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仲 李玉玲
摘要:操作系統課程考核,傳統采用終結性評價方式,學生平時學習動力不足,課堂參與度不高,平時成績的核定不夠客觀和公正。探索利用智慧化教學平臺超星學習通,利用“一屏三端”,結合慕課、翻轉課堂等混合式教學方法,實時記錄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中學習活動、課后作業和期中考試各環節的全過程數據。做到平時學習成績的評定及時、公平、公正和公開,激發學生對課程學習的動力,提高教學過程的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操作系統;過程性評價;學習通;課程考核;混合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4)09-0162-03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0 引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強課堂教學管理,切實加強學習過程考核,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
課程考核作為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考核方式和方法很大程度決定了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和精力投入。操作系統課程考核改革從加強過程性考核方式入手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引導學生將精力放在課程學習上來,提升課程教學效果。
1 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
1.1 課程考核評價的兩種方式
課程評價專家M.Scriven認為,課程與教學的考核評價,根據作用性質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其中過程性評價,也稱形成性評價,是在課程開發或課程實施還在發展或完善過程中時所采用的評價,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課程開發或實施過程各個局部優缺點的資料,作為進一步修訂和完善的依據、提供信息以改進課程的過程。而終結性評價,也稱總結性評價,是在課程結束后向教師或決策者提供關于課程是否有效和成功的信息及評價[1]。
1.2 操作系統課程傳統采用的考核方式
操作系統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的基礎課程,是本科生取得學士學位的必修課,也是學生參加碩士研究生全國統一考試的四門聯考專業科目之一,在教學計劃中被設置為考試課和主干課程。課程共64學時,計4.0學分。
操作系統課程傳統的考核,主要采用期末考試方式,即終結性考核評價。課程結束后,一張試卷完成對整個學期本門課程所有學生的考核。對任課教師而言,這種考核方式實施起來簡單、方便、省時省力。但不足之處比較明顯,如單次考核的知識點和內容有限;考試題目多為理論、概念或算法類的考題,缺乏與實際的聯系,難以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考試內容多為書本上的內容,不利于激發學生拓展學習的積極性;期末一次考試的形式往往只關注考試的結果,無法對學生平時的課程學習過程進行跟蹤監控,無法在教學過程中實時反饋等。因為整個學期只有一次期末考試,學生平時的課程學習壓力較小,很難將精力真正投入課程學習中,經常會臨時抱佛腳,期末突擊復習;最終學到多少、掌握多少卻很難從一次考試中全面地展示出來[2]。
正是終結性評價存在的種種弊端,大多高校在課程總成績核算時,會參考學生的平時學習表現。比如課堂出勤情況、平時作業情況和實驗等,按照一定的比例再加上期末成績,給出一個課程綜合成績。但平時成績的評定因為沒有統一的標準或者沒有實時記錄,最終可能流于形式,結果還是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要參考對象。平時成績的評定,因沒有嚴格的標準和實時記錄,也多會受到學生的質疑,不能夠做到公平、公正和公開。
2 操作系統課程考核模式探索與實踐
課堂教學是“金課”的主陣地、主渠道和主戰場,要實施基于過程性評價的課程考核改革,更要注重課堂教學的改革與改進。前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要改革傳統的教與學形態,廣泛開展探究式、個性化、參與式教學,推廣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把沉默單向的課堂變成碰撞思想、啟迪智慧的互動場所,讓學生主動地坐到前排來、把頭抬起來、提出問題來[3]。
2.1 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最早由教育學家布盧姆引入教學中,其含義是指通過多種評價手段和方法,對學生學習過程表現出的興趣、態度、參與度和發展狀態做出判斷,對他們的學習嘗試給予反饋,對他們的學習進展進行持續評價。與終結性評價體系相比,過程性評價能夠及時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給予正面、積極的反饋,可及時地、建設性地糾正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提升其學習積極性和參與度;也有助于教師對教學策略的改進與優化[4]。
