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地 戴娜
【摘 要】 文言文教學,首先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應依據(jù)文體特征,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通過多種方法理解詞句,由淺入深,層層遞進,讓學生在不斷思考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關鍵詞】 文言文 朗讀 理解
一、關注單元語文要素,建立主題意識
師:(出示單元導讀頁及目錄)讀一讀單元導讀頁以及目錄,說說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我發(fā)現(xiàn)課題里都有人的名字。
生:這些課文講的都是歷史故事。
師:是的,這個單元的學習內容就是關于歷史名人的故事。歐陽修說——(生齊讀:時光入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在時光的長河里大浪淘沙,能在歷史上留下光輝名字的人都是出眾的人才。這個單元就讓我們一起讀讀他們的故事,講講這些故事。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走進第一個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指導讀好課題,學習停頓方法
師:(出示“戎”字)這是本課中要求會讀、會寫的生字,你能帶大家讀一讀嗎?(指名讀,齊讀)翹舌音、后鼻音都讀準確了。在寫的時候要注意——長橫寫完再寫短橫,主筆斜鉤要有力,最后一點別忘記。(范寫“戎”字)看看這幅圖,你知道“戎”字是什么意思嗎?(出示圖片)
生:我覺得這個字應該與古代士兵的盔甲和武器有關。
師:通過觀察圖片,你從中捕捉到了重要信息,會學習!大家看,這一戈一鎧甲合在一起,就變成了“戎”字。它的本義是古代兵器的總稱,也與軍事有關,如軍裝可以說成“戎裝”,發(fā)生武裝沖突可以說成“兵戎相見”。課文中的王戎是何許人也?
生:他是“竹林七賢”之一。
師:你從哪里知道的?
生:注釋上有。
師:能關注文中注釋,很好!“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七位有才華、有個性的文人合稱,他們常常相約在竹林里喝酒、彈琴、創(chuàng)作文章。王戎是“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小的一個,而且他自幼聰慧。課題中的“取”是什么意思?(生不解,師做動作示范)
生:取就是摘的意思,課題講的是王戎不摘道路邊的李子。
師:課題用“誰在干什么”的句式,告訴了我們主要人物以及主要事件。看到這樣的句式,我們可以在人名的后面畫上停頓線,這樣就能快速讀懂意思。我們再讀課題。
三、初讀感知全文,讀準字音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學生自由讀課文)
師:誰想讀給大家聽?(生讀)聲音非常響亮,你來點評一下,他讀得怎么樣?
生:他有一個字音讀錯了,不是zhù兒,而是諸(zhū)兒。
師:嗯,聽得仔細,說得明白。
生:這個字(折)在這里到底念什么呢?
師:你注意到了這個多音字。“折”表示壓彎了的時候讀zhé,比如說折紙;表示斷了的意思就讀shé,比如說枝折花落。看插圖,你們認為應該讀什么?
生:應該讀zhé,圖片上的李子很多,把樹枝都壓彎了。
師:會觀察,會思考。同學們,看來課文的生字雖然不多,但也很容易出錯,來考考大家好嗎?(出示生字詞,生讀。)現(xiàn)在,咱們把這些生字送回課文中去。(齊讀全文)
四、再讀全文,指導讀好停頓
師:在讀課題的時候,我們知道在人名后面停頓,就能清楚地知道課題的意思。我們可以借助這樣的方法,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中出現(xiàn)了人物。
生: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人物是王戎和許多的小孩子。
師:哪個字是“許多”的意思?
生:諸。
師:“諸”表示眾多的意思。我們給別人送祝福時,說萬事如意,也可以說成——
生:諸事如意。
師:跟多位老師打招呼的時候,可以說各位老師好!也可以說——
生:諸位老師好!
