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泗洋
摘要: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我們泰安市初中生物教師進行了主題實踐作業設計,實現了優質作業資源共建共享。
關鍵詞:“雙減” 主題實踐作業內涵 設計策略 設計案例
“雙減”政策下,要真正解放學生的學業壓力、使其卸下沉重的作業負擔,減少課后作業的“量”是一方面,增加作業的“質”才是重中之重。初中生物學科要設計有創新性和趣味性的主題實踐作業,切實提升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作業設計的評價和導向功能,依據課程標準要求,遵循教育規律、堅持因材施教,設計作業科學、合理、有效,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形成能力、培養習慣,有助于教師檢測教學效果、精準分析學情、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二、主題實踐作業的內涵
主題綜合實踐作業包含自主主題綜合實踐(如制作、觀察和操作等)、合作主題綜合實踐(如項目、活動和研究等)和跨學科主題綜合實踐。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設計與當前正在發生的有意義的社會生產生活相結合的實踐活動,包括調查、訪問、觀察、測量、實驗、操作、模擬、演示、社區服務等實踐活動,充分利用校園、社區、自然等資源環境,與跨學科、項目化、任務式、研究性等學習方式相結合,強化情境性,激發興趣點,落實新課標理念,體現跨學科思想,突顯知識的運用與價值,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達到提高素質、形成能力的目的。
三、主題實踐作業的設計策略
(一)源自生活,服務于生活,設計生活化的實踐作業
作業設計應加強學習內容與學生經驗、現實生活、社會實踐之間的聯系。注重“做中學”“用中學”和“創中學”。如《主題四? 植物的生活》的實踐活動類作業,可設計為實驗和調查兩類:探究種子萌發所需的條件;栽培一種常見植物,觀察其生長發育的全過程;運用無土栽培技術栽培一種植物;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調查生產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有關措施;討論植物光合作用對碳中和的重要貢獻,認同植樹造林的重要意義。
(二)根據學生的能力與個性發展,設計分層式的實踐作業
在充分了解教學內容和要求、把握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根據學生學習能力差異等實際情況,結合課堂反饋,做好作業分層設計,嚴格把控作業難度、時間和題量,為全體學生創造各種嘗試、探索、發現、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三)設計趣味性的實踐作業
以生活實踐或科學研究等問題情境作為任務創設載體,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完成開放性或探究性任務。如六年級上冊《動物細胞》學習,在設計實踐作業時,可以讓學生利用橡皮泥、超輕粘土等材料動手制作兩種細胞的模型,標出基本結構及其功能,最后列表比較。
(四)制訂對應的評價量表
依據量表進行評價,并依據評價結果進行教學調整。應對作業設計進行反思和改進,校正預估與實際情況的偏差,對作業進行屬性分析,全方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四、案例嘗試
以下是我的主題實踐作業設計的案例。
(一)作業主題
探究水稻“小薇”的太空之旅——“太空水稻首次成功育種”的實施及意義
(二)作業設計背景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號回家,水稻“小薇”在中國空間站內完成了從種子萌發、幼苗生長到開花結籽的全生命周期培養實驗。種子在太空經歷了怎樣的奇幻旅程?
(三)學科素養點及育人價值
神舟十四號航天人再創歷史,我國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在太空中“從種子到種子”繁育的全過程。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素材,以“問題”為導向,解釋生命現象、分析生物技術的前景及應用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幫助學生初步掌握科學思維方法;初步具備科學探究和跨學科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
所跨學科:生物學與物理、數學,天文、美術等學科有機融合。
(四)活動過程設計
1.分組:4人一組,小組各成員任務清晰,分工明確。
2.查詢關于神舟十四號“太空水稻首次成功育種”的新聞視頻及文章。
視頻:“天宮課堂”第三課:在新的“教室”教你太空種水稻。神舟十四帶回太空水稻!在太空生長120天的水稻有什么不一樣?水稻“小薇”的太空之旅——人類首次完成太空水稻從種子到種子實驗,《中國太空水稻首次成功育種,太空水稻有何用?有望扭轉糧食危機》
文章:2022年12月5日新京報文章:《國際首次!我國在空間站完成水稻從種子到種子全生命周期培養實驗》。
3.小組討論,思考以下問題。(1)太空水稻種子萌發的環境條件是什么?(2)太空水稻的無土栽培要注意什么?(3)空間微重力對水稻的生長有何影響?(4)根是向下生長嗎?(5)什么是再生稻?(6)太空水稻首次成功育種對農業發展有哪些重大意義?
4.結果分析:結合所掌握的太空水稻的知識,繪制手抄報,小組展示交流。
5.班內展示交流,評選優秀手抄報,進行展示,提升學生的成就感。
(五)評價方式及標準(表格略)
評價維度:學生的表現、實驗探究的過程和成果的展示。
評價方式:自評、互評和師評。
評價等級:A為優秀;B為良好;C為合格;D為加油。
總之,落實“雙減”,做好生物主題實踐作業的“加減法”,勢在必行。我們要著眼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認真鉆研課程標準,綜合考慮地區、學校和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作業形式與內容,提升主題實踐性作業的實效性,達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五育并舉的素質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