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堤
摘 要:目前,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對順利推進大學英語“課程思政”體系建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對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的必要性的解析和影響因素的分析,試圖探索提高大學英語教師思政能力的有效途徑,為相關研究提出可供參考學習的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能力提升
2020年國家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2020)(下文簡稱《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大學英語作為我國高校重要的通識教育必修課,具有授課面廣、學期跨度長、課程內容豐富、主題時代感強等特點。當前,全國范圍內的課程思政實踐探索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與課程要求之間的矛盾、課程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及踐行與課程思政教育具體要求之間的矛盾,成為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要矛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也不例外。
一、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培訓的必要性
(一)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迫切需要。“學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可不是一個象牙之塔,也不是一個桃花源”(2019,習主席《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講話》)形態工作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社會穩定發展和大學生健康成長。大學英語的課程教學將直面制度體系、價值理念、意識形態等差異,這勢必深刻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思維方式。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教師精準把握東西方文化差異給學生帶來的思想困惑,科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提高大學生的政治鑒別力和政治敏銳性,從而全面提升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實效性。
(二)構建“三全育人”局面的內在需要。“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的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的要求(2019)。教師是全員育人的關鍵因素,大學英語教師更是英語課程思政落到實處的核心,對于塑造“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局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提升能夠全面貫徹落實全員、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的要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效果。
(三)提高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現實需要。提升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有利于深度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思政資源,創新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政教育,有效解決專業教學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的情況;有利于促進大學英語教師精準掌握思想政治理論、國家政策方針,保證課程思政教育的精準性;有利于充分彰顯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屬性,激發學生的內心感悟,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
二、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面臨的問題
(一)教師課程思政意識淡薄問題。大學英語作為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修讀的一門通識課,具有課程覆蓋面廣、時間跨度長、學分高、影響大等特點。一方面,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大學英語教學中仍然存在重視語言知識傳授、語言技能提高和應用能力培養,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象;另一方面,部分英語教師對思政教育認識不足,在教學過程中較少涉及思政內容,甚至存在排斥心理,認為挖掘思政要素花費時間和精力,增加工作量,而且英語教學中加入思政內容,極易影響正常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和完整性。
(二)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欠缺問題。當前由于大部分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尚處于初級階段,教學大綱的編寫、教學計劃的制定、教材內容的更新、教學效果的評價等均未形成體系,整體建設和系統性建構有待規范和完善;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融入的方式及思政推進的廣度和深度等,都在實驗摸索中,有待進一步探討。此外,部分英語教師未能轉變理念,改進教學模式和方法,不能將思政元素“無痕”融入課程教學,造成思政教育和英語課程教學出現生搬硬套、囫圇吞棗的現象,導致學生不感興趣,接受度不高,無法起到應有的育人效果。
三、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面對的機遇
(一)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面臨的新環境。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已達成廣泛共識,外部發展條件非常優越。習主席指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20年國家教育部出臺文件《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明確回答了課程思政建設重要意義、建設內容和建設路徑等基本問題。2021年又頒發了《關于深入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通知》(教高2021)進一步細化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具體內容和方法要求等。與此同時,課程思政項目立項率不斷提高,專項的課程思政項目不斷出現,課程思政研究不斷深入。
(二)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促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提高。在數字信息化時代,師生獲取信息的方式多樣,大學生會自主關注和研究國家政策方針、時政要聞要事,這倒逼大學英語教師要具備與時俱進的學習研究能力,才能有效地進行課程思政教育;目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兩張皮”、“貼標簽”等誤區,育人效果受到影響,教師課程思政意識和思政能力亟待提升。
(三)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背景和知識結構在課程思政教學中具有優勢。首先,大學英語教師有英語專業學習的背景,長期研究英語語言國家的人文、社會、歷史、政治制度等,對于中西方差異性把握全面,課程思政教學中具有較為寬廣的國際視野,對于學生有更強的指導性。其次,很多大學英語教師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的實踐經驗,并且有著海外的學術圈、人脈圈,對于國際時事政治的變化能掌握第一手資料,思維方式新穎,家國情懷深厚,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
四、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途徑的實踐探索
(一)提高大學英語教師思政意識,更新教學理念。一方面,學校或學院應通過組織開展“課程思政”相關培訓,幫助大學英語教師厘清相關概念內涵,為教師制定課程思政實施方案提供指導。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師也應主動參加相關培訓,認真學習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密切關注國家教育發展動態,不斷提高自身思政意識,提升課程思政能力。
(二)組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團隊,深入開展課程教學改革。首先,大學英語教研室根據課程組建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研討制定課程思政實施方案,通過集體備課展示并分享課程思政典型課例,深化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其次,學院應鼓勵或動員骨干教師用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其他教師共同進步;最后,鼓勵教學團隊積極申報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相關教育教學改革課題,以課題為依托進行深入研究。
(三)重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大學英語教師應基于產出導向理念,將思政元素融入語言技能培養,通過整合閱讀和寫作訓練素材,靈活巧妙地嵌入思政內容。首先,教師可以通過項目式教學活動,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探究中國文化,讓學生學習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其次,大學英語教師可以結合BBC、VOA等外媒報道內容,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樹立對外媒報道的批判意識,增強其意識形態判斷能力。教師需要引導大學生在全球化語境下,堅持“中西并蓄”,堅定文化自信,合理吸收國外先進文化,增強用英語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傳播中國智慧的能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教師“課程思政”能力提升是搭建大思政格局的必然要求,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目標得以順利實現的關鍵所在。在健全高校“課程思政”機制為保障下,大學英語教師只有牢筑思政素養、優化思政教學能力,才能全面提升“課程思政”能力,成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最終真正實現大學英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郝運慧.牢固樹立外語教育中的文化自信[N].光明日報,2019-10-21.
[2]陳雪貞.最優化理論視角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實現 [J]. 中國大學教學,2019(10):45-48.
[3]丁水芳.協同育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建構研究 [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67-70.
[4] 何蓮珍.新時代大學外語教育的歷史使命 [J]. 外語界,2019(1):8-12.