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芳
摘 要: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課程如何更好地融合于小學德育教學中,形成新的德育樣態。文章通過對當前小學德育教學現狀的分析,結合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出了融合策略,并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其有效性。
關鍵詞:“雙減”;道德與法治;小學德育;實踐探索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小學德育教學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如何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提升德育教學的效果,成為當前教育領域關注的熱點。道德與法治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融合于小學德育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法治意識和公民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小學德育教學現狀
當前,小學德育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如教學內容單一、教學方法陳舊、評價體系不完善等。這些問題導致了德育教學的效果不盡如人意,難以真正達到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首先,教師的德育觀念相對陳舊。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德育教育往往被視為一門副科,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許多教師對于德育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的知識傳授上,而沒有將其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這種觀念上的不重視導致德育教學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的德育素養難以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其次,德育教學過于注重理論而輕視實踐。德育的本質在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和行為習慣,而這需要通過實踐來體驗和感悟。然而,在現實中,很多德育課程往往停留在書本知識的講解上,缺乏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實踐活動。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和吸收德育內容,更難以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
此外,德育評價機制也存在一些問題。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過分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態,擔心評價會對學生造成傷害。因此,教師在評價學生時往往過于謹慎,甚至避免明確指出學生的錯誤。這種評價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但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學生無法從評價中獲得準確的反饋和指導,難以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進步。
另外,當前小學德育教學中還存在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很多教師認為小學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知識技能和素養,而德育則被視為次要的任務。這種觀念導致德育教學在課程設置、教學資源分配等方面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支持。德育教學往往被邊緣化,難以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最后,德育教學內容過于抽象也是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很多德育課程的內容過于理論化、抽象化,缺乏實際操作性。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這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論,更難以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這種教學方式導致德育教學與實際生活脫節,難以發揮其實效性。
綜上所述,當前小學德育教學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問題。為了改善這一現狀,需要轉變教師的德育觀念、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完善德育評價機制、提高德育的重視程度以及使德育內容更加貼近實際生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小學德育教學的效果,培養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學生。
二、“雙減”政策對小學德育的影響
“雙減”政策的實施,使得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得到了有效減輕,學生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德育活動。同時,政策也要求學校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為德育工作的創新提供了契機。然而,如何在減輕課業負擔的同時,保證德育的效果和質量,是小學德育面臨的新挑戰。
“雙減”政策的實施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雙減”政策要求學校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為德育工作的創新提供了契機。學校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等方式,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道德規范和法律知識,提高他們的思想品質和法治意識。其次,“雙減”政策下,教師的工作量可能會有所減少,但需要承擔起更多的育人職責。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生活需求,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最后,“雙減”政策的落實還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和支持。家長應該重視孩子的德育培養,與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了解孩子的成長需求,共同制定適合孩子發展的德育計劃。
總之,“雙減”政策的實施對小學德育工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要求學校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和法治意識,同時也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和支持。
三、道德與法治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道德與法治是德育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道德教育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而法治教育則是培養學生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的基礎。將道德與法治有效融合,不僅可以豐富德育內容,還可以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雙減”政策的實施為道德與法治的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減輕課業負擔的同時,學校可以更加注重德育的實踐性和體驗性,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道德規范和法律知識。
四、道德與法治融合策略
(一)整合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將道德與法治的相關內容融入德育教學中,通過真實案例、情景模擬等方式,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道德規范和法律知識。
1. 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
多媒體教學資源,如視頻、圖片、動畫等,可以生動直觀地展示道德與法治的相關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例如,在教授“尊重他人”這一道德觀念時,教師可以選取一些與尊重他人相關的短片或動畫,展示不同情境下如何尊重他人的行為和態度。通過這樣的教學資源,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踐行這一道德觀念。
2. 結合時事熱點和身邊案例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因此,結合時事熱點和身邊案例進行教學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師可以選取一些與道德與法治相關的時事新聞或社會事件,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討論。例如,針對某起涉及法律意識的社會事件,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模擬法庭審判過程,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法治的威嚴和公正。
3. 開發校本課程和教學資源包
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團隊開發針對道德與法治融合的校本課程和教學資源包。這些資源可以包括教學課件、教案、案例庫、練習題等,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和參考。同時,這些資源也可以結合地方文化和特色,使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二)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創新
1. 融合課程促發展
在課程設置上,可以將道德與法治的內容融入相關學科中,通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將道德與法治知識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同時,教學方法也需要創新。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案例教學、小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2. 實踐活動與校園文化建設
除了課堂教學外,還可以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如組織模擬法庭、道德講堂、法治宣傳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道德規范和法律知識。同時,校園文化建設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創建法治文化長廊、道德宣傳欄等方式,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和道德風尚。
3. 家校合作與社會實踐
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不僅需要在學校內進行,還需要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參與。因此,需要加強家校合作,引導家長重視孩子的德育培養。同時,還可以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如志愿服務、社會調查等,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體驗道德規范和法律知識的應用。
五、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道德與法治融合小學德育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新樣態。通過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方法和完善評價體系,可以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小學德育教學中加強道德與法治的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科學的德育教學體系,讓立德樹人的理念植根于課堂實踐中。
參考文獻:
[1]胡麗欽.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亞太教育,2022(16).
[2]楊利.淺談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德育的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07).
[3]高愛華.依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深入開展德育[J].家長,2022(14).
[4]曾克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校德育融合的實踐探究[A].2022教育教學與管理成都論壇論文集(二)[C].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