過程性評價不是對微觀意義上的學習過程的評價,也不是只重過程而不重結果的評價,而是對課程實施意義上的學習動機、過程和效果的三位一體評價。過程性評價實施中,要考慮學生在整個課程學習期間的每一個環節,包括課前預習、課堂簽到、課堂互動、隨堂練習與測驗、線上學習、課下作業、線上討論、分組任務,以及期中考試、期末論文和期末考試各個階段的實質性環節的學習行為記錄與學習效果監測。
2.2 過程性評價系統設計
隨著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智能終端和智慧教學平臺不斷融入教學中,持續助力教學模式的改革。超星學習通就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面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的移動學習專業平臺。學習通利用“一平三端”(平臺+移動端+教室端+管理端)將線上學習與線下課堂學習互動相融合,具有豐富的課堂活動管理、課程學習資料管理、作業管理、通知管理、考試管理、討論管理、班級管理和豐富的統計管理等功能。
基于學習通的操作系統課程過程性評價系統,采用線上學習與線下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課程考核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大部分,其中平時成績則包括學生課前預習、課堂學習表現、課后復習、作業和章節測驗,詳細可分解為線下課堂簽到、線上課程音視頻學習、章節學習次數、線上討論、線上作業、期中考試、課程互動、分組任務等,如圖1所示。這些學習活動和環節的數據采集、分析和結果統計,都由學習通平臺來及時實現和完成。
2.3 過程性評價在課程考核中的具體實施
課程考核改革實踐中,以計科2018級三個班、2019級三個班為對象,將學習通平臺運用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將課前的預習、課堂的互動環節和課后的作業及測驗等環節的數據都通過平臺收集和反饋到任課教師,收集到的數據可通過圖表等方式統計、分析與顯示出來,更讓教師以直觀的形式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進度及知識的掌握情況。
在首次課上,教師將過程性評價系統中包括的考核項目、考核方法及所占比例等向學生講解清楚,在整個學期課程學習中據此執行。學生可以實時查看自己的各項得分,課程學習結束后,及時將平時成績公布于班級學習群中,真正做到課程學習平時成績的公平、公正和公開。讓學生平時的課程學習有痕跡、有動力。
1)課前預習數據收集與分析。教師課前將需要學生預習的音頻、視頻、PPT講義、PDF文檔等學習資料發布到學習通平臺,并通過系統內置通知消息形式告知學生。教師就可通過任務完成的詳情信息,包括視頻觀看時長、反芻比、完成時間、視頻中測驗答題詳情及未完成人員信息等來查看學生對要求預習內容的完成情況,可以通過學號或姓名查找了解某一位學生的預習情況。再結合課前練習或小測驗,掌握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情況,據此來安排或調整課堂講授計劃或內容。
2)課堂考勤數據收集。線下課堂教學上課前,教師通過在學習通對應班級內發放簽到,可以實時掌握學生出勤情況,包括普通簽到、手勢簽到、位置簽到和二維碼簽到等多種形式的簽到。相較過去的課堂上逐個點名考勤而言,節約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對于個別未帶手機的學生,教師還可以代為簽到。根據實際情況,可以修改學生的簽到結果為缺勤、事假、病假、公假、遲到、早退等。在手機端App中,針對未簽到的學生,任課教師還可以批量編輯修改學生的簽到狀態。
3)作業數據收集與分析。課前預習效果反饋,課堂知識掌握情況,或課后作業完成情況,都可以通過作業形式來數據收集與分析。通過設置作業的開始時間、截止時間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段提交作業,而通過高級設置中的及格標準設置、重做設置、作答要求、督促設置、分值設置、防作弊設置和評分設置等,可根據需要讓學生多次提交作業取最高成績而鼓勵多次練習掌握易錯點、設置題目亂序隨機出題防止作弊等。根據作業統計詳情,教師能夠掌握全體學生對各道題的答題正確率,針對每一道習題,還可以查看每位學生的答題情況。
4)課堂互動模塊各環節數據采集與分析。學習通平臺課堂互動模塊中,有包括課堂簽到、投票、選人、搶答、主題討論、隨堂練習、問卷、評分和分組任務等環節和情境設定。用于收集和分析課堂教學中各個環節學生的參與情況。通過參與活動獲得積分,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來。
以隨堂練習為例,通過定時發放的隨堂練習或測驗數據采集界面,可查看練習中每個題目的已答和未答情況,查看每個選項的答題情況,各個選項的選擇比例餅圖等統計數據。每次課結束后,教師即可通過幾分鐘的隨堂小測驗來掌握本次課上學生對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情況。這既便于教師及時對課程的調整與改進,也讓學生實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
