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是“雙減”的工作指向之一。在此背景下,優化語文作業設計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重點。為實現這一目標,小學語文教師可分析傳統語文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探尋作業設計新思路,充分發揮前置性作業、隨堂作業和課后作業的價值,在實踐中驗證作業優化設計策略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雙減”;語文作業;設計策略
作者簡介:鄭輝(1967—),男,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石橋鎮古泉小學。
為切實提升學校育人水平,持續規范校外培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將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作為工作指向,要求教師提高作業設計質量。作業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補充,具有檢測、鞏固、助學等功能,可以促進學生良好發展[1]。但是,傳統的語文作業設計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語文教學改革的縱深推進,阻礙了學生的發展。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當分析傳統語文作業設計的不足,探尋新的作業設計之道。
一、“雙減”下語文作業設計新思路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將語文作業與課后作業畫上等號,忽視學生實際情況,而憑借自身的教學經驗設計類型單一的作業,導致作業數量多、形式無趣,很難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成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攔路虎”。作業應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助力,貫穿學生的學習始終。學生在量少而精的作業的驅動下,可以積極主動地體驗多樣的學習活動,循序漸進地增進認識,自然而然地提升語文學習有效性,實現多元能力的發展。因此,在“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以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依托,聯系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設計形式多樣的前置性作業、隨堂作業和課后作業,使作業真正地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助力。
二、“雙減”下語文作業的價值
(一)前置性作業的價值
前置性作業是一種以生為本的作業類型,指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圍繞自學要點和學生學情布置的作業。前置性作業重在顛覆傳統的教學流程,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前進行獨立探索,初步了解新知內容,確定課堂學習重點,更好地走進課堂[2]。同時,有效的前置性作業可以驅動學生使用多樣方式解決問題,積累學習經驗,發展多樣能力。在“雙減”下,教師應當設計形式多樣的前置性作業,助力學生打開課堂學習大門。
(二)隨堂作業的價值
隨堂作業,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完成的作業。一般情況下,隨堂作業量少,但有針對性、代表性,便于教師、學生及時地檢驗教與學情況,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增強課堂教與學效果。基于此,學生可以高質量地完成課后作業,減輕學習負擔。因此,在“雙減”下,教師要以課堂教學過程為抓手,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設計形式不同的隨堂
作業。
(三)課后作業的價值
“雙減”下的課后作業應量少而精,形式多樣,契合學生學情。這樣的課后作業能驅動學生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鞏固所學知識,總結學習經驗,不斷完善知識體系。同時,課后作業能夠拓展課堂教學的外延,幫助學生開闊視野,縱深發展。
三、“雙減”下語文作業的設計策略
(一)設計前置性作業,打好基礎
1.設計閱讀類作業
閱讀是語文學科學習活動的基礎內容,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方式。但是,部分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很少獨立思考,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停留在表層,閱讀質量較低。對此,教師可以獨立思考為重點,聯系具體的文本內容,設計閱讀類作業,讓學生做到讀思結合,讀有所獲。
例如,《北京的春節》以時間為經線,以節俗活動為緯線,描述了北京人如何慶祝春節。作者首先描寫臘月初旬的習俗,接著詳細描寫春節的三次高潮,最后寫春節在正月十九結束,詳略得當地展現了老北京春節的各種習俗及其獨有魅力,反映了老北京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熱愛。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梳理文章脈絡,了解詳略得當的寫法,感受作者表達的美好情感。為此,教師可將“梳理老北京的春節習俗”作為自學要點,設計具有思考性的閱讀類作業,如下: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賀大家新年好……”
大家知道這首歌唱的是哪一個節日嗎?“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區的春節習俗也有所不同。今天,讓我們一起跟著老舍先生的腳步,去領略老北京的春節習俗吧!
任務一:自讀《北京的春節》,圈點勾畫,尋找老北京的春節習俗。(全體學生必做)
任務二:根據圈點勾畫出的內容,繪制表格,試著展現臘月、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不同習俗吧。(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
任務三:從這些春節習俗中,你能感受到老北京的春節有怎樣的特點呢?(學有余力的學生完成)
任務四:試著記錄自己想知道或想解決的問題。(全體學生必做)
作業情境可以點燃學生的興趣,作業任務則能為學生指明自主閱讀方向。在這一作業的驅動下,學生可以采用批注式閱讀法、制表法等探尋老北京的春節習俗,自然而然地做到讀思結合,初步地建立認知框架,明確自身的學習問題,鍛煉自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做好課堂學習的準備。
2.設計搜集類作業
背景知識是學生建立良好閱讀認知的支撐[3]。在背景知識的助力下,學生可以走進閱讀文本深處,感悟“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形成深刻的閱讀認知。語文教材中呈現的背景知識有限,因此,學生需要掌握自主搜集背景知識的方法與技能。教師可以背景知識為自學內容,設計搜集類作業。
例如,《窮人》創作于俄國歷史上階級矛盾空前激化的時期,在此時期,貴族、資產階級無情地壓迫廣大勞動人民,貪婪地吮吸他們的血汗。《窮人》通過描述桑娜和丈夫在鄰居去世后主動收養其遺孤的故事,反映了勞動人民艱苦的生活、高尚的品德。學生只有先了解這篇文章的創作背景,才能真正地感悟作者的寫作意圖。基于此,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搜集類作業:請大家使用自己擅長的方式搜集有關《窮人》創作背景的信息,試著思考《窮人》的價值。
在作業情境和作業任務的雙重作用下,學生可通過搜集信息,體會作者所生活的時代的特點,由此自覺地走進閱讀文本中,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這樣的作業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鍛煉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拓展學生的閱讀深度。
(二)設計隨堂作業,充實課堂
1.設計問答類作業