師:孺子可教也!接著說說你們的發(fā)現(xiàn)。
生:人問之,“人”指的是別人。
生:在“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這句中的人物是諸兒、王戎。
師:我們就在這些人物的后面畫上停頓線,再來試著讀一讀。(生讀) 在課文中,除了有“誰+干什么”這樣的句式,還有“什么+怎么樣”的句式,找一找,畫上停頓線,來讀一讀。
生:道邊李樹/多子折枝。
生: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
師:真棒!一學就會!我們找到了停頓的方法,就能讀好整篇課文的停頓。(指名讀,齊讀)讀文言文,不僅要讀好停頓,更要讀出文言文的韻味。我們可以運用一個技巧——聲斷氣不斷。讀的時候試著拉長停頓線前面的這個字,來聽田老師讀一讀。(師范讀)
五、借助學習方法,讀懂內容
師:我們之前學過文言文《司馬光》《守株待兔》,你們積累了哪些讀懂文言文的方法?
生:看注釋。
師:(板貼:看注釋)這是個好方法。
生:要先把課文字音讀準,然后多讀幾遍,就能理解這個字的意思。
師:說得對,這就是“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生:可以通過看圖片來理解課文的意思,還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
生:我覺得可以想象出畫面,這樣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意思。
師:(板貼:看插圖、聯(lián)系上下文、想象畫面)你們的學習方法很多。大家試著借助這些學習方法默讀課文,看自己能不能讀懂這個故事。
生:王戎七歲時,有一次跟許多伙伴一起去玩。大家看到路旁的李樹上結了很多李子。伙伴們都搶著去摘李子,可是王戎沒動。人們問他,王戎回答,李樹在路邊……
師:需要幫忙嗎?好,同桌來幫幫他。
生:別人問他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道:“樹長在道路旁邊,平時道路上有很多人來來往往,但是李子還有這么多,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些李子是苦的,所以沒有人來摘。”
生:我想補充一下。我覺得文中的小伙伴在看到樹上的李子時,會大聲喊:“快看!那里有李子!”看到王戎沒動的時候,小伙伴會很疑惑地看看他,問他為什么不去摘果子。
師:同學們覺得是不是這樣呢?(生點頭)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就是言簡義豐,在讀文言文的時候可以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進行補充,這樣能把故事讀得更鮮活。在這篇課文中有幾個字和現(xiàn)在的意思都不一樣,如在文章的第一句中,有一個字很特別。
生:嘗。
師:在課文中,它的意思是——(曾經(jīng)),那現(xiàn)在這個字的意思是——(吃東西)。同一個漢字,古今的意思很多時候是不同的。在這篇文章中,還有一個字也是這樣。它就是——
生:走。
師:現(xiàn)在它的意思是——(行走),課文中的意思是——(跑)。看一看,這是誰在跑。(先后出示:兔走觸株/兒童急走追黃蝶/諸兒競走取之。)
生:兔子在跑,小朋友在跑。
師:關注古今異義的字對于讀懂文言文是很重要的。同學們,我們平時一說起文言文,肯定會想到“之乎者也”,在這篇文章當中出現(xiàn)比較多的字是哪一個?
生:之。
師:找找在哪里,說說是什么意思。
生:“諸兒競走取之”,“之”指李子。
生:“人問之”,就是指別人問王戎為什么不去摘李子。
師:這個“之”代表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這件事。
生:“取之,信然”一句中的“之”也是指李子。
師:你怎么確定是指李子?
生: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可以知道。
師:說得有理。我們聯(lián)系上下文很快就能知道,“之”字在課文當中指代的是不同的意思。你能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課文的意思嗎?
生:王戎七歲時,有一次和小伙伴們出去游玩。他們看到路邊長滿了李子,李子把樹枝都給壓彎了。小朋友們都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去。人們問他:“你為什么不去摘李子?”他說:“李樹在人來人往的道路邊,卻還有這么多李子,這李子肯定是苦的。”大家摘下來一嘗,果然如此。
師:你們認為王戎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
生:他很聰明。
師:你從哪兒體會到的?
生:他說的“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這句話非常有道理。
生:他是一個愛思考的孩子。因為別人都去搶摘李子,只有他在那邊不為所動。
師:大家請看,面對這樣誘人的李子,諸兒選擇的是——(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他是真的沒有動嗎?他在干什么呢?
