方?”基于生活經驗,學生快速給出答案:“暖氣裝在屋子的下方,空調裝在屋子的上方。”教師追問:“為什么這樣安裝?”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課堂導入作為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一環,旨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在此過程中,教師將生活情境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將學生的興趣點與生活情境相結合。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年齡、不同學段的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所不同,所以,教師要做好學情搜集、分析與整合。
(二)引入問題情境,活躍課堂氛圍
受以往教學經驗的影響,部分教師習慣于單向性地傳授知識點。然而,小學科學教學不僅包含知識的傳授,還包含知識的遷移與應用。為了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完善他們的科學觀念,教師應重視引入問題情境。一般來說,問題情境具備一定的指引性,能夠引導學生嘗試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此外,問題情境具備應用性。憑借科學、合理的問題情境,學生將知識輸入與輸出聯系起來[2],既理解了知識內容,又實現了對知識點的遷移與應用。
以“把鹽放到水里”一課的教學為例,在課堂上,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鹽在水中溶解的速度與哪些因素有關?”隨后,學生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比如,有學生認為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溶解越快;溫度越低,溶解越慢。也有學生認為與攪拌有關。結合學生的觀點,教師設計了一個實驗。在實驗中,學生將以小組為單位驗證自己的觀點。比如,在驗證“食鹽溶解速度的快慢與溫度有關”這一假設時,相應小組準備了兩杯體積相同的冷水和熱水,將相同質量的食鹽分別放入兩杯水中,并用玻璃棒攪拌。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及時介入并闡述實驗中的控制變量。
問題情境一般與問題串相輔相成。通過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學生既能學習、積累教材中提及的知識點,又能在適當的提示下完善思考過程,強化科學思維。
二、優化教學策略,培養核心素養
(一)基于學習項目,培養科學思維
作為科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思維的培養離不開具體的學習項目。科學思維就是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律及相互關系的認識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構、推理論證、創新思維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項目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讓他們在高效的小組合作中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了確保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師應緊扣教材內容并將教學重點轉化為學習項目。其中,設置的項目目標要符合教學目標,項目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和認知規律,要秉承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將復雜的知識點轉化為循序漸進的項目問題,學生逐步分析、提煉出教學重點并形成系統的學科思維[3]。
以“聲音的傳播”一課的教學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提問:“聲音能夠在哪些環境中傳播?”隨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索。第一,猜測聲音能夠在哪些環境中傳播;第二,思考如何驗證自己的觀點,列出相關的實驗步驟;第三,記錄實驗流程,得出最終的結論。從后續的反饋來看,雖然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實踐能力有限,但他們可以借助小組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比如,其中一個小組猜測:聲音可以透過固體傳播。針對這一猜想,學生將耳朵貼于桌面,然后用手在桌子下有規律地敲擊桌子。當他們聽到敲擊桌子的聲音后,得出結論:聲音可以透過固體傳播。這時,教師并不急于介入學生的思考過程,而是記錄他們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分析和總結。
科學思維的培養講求以學生為主體。因此,教師在設計學習項目時既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學習積極性,又要考慮他們之間的個體差異。教師將學生的學習需求、心理訴求納入項目式學習,有助于學生在問題的驅使下還原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借助實踐活動,培養態度責任
態度責任是在認識科學本質及規律,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之間關系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科學態度體現在: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樂于探究和實踐;基于證據和邏輯思維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不迷信權威。社會責任體現在:珍愛生命,熱愛自然,能夠對社會熱點問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在日常的課程設計中,教師可以借助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一般來說,小學生的理解、實踐能力均是有限的,所以,教師在設計實踐活動時要充分考慮他們的實際情況和最近發展區[4]。