問答類作業是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作答的作業。這種作業可以快速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便于教師即時給予學生指導[4]。在設計問答類作業時,教師要圍繞教學要點提出問題。
例如,《橋》在最后一段點明了“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整個故事到這里結束。這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凸顯出“老漢”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位父親的美好品質,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在課堂上,學生需要細讀文本,借助關鍵字詞等感受“老漢”美好的精神品質。為了檢驗學生的閱讀情況,同時幫助他們強化認知,教師可以設計問答類作業。
任務:小說最后才點明了“老漢”和“小伙子”
之間的關系,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和小組成員一起討論。
在布置作業后,教師應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討論時間,使他們能集思廣益,表述個性觀點。在學生討論后,教師可以組織展示活動,引導學生研究“老漢”在不同身份下的不同的做法,使學生形成深刻的閱讀認知,提升課堂學習效果。
2.設計梳理類作業
梳理類作業是指引學生使用恰當的方式整理學習內容的作業。這種作業可以使學生自主地回顧課堂學習內容,強化整體認知。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站在文本整體的角度設計梳理類作業。
例如,《竹節人》所在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掌握
“有目的的閱讀”的策略。圍繞《竹節人》故事內容,教材提出了三項學習任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順勢設計如下梳理類作業,幫助學生深入探究文本內容。
任務:大家都知道竹節人是怎樣制作的嗎?竹節人可以怎么玩呢?請大家回顧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制作竹節人的方法和玩竹節人的方法,一起體驗“我們”歡樂的童年生活吧。
這樣的作業任務可活躍學生思維,使學生主動地走進閱讀文本中,有針對性地整理相關內容。一些學生會在此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學習漏洞,加以彌補。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作業后,搭建展示的舞臺,并耐心地給予學生指導,促使其進一步強化整體認知。
(三)設計課后作業,延伸學習
1.設計書面類作業
“雙減”下的書面類作業是由難度不同的題目構成的作業[5]。在個性差異的影響下,學生能適應的作業難度不同。因此,教師應當聯系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差異,分層設計作業目標和具體的書面類作業。
例如,《竹節人》一課的導言提出,同一篇文章,閱讀的目的不同,關注的內容、采用的閱讀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基于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能力水平的差異,設定兩項作業目標:第一,檢查學生是否掌握了本節課的易錯生字、重點詞語;第二,檢查學生是否能根據不同的閱讀目標,關注不同的內容,運用不同的方法。作業具體如下。
在學習《竹節人》第一課時后,請大家參與“作業大挑戰”。
第一關:快樂積累—將詞語補充完整,再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威風( )( ) 別出( )( )
技高( )( )? ? ? ( )( )所以
弄( )成( )? ? ? ( )露( )遺
(2)玩竹節人可真有趣啊。一拉嵌入桌縫的繩子,那竹節人有的立在桌子上,像是( )的壯士;有的則被卡住,呆頭呆腦的。同學們的玩法更是( ),都想比別人( ),但往往卻( )。老師沒收了同學們的竹節人,卻自己一個人在辦公室里偷偷地玩,一邊玩一邊念念有詞,全神貫注,( ),偷看的我們相視一笑,方才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喪化為烏有。
第二關:思維火花—寫一篇玩具制作指南。
提示:說明書內容應淺顯易懂,一目了然;可以分材料、制作步驟、玩法等描述玩具的制作過程;必要時可繪制圖畫,使內容更加地完整、吸引人。
第一關以基礎知識為主,第二關以仿寫為主,有助于學生在“有目的閱讀”的過程中積累語言素材,鍛煉語用能力。學生需要根據自身學習情況,自選關卡,實現不同程度的發展。
2.設計繪畫類作業
繪畫類作業是以文本內容為基礎,以繪畫為方法的作業。對于小學生來說,繪畫是一項有趣味性的活動,他們樂于體驗[6]。在繪畫類作業中,他們可進一步地認知文本內容,彰顯思維的創造性和邏輯性,同時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發展創造能力。對此,教師應當圍繞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喜好設計繪畫類作業,為學生提供彰顯個性的機會。
例如,《故宮博物院》由四則材料構成:材料一介紹了故宮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和功用;材料二說明了太和殿經歷的火災和緊急修復的方法;材料三是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的簡單參觀引導;材料四是故宮博物院的平面示意圖。教師可以在分析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圍繞文本內容,設計如下繪畫類作業。
紅紅一家人準備參觀故宮博物院。作為一名小導游,你會按照怎樣的順序帶領他們參觀故宮博物院呢?會介紹哪些內容呢?
任務:請根據《故宮博物院》內容,繪制一份故宮博物院游覽路線圖,簡單介紹路線和景點。
在作業情境和作業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會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使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繪制,整體認知文本內容,鍛煉思維能力、繪畫能力等,提升課堂學習效果。
四、總結
總而言之,語文作業是語文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助力。“雙減”背景下,教師應當在控制作業時長、數量的前提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學習過程為抓手,聯系具體的教學內容,精心地設計形式多樣的前置性作業、隨堂作業和課后作業,催生多樣的學習活動,促使學生積極體驗。這樣可使學生在體驗不同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能力、學習情感等方面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賴玉芬.聚焦“雙減”·優化作業:“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中高年級作業的優化設計[J].天津教育,2023(17):120-122.
[2]陳曉敏.基于“雙減”背景的小學語文創新作業設計探究[J].學苑教育,2023(15):34-36.
[3]廖冬英.運用多維視角創新作業設計:“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創新設計探究[J].學苑教育,2023(10):42-43.
[4]呂曉艷.“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J].語文天地,2022(12):32-33.
[5]張赟.優化作業設計 凸顯作業實效:“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初探[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2(11):77-79.
[6]強雪梅.不超標 分類別 少而精 親力為:“雙減”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研究[J].新課程,2022(3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