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毓
【摘 要】 小學習作教學,教師應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情境,引導學生學習語言運用,打好寫作基礎,在真實自然的寫作活動情境中,學生交流、評改,再寫作,寫自己真實的話,寫出個性。
【關鍵詞】 習作教學 創設情境 讀寫結合 語言運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語文課程實施應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教師應利用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語文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校園生活、社會生活等相關經驗,增強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建設開放的語文學習空間,激發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引導學生在多樣的日常生活場景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
小學三、四年級學生處于寫作的起始階段,習作教學應當依據寫作要求和學生實際,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寫作情境,引導學生運用積累的語言材料具體明確、文從字順且準確形象地表達,為以后的寫作打下扎實的基礎。筆者以小學四年下冊《我的“自畫像”》習作課教學為例,來談談如何創設真實情境,讓寫作有意義。
習作教學創設怎樣的情境,取決于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活動實際,取決于具體的寫作主旨和寫作任務。教師應遵循“因勢乘便”的原則,創設真實自然的寫作活動情境。
《我的“自畫像”》在習作要求中明確了具體的情境和寫作過程,因此,教師可以按照教材設計寫作情境:學生依次從外貌、性格、愛好和特長等方面向新班主任介紹自己。教師還可以拓展情境,引導學生分別向新同學、不太熟悉的長輩等介紹自己,體會面對不同對象進行自我介紹時應該有哪些不同。
教學五年級上冊習作《我的心愛之物》時,則可以依據閱讀課文設計交流情境——“學習完××課后,我也來說說我的心愛之物”;教學習作“縮寫故事”,可以依據課文《牛郎織女》設計表達情境,將這篇神話故事縮寫為一篇短文;教學習作《“漫畫”老師》,可以設計活動情境,向家長或其他班級同學介紹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有個性的老師……總之,寫作情境應針對寫作任務、寫作主題,依據真實存在的資源,合理設計。
小學生寫作時,其思維往往受平時閱讀尤其是課文的影響,選取一些看似典型卻雷同的語言進行表述。而這些描述,往往不符合真實的交際需求,不是真實的描述。筆者認為,立足寫自己的真實的話,“因勢利導”設問與追問,創設交流情境(問題情境),打開學生的思維之窗,是指導寫作的關鍵。
例如,教學習作《我的“自畫像”》時,首先,筆者利用寫作情境設問:怎么讓老師一下子就認出你?介紹要真實,否則老師會認錯。引導學生從外貌、穿著上客觀介紹自己。接著追問:有很多同學外貌或穿著上相似,怎么讓老師不會認錯呢?引導學生從外貌特征的多個角度來介紹自己,學生由此意識到描寫人物外貌時,應當客觀全面,凸顯人物特征。
順著學生的自我介紹,教師再次設問:怎么讓老師進一步了解你?引導學生從性格特點和愛好兩個方面介紹自己。介紹時,應先說出自己的特點或愛好,再舉出具體事例,然后讓其他同學評一評,是否與這個同學相符。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設問:除了特點或愛好,你是否還有缺點與不足?通過這些環節,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辯證地認識自己,介紹自己。
這里,因勢利導之“勢”,既指寫作情境,也指寫作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情境。教學的關鍵是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自然有序地一步步推進理解和認知。
文學評論家劉錫慶主張,中小學生的作文應寫“我”的自得之見,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筆,顯“我”的自在之趣。[1]小學生在寫作的起始階段,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內容偏于概括性描述,不形象,不充實,也缺乏個性。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作文的問題,“因文點撥”,“寫”“評”“改”結合,指導學生寫充實,寫生動,寫出個性。在教學時,筆者利用學生的習作創設評改情境。例如,有學生寫自己的“外貌”:
