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莉
【摘要】欣賞教學能夠豐富兒童的情感體驗,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評價和鑒賞能力,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針對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存在學生興趣不足,缺乏主動性等問題,用體態律動的方式可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促進其音樂整體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音樂欣賞;體態律動;實踐策略
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把音樂所傳遞的情感化為具體的動作、節奏和表情,也就是運用律動的方式提高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促進他們音樂整體素質的提高。
一、巧用體態律動,激發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興趣
律動表演是小學階段學生特別喜歡的一種學習方法,尤其是中低年級的學生。在已經熟悉音樂的基礎上,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動作表現音樂,展現自我。這是一種典型的動覺體驗,通過這樣的體驗,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感悟音樂、理解音樂。這樣的動覺體驗,通常可以采取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生會非常樂于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中。如在管弦樂合奏曲《玩具兵進行曲》的欣賞教學中,由于整首音樂作品比較長,主題音樂較多,記憶起來難度較大,如果僅僅只是完整地安靜聆聽,學生無法去深入地感受音樂和記憶主題。所以教師選擇讓學生在參與式聆聽中感受音樂。教師在學生安靜聆聽主題音樂的同時進行相應的律動表演,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在教師的語言描述和圓號的圖片展示中,學生了解這個主題音樂中出現了圓號這樣有特點的樂器,針對這個樂器,教師設計了演奏圓號的律動表演,并讓學生和自己一起,用身體動作來表現主題音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表現音樂的能力,發展了音樂想象。如在木琴獨奏曲《我是人民小騎兵》的欣賞教學中,教師提問:你從這段音樂中聽到了什么?馬蹄聲的由遠及近瞬間使得學生腦海中浮現了草原上的馬群向我們飛奔而來的畫面。啟發學生思考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夠用何種方式表現馬蹄聲,如由弱到強的跺腳、拍凳子,繼而引出馬蹄聲的演奏是運用木琴這件樂器,欣賞木琴清脆、短促的音色,由此過渡到學習樂曲《我是人民小騎兵》。介紹樂曲的結構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帶著問題“小騎兵的心情怎么樣?”聽賞第一部分,教師運用圖形譜表現音樂,發現以“點”狀居多,因此得出“這段音樂是跳躍的風格”的結論。隨后帶領學生學習騎馬和甩鞭動作,跟隨音樂表演動作,并對同學們提出要求:聽音樂,做到動作的連貫性。邊聽音樂邊展示蒙古族的風俗民情。跟隨音樂畫出第一部分的后半部分圖形譜,發現以“線”狀居多,說明音樂是以連貫性為主,反映小騎兵目前在休息。采用串鈴樂器表現馬脖鈴鐺的聲音,并且采用不同的動作表現連貫和跳躍兩種音樂風格,教師進行提示,學生做“騎馬”動作“甩鞭”動作及使用串鈴表現樂曲第一部分。
二、巧用體態律動,促進學生理解音樂要素
教師需要引領孩子們去聽懂音樂語言所表達的情感,給學生構建自主獲取音樂經驗的堅固橋梁。對音樂要素的分析、感知是欣賞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對音樂要素的感知,達成對作品音樂形象、情感、意境的理解,再通過對作品相關人文文化的理解,深入了解作品,最終形成理性的評價是欣賞教學的重要內容。
既然體態律動是以身體運動來感受和再現音樂的,那么“樂器”必然就是身體,身體是最主要的教學媒體。達爾克羅茲認為,音樂與身體運動之間存在著相對應的表現要素。例如通過面部表情變化,可以表現不同的音樂情緒;通過手臂不同幅度的上下運動,可以表現音的高和低;通過動作持續或者停頓,可以表現節奏的長短;通過動作的快慢變化,可以表現音樂的速度;通過不同方位的高低變化和動作的連續起伏,可以表現音樂的旋律線;通過動作幅度大小,可以表現音樂力度的變化;通過拍擊身體不同位置發出的音效,可以表現音色;通過變換不同動作,可以表現曲式結構等。如日常的音高訓練,教師可對歌曲中的音高設計律動,由高到低依次5(摸摸頭)、3(拍拍肩)、2(拍拍胸)、1(手叉腰)。教師彈琴,學生隨琴聽音模唱并進行簡單的律動練習,多次重復熟悉后,進行音高反應訓練,學生對老師隨機說出的音高立即用肢體表現。教師設計律動表現樂曲中出現的音階,聽到下行音階時引導學生雙手由上往下做下滑動作,上行音階則反之向上。教師演奏上行或者下行級進的音階,學生根據聽辨教師彈奏的音階,快速判斷旋律進行方向,及時做出相應的體態反應。教師還可以加大難度,對音的排列進行一些變化如二度、三度小跳等,從而進一步鍛煉學生聽辨音高的反應能力。只有巧妙地借助體態律動,才能夠幫助學生感受、理解音樂要素與表達音樂形象。也必須通過長期反復地感受體驗,才能獲取相對應的音樂經驗。
