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名師的養成過程,無不是歷經數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秉持初心,教學研一體,在三尺講臺上熠熠生輝,進而成為改革的實踐者、同仁的引領者。
【關鍵詞】 扎根教育 實踐 探索 引領
宋春麗老師平時不善言辭,性格有些內向,但只要聊起學生,站在課堂上,她就會侃侃而談,心中有愛,眼里有光。扎根教育,芳華綻放。宋老師能從初出茅廬的青年教師,逐步成長為江蘇省教學名師、宿遷市名教師,入選教育部領軍教師培養對象,源于她“拼命三郎”的初心如磐,步履不停。
“烈火丹心筑師魂”,作為優秀教師與班主任的她,在同仁們和廣大家長心目中是出了名的愛生如子。
“宋老師就是我們的媽媽。”她教過的孩子會這樣說,她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雖然我只有一個兒子,但我很幸福能擁有這么多的孩子。”從教以來,她始終把“愛與責任”放在教書育人的首位,關心愛護每一個孩子,用行動詮釋著對孩子的愛。不論是在鄉村小學任教時,還是調入城區小學工作后,她都會走進每一個孩子的內心,從生活和學習上去關心孩子。她為孩子買早飯、學習用品,冬天為班級里家庭困難的學生送去棉衣棉褲……這些對于她來說是最平常不過的事了。她一直銘記“教學無小事,育人需精心”,既教書又育人,做好護“花”使者,力爭讓班上的孩子都能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作為教育者,我們的職責和使命是幫助學生長成他們自己最好的樣子,讓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能夠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在班主任基本功競賽中,宋老師就是帶著對學生無私的愛與責任去參加比賽的。在比賽中,她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有的是一個個真實感人的教育案例,一次又一次地打動評委,最后獲得縣、市特等獎,省二等獎。她所任教的班級也多次被評為縣優秀班集體。
工作這些年,如果你問她有什么讓她引以為豪的事,那就是孩子們很愛她,她也很愛孩子們。每每收到家長發來的孩子們對她的喜歡與思念時,她就感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每每外出學習或比賽歸來,孩子們沖出教室迎接她的時候,她就會感覺自己是這世上最幸福的人!
宋老師是教育路上的“拼命三郎”,去年 5月,她從東北學習10天回來,突然病倒,可一想到因為外出學習而落下的教學任務和各項工作,她還是堅持返校。孩子們一擁而上,那一張張小嘴巴開心地訴說著對她的思念。和孩子們在一起,她仿佛有了無窮的動力,一天下來連上6節課,到了晚上喉嚨已說不出話來。每天利用中午休息或晚上放學后的時間,她才去掛水,一邊還忙著批閱作業、電話家訪孩子們在家學習的情況。因為疲勞未能得到休息的緣故,她斷斷續續掛了15天的水,還是不停地咳嗽、喘不上氣,最后醫生都生氣地說,沒見過她這樣不要命的……
在她的心中,三尺講臺就是她的主陣地,孩子們就是她的全部。她從不會因為身體或外出學習的原因耽誤一節課,不論走到哪里,滿腦子都是她的學生,只要提到她的學生,她就滿眼放光,真的是愛到骨子里。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第一次認識宋老師,是在2019年宿遷市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優課評選的舞臺上。一頭中短發的她,個子不高,站在人群中并不起眼,甚至還有些靦腆,但開口講話時,卻聲音溫和,語言親切,望向孩子的目光有愛,舉手投足間就是為語文課堂而生。
當時她執教的是二年級下冊的《青蛙賣泥塘》,這是一篇童話故事,她對整節課的設計非常巧妙,能跳出童話故事,緊扣“改變”的語文要素:一是青蛙態度的改變,由一開始的想賣到后來的不再賣泥塘,另一個方面是泥塘的改變,由爛泥塘變成好地方。根據這些變化,宋老師圍繞青蛙為賣泥塘做了哪些事組織教學。在教學時,宋老師緊緊關注青蛙吆喝聲的微妙變化,青蛙由一開始的不自信,到最后的自信滿滿,吆喝聲越來越大,整堂課就是在變化中串起了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學生在學習故事內容的同時,還學習老牛和野鴨的說話技巧,并能試著說一說其他小動物是怎樣說的,這也是在落實核心素養中的“語言運用”,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運用能力。還有一個精彩之處,就是在課堂快結束時,宋老師設計了一封青蛙給小動物們的信,借用信的內容,總結了青蛙在小動物們的建議下為賣泥塘做了哪些事以及泥塘的改變,同時引出了兩個生字的教學,設計巧妙至極。這節課最終獲得本次比賽的第一名。比賽結束后,我向她表示祝賀時,她靦腆地笑了笑說:“謝謝曹主任的肯定,我很喜歡課堂,能站上這個舞臺是我18年來努力不息的方向,我會繼續努力的。”語文課堂需要這樣的老師。后來,我和她聊起這節課的設計時,發現她不但很有想法,而且賽前也是下足功夫,她為了這次比賽,沒日沒夜地鉆研教學,在導師團的指導下經歷了無數次的修改與調整,用她的話說,真的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每個細節都經過無數次的打磨。
在教研成長的路上,她經歷過多次備課思路不斷被推翻的事,在緊張而又漫長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對突破的欣喜和對成長的渴望。在一次次磨礪中回歸平常心,打好基本功,“沉穩”“靈活”“創新”均源于深厚的學養,功夫在平時。