生:他在動腦筋,他在思考那李樹上的李子是不是苦的。
師:他在動腦筋,還有什么也在動?
生:眼睛也在動,王戎在看李樹,看小伙伴們爭先恐后地摘李子。
師:哦,原來王戎并不是一動不動。他通過觀察、思考,得出了一個結論——
生:這李子是苦的。
師:用文中的話來說就是——
生:此必苦李。
師:是啊,面對這些誘人的李子,面對所有的人競走取之,他卻能夠做到善于思考,冷靜推斷。這就是他的過人之處,難怪課題叫——
生:王戎不取道旁李。
六、理清故事順序,熟讀成誦
師:這個故事被劉義慶收錄到了《世說新語》當中。不過在書中,文章不是這樣出現(xiàn)的。你們敢接受挑戰(zhàn),嘗試讀一讀嗎?
(出示無標點原文,生齊讀。)
師:你們瞧,當我們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沒有標點符號時,我們也能讀好它。繼續(xù)挑戰(zhàn),誰能來補充完整?
(出示需要補充詞句的原文,學生順利補充完整。)
師:同學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們剛才梳理出了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還敢繼續(xù)挑戰(zhàn)嗎?當這個故事變成連環(huán)畫后,你還能背誦這個故事嗎?有難度,先練練。
(學生練習后,借助連環(huán)畫背誦課文)
師:《世說新語》中還有許多這樣富有智慧的故事,我們可以用上今天的方法讀懂它們,更要講好它們,讓它們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去。下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怎樣講好這個故事。
小學階段文言文如何教?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田老師執(zhí)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借鑒。
一、目標定得明,單元解讀下功夫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文言文,本單元編排的課文均是蘊含中華智慧的歷史故事,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節(jié),簡要復述課文。寫一件事,能寫出自己的感受”。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一方面,教師從單元出發(fā),立足單元導讀頁、目錄頁,通過講好“歷史名人故事”這一情境,把單元內的課文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觀察、交流中,首先從整體上明確整個單元的人文主題及學習目標,創(chuàng)設一種“潤物細無聲”的育人環(huán)境,發(fā)揮了單元結構的真正力量。另一方面,雖然本單元語文要素的核心是“復述故事”,但在第一課時,教師沒有“急于求成”,而是根據(jù)文言文的文體特點,將課時目標精準定位為“讀好文言文”“讀懂文言文”,只有這一步走扎實了,學生才能在語言實踐中積累文言文的語感,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色,從而真正講好這個故事。
二、文體抓得準,朗讀課文下功夫
古人云:“讀書百遍,而義自見。”文言文教學首先要讓學生充分朗讀。本堂課中,教師將“讀”一以貫之,還原了文言文課堂書聲瑯瑯的本來面目,使學生在“讀”中漸入佳境,在“讀”中習得方法,在“讀”中與文本、與作者、與自己開始對話。
一讀,讀好課題。這篇課文的課題比較長,教師抓住了這一“讀”的難點“授之以漁”:首先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的閱讀經(jīng)驗嘗試理解課題,并將學生的回答歸納為“誰+干什么”的句式,接著提示學生可以在人名(如王戎)之后停頓,這樣讀起來,題目的意思就更明確了,也為接下來讀好文中相似句式做了鋪墊。
二讀,讀準字音。課文不長,生字不多,學生讀起來似乎沒有困難,但教師并沒有因此而忽視字音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課題中的生字“戎”入手,指導學生讀好后鼻音,再以學生朗讀匯報時出現(xiàn)的字音錯誤為契機,指導重點字、重點詞的讀音,尤其是關注了多音字“折”的讀音,讓學生通過觀察插圖,既讀準了字音,又理解了這個多音字在文中的含義。這些學習為接下來讀準、讀通長句和難句,最后讀準、讀通全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讀,讀準停頓。停頓不當,會帶來理解的困難,把握朗讀節(jié)奏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文意。在教學中,教師一步一步搭臺階,由扶到放,讓學生循著方法拾級而上:首先讓學生借用讀課題時總結的句式“誰+干什么”,找出文中幾個結構相同的句子,標出人物,讀好這幾句的停頓;接著抓住學生朗讀時停頓不準確、有疑惑的地方,引出另一個句式“什么+怎么樣”,幫助學生突破幾個難句的朗讀。掌握了方法,學生再讀全文,就較好地把握了朗讀的節(jié)奏,不僅為接下來讀懂課文做好了準備,也為學生以后的文言文學習奠定了基礎。