以“環境變化以后”一課的教學為例,在預習階段,教師設計問題:“人類活動對自然有哪些影響?這將對生物生存產生哪些影響?”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各小組借助線上、線下等多種途徑搜集資料,了解、分析真實案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將“教師講”轉化為“學生講”。在此過程中,各小組以演示文稿的方式分享人類生活給自然、生態發展帶來的影響。從后續的反饋來看,大部分小組意識到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性。教師繼續提問:“作為一名小學生,應如何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結合上述問題,學生嘗試分享自己的觀點。比如,有學生認為應該減少私家車的使用,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學生認為可以積極參與救助動物的社會實踐活動。教師肯定學生的所思所想并引導他們將自己的觀點融入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僅能將課本中的知識與科學實踐相結合,還能將科學實踐與社會發展趨勢相結合,逐步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明確自己的學習、探索方向。
三、開展跨學科教學,培養綜合素養
2022年版課程方案指出,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跨學科融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為了更好地開展跨學科融合,同時也為了搭建高效課堂,教師需要做好前期的課程設計。其一,要明確教材內容,尋找多個學科間的契合點。其二,基于學科間的契合點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其三,基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形成跨學科視角,形成用多個視角觀察、分析知識點的習慣[5]。
以“搭建生命體的‘積木”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學習目標如下:其一,在知識積累方面,學生要了解細胞是動物、植物、細菌等的基本組成單位,觀察植物、動物的細胞圖片,了解細胞的種類、形狀和大小;其二,在科學探究方面,學生要了解放大鏡、手持顯微鏡、光學顯微鏡之間的差異,描繪不同細胞的形狀。基于教學目標,我們不難發現,本節課與生物學息息相關。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生物實驗為基礎講述具體的知識點。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引入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引導學生以實踐的方式驗證科學理論,借助電子白板展示的內容增加知識積累,提升綜合素養。
學科視角的培養講求循序漸進。一方面,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應致力于創新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將科學與其他學科聯系起來,開展跨學科教學。另一方面,在課余時間,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現象,尋找學科間的聯系。
四、重構評價體系,優化評價方法
為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科學知識的意識,提升他們自主探索科學知識的能力,教師應致力于重構評價體系,優化評價方法。首先,從評價主體來看,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學生緊扣評價標準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其次,從評價內容來看,教師不能再拘泥于學生是否掌握某一具體知識點,而要圍繞學生掌握了哪些技能、學生擁有哪些素養設計評價標準。最后,從評價方法來看,教師要更新評價理念并將評價標準融入每一個教學環節。一般來說,科學知識的主要載體是實驗。因此,教師應將評價標準融入每一個實驗流程并引導學生正確地還原知識的形成過程。憑借高效的師生、生生互動,學生得以豐富自己的知識積累,形成科學邏輯思維。
以“晝夜對植物的影響”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布置了一項任務:制作花鐘。根據任務要求,學生探尋植物開花的時間與溫度、濕度、光照的關系,并制作植物開花的時間表。從后續的反饋來看,大部分學生能夠明確曇花、牽牛花等花朵的開放時間,并分析它們為什么會在這個時間段開放。學生完成花鐘的制作之后,教師公布評價標準。基于評價標準,學生展開互評。由于不同學生的關注點有所不同,因此學生可以借助高效的生生互動完善知識架構。
評價體系的重構講求環環相扣,循序漸進。一方面,教師要結合教學經驗設計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評價。通過點評、學習,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識架構。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探索進度、探索情況,及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總之,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科學教師不再拘泥于具體知識點的傳授。在日常的課程設計中,教師要緊扣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探索任務。憑借大量的實驗活動和探索任務,學生能增加知識積累,提升學科核心素養。值得一提的是,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師要充分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并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提升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以及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袁曉燕.核心素養下小學科學“實踐化”課堂構建方法[J].天津教育,2022(32):126-128.
張可.構建高效課堂 強化思維培養:小學科學課堂培養學生思維的探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2(12):103-105.
林玉琴.設置有效提問,促進高效課堂:小學科學教學的提問策略研究[J].新教師,2022(8):85-86.
羅義強.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J].試題與研究,2022(24):145-147.
索南多杰.新媒體時代小學科學課堂應用翻轉課堂教學策略[J].智力,2022(17):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