根據每一首作品獨特的音樂風格,借助身邊熟悉的物品來感知音樂的特性。當我們聆聽比較抒情的音樂時,其中情感的綿延與連續性讓很多學生無法正確地掌握,教師可以運用柔軟的絲巾,隨著樂句的變化把絲巾拋到空中,或者隨著音符的跳動揮動手中的絲巾來表現音樂的起伏,這樣的律動能夠幫助學生對比較抒情的音樂有一個形象地感知,如此一來,學生對音樂的情緒也有了準確的體會和認知;借助易于攜帶的球,用于進行拍與彈練習,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真正的強與弱的節拍概念。如在欣賞貝多芬的鋼琴曲《土耳其進行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先隨著音樂在強拍處拍手來感受進行曲的節拍特點。再隨著音樂表演踏步動作,聲音弱的時候動作幅度小,聲音強的時候動作幅度大,讓學生體會樂曲力度先弱—后強—再弱的變化,從而讓學生了解到漸強、減弱的力度特點,然后教師用幻燈片出示漸強、漸弱記號。問:“這樣的力度變化給了你們什么樣的感受?”學生答:“好像是一支隊伍從遠處來,越來越近,然后漸漸離去”。律動作為一種體驗音樂的方式,也是表現音樂的一種手段。從感受和欣賞的角度說,律動就是體驗音樂的方式。從表現的角度說,律動也是將感受到的音樂要素表現出來的過程。
三、巧用體態律動,明確音樂結構特點
音樂能通過音樂的高低、節奏的疏密、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強弱及音色濃淡等要素的對比來反映情感和體現音樂形象。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劃分樂段是為了理解樂段,理解樂段是為了理解樂曲體現的音樂情感。可是學生經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樂曲分為幾個樂段,至于為什么這樣分或怎樣劃分學生就不得而知了。其實樂曲段落與段落之間的情緒、速度、力度、音色等變化明顯,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音樂要素的變化,作出相應的身體反應,巧妙地利用體態律動,幫助學生掌握樂曲的曲式結構。如在欣賞《花鼓》的教學中,教師分別引導學生聽賞樂曲的兩個主題,在學生熟悉音樂的基礎上,設計了不同的律動來感受音樂,主題一設計了表演敲擊花鼓的律動,主題二設計了表演茉莉花開的律動。最后全曲完整聽賞時,根據樂曲的曲式結構特點,把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分配學習任務通過體態律動表現樂曲,學生在聆聽全曲中分辨樂曲的ABA結構并做出相應的律動,這樣樂曲的ABA再現三段體結構就自然顯現出來了。又如《春節序曲》是一首具有陜北民間特色的樂曲,主題反映了陜北人民歡度春節時的情景。整首樂曲的結構是:引子A+B+A,其結構是復三部曲式,首部A力度較強,速度較快,呈現出一派歡樂的熱鬧場面;第二部分B轉入C調式,旋律抒情,速度緩慢,反映了人民因為歌頌黨、贊美生活而翩翩起舞,具有田園風格韻味;最后再現首部A,音樂在熾熱的歡騰中結束,再一次表現了歡慶高潮的場面。讓學生通過聽賞、鑒別樂曲在發展中的變化對比,聯想樂曲描寫的場景,按樂曲結構A+B+A的布局,指導學生進行多種節奏的擊掌練習。如此以聆聽為基礎,利用隨樂配肌體律動來表現樂曲,聽辨樂曲曲式結構,加深對樂曲的感受與理性的理解。
體態律動方法基于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音樂的認知規律,律動在能夠幫助學生感知、明確音樂表現要素的同時,還要滲透出他們的情感、態度,而且每一個動作都有靈動的音樂情緒,每一個孩子的表達都是有個性氣質的。在律動表演中,我們要從學生的眼神、表情、肢體中去捕捉孩子的感受。要關注他們:狀態是否投入?眼神是否發亮?身體有沒有情不自禁的躍動?當他們的肌體與情感、精神意識和諧統一時,那樣的律動才能夠感染他人、感動自己的心靈。體態律動使用得當會讓我們的欣賞課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不小心也會弄巧成拙。因此,在教學之前,教師要明白:律動只是一種教學的手段,可以充分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參與度。我們切不可一味地做律動,而脫離音樂本身的特點,違背欣賞教學的宗旨。因此,律動教學要把握的原則是:既可以通過體態律動這一途徑讓學生直達音樂欣賞與表達的深處,又不能讓律動成為學生關注的唯一重點,達到欣賞教學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雍敦全.律動音樂教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王安國,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