四讀,讀出韻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關注到了文言文朗讀要注意句子中的節(jié)奏、停頓,還更進一步,教學生如何在停頓時做到聲斷氣連。這也是文言文教學中常被忽視的一個問題。田老師不僅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并且還將“聲斷氣連”這一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實踐的方法——拉長停頓線前面的字,然后通過教師示范讀、學生自由練讀、指名配樂讀等方法,讓學生在反復的朗讀實踐中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色。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將文章去掉標點,變成豎排讀;去掉部分內容,填空讀;去掉文字,借助連環(huán)畫讀,不斷豐富讀的形式,讀的難度螺旋遞進,逐步激發(fā)學生讀文言文的興趣,體會文言文的特有韻味。
三、方法落得實,內容理解下功夫
學生有了前面的“四讀”,再借助之前學習文言文積累的方法,讀懂課文內容就比較容易了。但教師并沒有止步于學生能夠說出文言文的大意,而是帶著學生“咀嚼”文言文中有特色的幾組詞。一是關注了古今異義的詞,教師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理解了“嘗”字的古今義,又將“諸兒競走取之”與“兔走觸株”“兒童急走追黃蝶”放在一起,讓學生聯(lián)系舊知學新知,知道了“走”即“跑”。二是關注了文言文“高頻詞”——“之”,“之”的用法復雜,若死記硬背,耗時多而效果不佳。教師在教學中將含有“之”字的句子單列出來,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在反復討論、辨析中理清了“之”字在文中的不同含義,方法很簡單,過程有意義。三是關注了古語今用,如“諸”字,不僅引導學生理解了這個字的含義,還現(xiàn)學現(xiàn)用,讓學生用“諸”字與現(xiàn)場的老師打招呼、送祝福,在真實情境中感受文言文語言的魅力。
整個詞語教學的過程,教師牢牢抓住了文言文“言簡義豐”的特色,讓學生在聯(lián)系生活體驗、聯(lián)系閱讀經(jīng)驗、借助注釋、古今義對比等多種方法的幫助下初步體會了文言文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的獨特語言價值,提升了語言文化素養(yǎng)。
除了在理解詞語上下功夫,教師還在理解課文內容上下功夫。根據(jù)“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第二學段的學習內容:“閱讀解決生活問題的故事,尤其是中華智慧故事,結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習思考的方法,嘗試運用列提綱、畫思維導圖等方式,表達故事中的道理。”這篇課文的定位應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要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因對于學生而言并不難,難的是體會王戎面對誘人的李子,面對所有人競走取之,可是他卻能夠做到善于思考,冷靜推斷。教師用了兩個問題——“王戎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呢?”“他是真的沒有動嗎?”引導學生從初步感知“王戎是個聰明的孩子”,到探究王戎聰明背后體現(xiàn)出來的思維過程和過人心境,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而對王戎“甚聰慧”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整堂課的教學思路清晰而又扎實,在豐富的朗讀實踐中,學生既提升了文言文閱讀的能力,又豐富了文言文閱讀的經(jīng)驗,同時為下節(jié)課講好這個故事打下了基礎。大道至簡,學以致用,方能彰顯語文教學的底色,這一堂文言文的教學正是如此。※
(田地,“《七彩語文》杯”第九屆小學語文教師素養(yǎng)展示活動特等獎獲得者、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教師;戴娜,湖南省小學語文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理事、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第一附屬小學教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