我最討人喜歡的,就是這張嘴巴了。我的嘴巴大大的,大得好像能吞下一頭牛,我的“大嘴”也是我心靈的窗口,總愛與朋友分享趣事。
隨后,筆者讓學生評一評:這樣寫是否真實?語言是否恰當?有的同學建議這樣修改:
我最討人喜歡的,就是這張嘴巴了。我的嘴巴大大的,嘴唇薄薄的,不僅能說會道,而且聲音響亮。
此時,教師追問:哪種表達方式更好呢?學生再進行對比閱讀,討論交流。再如,有學生介紹自己的特點:
我是個急性子。下課鈴剛響,我這個數學課代表就開始催交作業。過了一會兒又開始提醒,晚交的我就記下來。看著幾個還沒反應過來的同學,我再次不停地提醒。同學們常說,我的嘴就像最厲害的“機關槍”,誰也抵擋不了。
筆者以此設計評改情境,先讓學生閱讀課本上“交流平臺”的兩段描寫,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評評這段描寫的不足。在點撥指導的基礎上,學生修改如下:
我是個急性子。“哎呀,你們作業趕緊交起來,交起來!”下課鈴剛響,我這個數學課代表就開始催交作業。過了一會兒,我又開始提醒:“快快快!晚交的我記下來啦!”看著幾個還沒反應過來的同學,我再次不停地提醒:“你作業改了嗎?改了嗎?改了嗎……”同學們常說,我的嘴就像最厲害的“機關槍”,誰也抵擋不了。
最后,筆者做拓展性小結:每一個人都是活生生的“這一個”,都有與眾不同的特點,寫人物就要寫出這個人的個性特點。一是寫人物與眾不同的外貌,二是寫人物的語言和行為動作,三是寫旁人的評論。這樣,人物的個性特點才能真實、生動地表現出來。這就是為人物“畫像”。
寫作之“評”,應當是在教師指導下融于整個寫作指導過程中的交流互評。實踐中,教師關注的重點往往是課后作文批閱的評價,而真實有效的評價,應當貫穿課前、課堂和課后。在教學《我的“自畫像”》一課前,筆者先隨機抽選了五個學生,讓他們針對自己的外貌寫一個小片段,由此發現了學生寫作中存在的問題。例如,一位男同學寫道:“我戴了一副眼鏡,眼鏡之下是我的一雙眼睛,眼睛下面是我的鼻子和小小的嘴巴。”這樣的外貌描寫過于籠統,無法突出與眾不同,因而在設計教學指導時,筆者將重點放在“寫出與眾不同”上。課堂評價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自評,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交流互評和鼓勵點評得好的學生,同時選擇“典型”進行修改示范。課后評改重點是指導學生自評自改,以此培養學生寫作后有反思、修改的良好習慣。正如詩人何其芳所說的:“修改是寫作的一個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過功夫。”[2]
習作教學的目標是引導學生學習運用語言表達生活和情意,發展和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不應止于一次習作練習,寫一個人物、事物或敘述一件事。所以,教師要“因作拓展”,在一次寫作的基礎上,立足“發展和提升”再寫作。例如,我利用學生“寫自我”的體會,設計了二次作文,并依據學生實際,讓他們從以下三個方面自主選擇其一進行拓展訓練:一是在《我的“自畫像”》的基礎上,為老師或家長畫像,或描寫印象最深的老師,或描寫自己心中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寫具體,寫生動,寫出他們的個性特點;二是讀寫結合,拓展寫作,即在運用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方式刻畫自我形象的基礎上,閱讀典型文章,學習運用心理描寫,寫出自我的內心世界,拓展原作內容,表現自我的心理情感特點;三是由寫人轉向寫物,寫出一個事物的特點。這樣,在寫人寫物(寫形象)方面進行拓展寫作,形成前后關聯的系列訓練,學生也在一次次的寫作、評價、修改、拓展訓練中學會舉一反三,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積累寫作經驗。
總之,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既要重視“讀寫結合”,在閱讀中學寫作,也要重視讓學生在真實而有意義的寫作情境中學寫作,立足語言運用來寫作、評價與修改,寫具體,寫生動,寫出自己的真實的話,寫出個性。※
[1]劉錫慶.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2]何其芳.西苑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新苑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