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明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育的學生核心素養是本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文章從深度開發資源,強大育人功能;創設教學情境,深度理解知識;回歸教學本真,深度拓展學生素養三個方面對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深度教學進行實踐探究。
關鍵詞:開發資源;創設情境;拓展素養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立足核心素養,準確理解課程依據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價值規范,注意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科學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以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要培育的學生核心素養是本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一、深度開發資源,強大育人功能
道德與法治教材是根據《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編撰的,體現了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知識體系和精華。教材按照課程標準編寫并經教育部審定批準的教科書,是重要的、基本的課程資源,是教學的根本,在實施道德與法治深度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重視結合學科核心素養,挖掘教材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知識點。作為課程教學開展的依據,道德與法治教材本身具備強大的育人屬性,我們要認真學習、研究教科書及其配套的教學參考資料,為教師深入理解本課程并進一步創造課程打下基礎。
雖然通過學習,學生頭腦中已經形成了正確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但仍需要通過各種活動來加以鞏固和深化,進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為習慣。教師可通過創編新穎的教學內容,將紅色文化作為學校課程的延伸,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黨史的了解,更能激發他們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提升他們的愛國情懷和道德品質。在具體實施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提供給學生更多的親身體驗、參與實踐的機會,實現學生零距離地與紅色資源進行溝通交流,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紅色文化蘊含的豐富歷史意義以及獨特的時代價值,從而實現思想與行為的統一。
教師用年輕人的方式講述“過去的故事”。為了真正讓黨史走進學生心中,道法課要充分利用學生易接受新事物的年齡心理特點,用好數字網絡技術,可以通過制作融媒體產品、移動端互動產品等形式再現歷史,讓學生在觀看、互動和體驗中近距離感受歷史的溫度,讓中國共產黨鮮活的百年奮斗史真正走進學生心中。
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富起來到強起來”這節課時,可以利用新華社推出的建黨100周年線上創意H5作品《2021,送你一張船票》。還可以用學生喜歡的“RAP+告白”和詩歌創作等形式,向黨表白,用新鮮的元素表達純粹的情感,把最具時代特色的聲音唱給黨聽。又如,可以用短視頻、游戲闖關等沉浸式教學模式,設計游戲關卡,布置場景,讓學生在游戲中化身歷史的親歷者,通過角色扮演、任務闖關、劇情設定、機關解密等時下前沿方式,再現歷史人物和事件,以及二十一世紀中國新科技等內容,枯燥的黨史學習課就變得趣味無窮了。
最后,教師適時引入新冠病毒爆發后,在黨的帶領下,在先進共產黨員鐘南山院士的引領下,全國上下一心抗疫的事件。當黨史學習教育插上了科技翅膀、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學生自然樂于接受、喜聞樂見,與黨的歷史產生深度共情共鳴。
二、創設教學情境,深度理解知識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會關心、積極探究是課程的核心。”可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是“做人”。學會做人,就能以積極的生活態度參與社會生活,擁有參與社會生活所需要的能力。
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資源,將抽象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具象化,讓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得到沖擊,從而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教師的引導下深度理解知識。
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的“憲法是根本法”一課中,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班級有班規,學校有制度,那么對于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來說,這規矩就是法,而最根本的法就是憲法。這樣,立刻有學生提問:“我感覺憲法離我們太遙遠了,這些關于憲法的知識有什么用呢?”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教師應該抓住這一契機,引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浴血奮斗的結果。國家憲法日的設立讓憲法意識植根于人心,這正是忠于憲法、維護憲法的具體體現,然后通過課件、紀錄片和人物采訪等多種方式向學生介紹二十世紀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偉大歷史改革,以毛澤東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并在1954年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鞏固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此同時,新中國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這一系列黨史的講解,讓學生了解憲法發展的歷史,讓學生知道憲法的重要性,明白憲法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是國家的根本法,而不是與自己無關的。這時,教師再通過課件適時引入“貫徹學習黨的精神,弘揚憲法主義精神”為主題的學習,豐富學習素材,從身邊豐富多彩的憲法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保證憲法實施。通過教師對黨史的講解和結合當前二十大讓課堂變得豐滿,紅色文化教育已經不知不覺植根于學生的心里。
三、回歸教學本真,深度拓展學生素養
深度學習是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深度體驗,讓學生在知識的情境脈絡中更好地理解,使學生能主動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從而促進核心素養的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知行合一。教學要服務大社會、大實踐,不能泛泛而談、脫離現實。不僅要求學生理解掌握重要概念、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在未來的真實情境中面對社會現實問題和人生道路選擇的正確態度、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品格價值觀,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實現知行合一。
以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為例,教師通過設計實踐活動或任務,驅動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開展知識遷移、思維進階的活動,完善自身的學習歷程。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如何參與公共生活、維護公共秩序、促進社區和諧,從而完善自身的學習歷程,培養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同時,這些活動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1. 觀察現實生活中公共設施的使用現狀,通過設計研學單、故事會和情景辨析大比拼活動,從認知到踐行,引領學生深度認知公共生活,明白維護公共利益是每個人的應盡的義務。
2. 以“身邊的公共設施”為題,運用多種方法開展一次調查研究,小組匯報展示,討論“公共設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這些公共設施如果被損壞又給人們帶來什么影響,損毀公共設施會面臨怎樣的后果?”再回歸生活思考,討論:如果自己的家人在公共場合做出不妥當的行為,你會怎么辦?這一過程著重從理解到親身參與,引領學生通過實踐學會遵守公共秩序,共建和諧生活。
3. 通過開展助力社區“金點子”活動,讓學生分享體驗,激發通過自己的努力,完善現狀的實踐動力。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在活動中,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社區的觀察,提出改善社區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創意點子。通過收集和整理這些點子,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在分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相互學習、交流心得,從而進一步完善自己的點子。這種互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還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同時,通過實踐活動,學生親身體驗到點子實施的過程和成果,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對于社區發展的貢獻和價值。
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深度教學需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與認知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使他們在面對復雜的社會問題時,能夠獨立思考、正確判斷并付諸實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出具備高度核心素養的未來公民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素養導向,一體化設計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基礎教育課程,2022(09).
[2]余訓敏.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深度教學實踐探索[J].新智慧,2020(35).
[3]王俊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如何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和良好品質[N].發展導報,2017-05-19(26).
[4]殷鳳.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路徑探略——“公共生活靠大家”單元例析[J].中小學德育,2023(02).
[*本文系廣州教育學會教育科研課題“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深度教學的策略探究”(課題編號:202316264)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