5)分組任務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教育部吳巖司長認為,現在提倡探究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學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問題。要提供環境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敢于批評和敢于質疑的能力,培養有創新能力、創新思維的社會需要的時代新人[5]。
分組任務在學習通中屬于課堂活動模塊,但此類任務更適合布置課下學習任務。任務分組方式可以是固定分組、學生自選分組、組長建組和隨機分組方式;評價方式則包括教師評價、組內評價、組間互評和自評多種方式;評價時間設置上也比較靈活,可根據需要設置為任務結束后可評價、指定評價時間,或者不限定評價時間。
教師布置開放性分組任務,讓學生以團隊形式分工合作,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與統計數據,制作匯報PPT文件。然后線下以翻轉課堂形式分組匯報,通過自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和教師評價多種方式,最后給出綜合成績。這種開放性分組任務,沒有標準答案,沒有固定的模板,學生可以運用學習到的課程理論知識,結合案例研究成果,發表自己的想法與看法,讓思維活躍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或辯論起來,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創新能力、文檔寫作和演說演講的能力。
6)期中考試環節數據采集與分析。平時組織一次線下考試會涉及試卷、考場、時間和監考教師等諸多因素,手續比較復雜,而線上考試相對簡單很多。為了驗證課程階段性教與學的效果,在學期中間設置一次考試,將前半段課程學習的主要知識做一個階段性考核與教學反饋。教師借助課程試題庫,可以很方便地設置試卷。考試結束通過統計詳情分析學生在上階段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改進。
7)課程各項平時成績統計詳情。課程結束后,教師可將學生整個學期的平時學習成績從學習通平臺中導出,將平時的綜合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按照期初公布的比例折合后,給每位學生算出一個課程總成績。系統導出的成績包含成績詳情、各權重項百分制得分、學生綜合完成情況、任務點完成詳情、音視頻觀看詳情、討論詳情、章節學習次數、作業統計、考試統計、章節測驗統計和課程綜合統計等詳細數據。
8)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成績成正相關關系。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020級和2019級兩屆近230名學生的統計數據表明,學習通記錄的學生平時學習總成績和該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基本成正相關關系,平時成績高的學生,一般期末考試成績也相對較高,反之亦然。圖2是計科2019級1班的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的關系。這說明利用學習通平臺記錄的課程學習過程性數據是可靠的、相對客觀的,平時成績能真實記錄和反映學生在整個學期學習本課程所花費的精力和達到的效果。
3 結論
基于學習通的過程性課程評價方式,在移動互聯網的夾持下,保證了過程性評價各項成績記錄的及時、公平、公正和公開,改進了以前平時學習成績靠手工統計、不及時、不夠客觀的現象。學習通平臺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各個環節的應用,將學生手中的智能手機應用到課程知識學習中來,既豐富了課堂學習方式,也避免學生沉迷于刷視頻或手機游戲等。當然,過程性評價并不排斥以期末考試為代表的終結性評價,而是要與之緊密結合,讓課程考核的時間更加靈活且持續,考核的手段更加科學有依據,讓考核的形式更加多樣有內涵,從而培養學生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
參考文獻:
[1] 李雁冰.課程評價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9.
[2] 李海明,翁衛國.宏觀經濟學:教學范式新探索[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2):112-116.
[3] 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018-6-21.
[4] 祝博.過程性評價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的應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1(8):91-94.
[5] 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通聯編輯:王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