有了這份執著、熱愛與癡迷,她獲得了宿遷市課外閱讀指導課競賽一等獎、五省區小學語文青年教師優課評選特等獎,還參加了省、市、縣研討課、展示課等。2023年2月份,她還代表宿遷市優秀選手參加了江蘇省第23屆青年教師小學語文優課評選活動。“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她潛心鉆研教材,反復研讀課標,斟酌教學環節,多次試上與調整,通宵奮戰修改。最終,她將《司馬光》一課的目標定在興趣激發上,圍繞“讀”這一任務主線組織教學,設置了三個梯度任務——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讀出畫面。學生在言語有聲、心靈開放的學習情境中,通過多種方式朗讀,感受到文言文好讀;通過模仿、練習、應用等方式,學生領悟到文言文好學。學生由此跨越古今語言的溝壑,體悟了文言文的精煉、醇厚韻味,激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課堂上盡顯宋老師的循循善誘與教學智慧,在課堂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有效提高了核心素養。
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堅持,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一名教師,一直追求的最大幸福莫過于通過不斷努力,慢慢蛻變成為那個更優秀的自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多年來,宋老師始終把教學研究作為提高自己業務能力的一個有效舉措,她喜歡語文,鐘愛語文,敬畏語文,似有如癡如醉之感。所以她全身心投入,滿腔熱情,在語文教學中實踐著、研究著……
她在教學中發現,一些學生竟然對外來節日知曉清晰,相反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卻知之甚少。我們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什么?語文學科作為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承載著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因此她提出“尋根、立根、生根”,追求有根文化語文教學的主張。在語文教學中,一名語文老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引導孩子做有“根”的中國人。
她在省級重點課題“基于部編小語教材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之‘民族根文化的策略研究”中,依托教材“尋根”,在教材封面、單元語文要素、經典選文、習作安排等板塊中尋找有“根”文化,立足課堂“尋根”,開展活動“生根”。由課內傳統文化的學習,延伸到課外,同時也實現跨學科學習,創設生活情境,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學生親身實踐,去參與一些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主題活動。依托節日主題活動、競賽主題活動、展示主題活動、紅色主題活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作為導師的她,以此課題研究成果申報了第五屆江蘇省鄉村語文骨干教師培育站的研修主題——“探覓路徑,在部編語文教材中挖掘中華傳統文化之‘根”,將其研究成果在全縣進行推廣。她做的專題講座《追求有根文化語文教學》,受到專家和老師們的高度贊揚,在研究中,她還撰寫了相關論文——《立足小學語文統編教材,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評〈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里的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等分別發表在核心期刊《語文建設》與《江蘇教育》上。
“樹影拉得再長,也離不開大樹的根;人走得再遠,也走不出母親的心。”宋老師致力于激發孩子們熱愛語言文字,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學生的心靈扎根,讓文化自信滲透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液里。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獨木難支,尤其在教育事業上,“一群人”才能走得更快更遠。在成長的道路上,宋老師的成功得益于她的良師益友,如今,她也積極承擔指導青年教師的任務,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平時,她堅持聽評青年教師的課,指導青年教師參加各級各類賽課,和他們一起備課磨課,鼓勵他們做課題研究,每學期上好一節展示課……她指導的郁寧娜、陳楊等十余位青年教師在省、市、縣優課、基本功競賽中均獲一等獎,其中董立剛、郁寧娜老師于2022年被評為宿遷市語文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等。為了熱愛的教育事業,無論吃多少辛苦,她都樂在其中。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作為沭陽縣第四、第五屆鄉村語文培育站導師,她努力做好鄉村骨干教師的培訓工作,真正做到輻射、引領、帶動全縣鄉村語文骨干教師的成長,其中指導學員石妍獲省優課一等獎,龍海敏、淳靜等獲省優秀論文一等獎,她還被評為市優秀導師。
于高山之巔,方見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覺長風浩蕩。多年來,宋春麗老師始終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奉獻小學教育教學的拳拳之心,時刻用“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來鞭策自己。宋春麗老師的成長之路告訴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如果說,身邊的導師、榜樣引領著她的成長,那么自身不斷地努力,則是成長必備的條件。一步一個腳印,一年一個臺階,于三尺講臺育桃李,用一片丹心寫青春。※
(曹智勇,江蘇省特級教師、宿遷市教師發展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